分享

瓦当的作伪与辨伪

 自华居 2016-09-04



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民居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一般被故在屋檐的最前端,它是瓦的一部分,也是陶器的一种。瓦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结构的屋架,瓦当作为瓦的一部分,一是为了使瓦更加美观,二是保护屋檐。瓦当的样式大致分为两种:圆形和半圆形。瓦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在烧制瓦当的时候,一般都会在瓦面上刻上一些文字或者图案。如果瓦当表面图案设计得美观,就会成为一件极为精致的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的瓦当,一般都有一些云头纹、几何形纹、动物纹、饕餮纹和文字等等,图案优美,线条流畅,文字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据民国古玩大家赵汝珍先生所著的《古玩指南》所云,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雕刻花纹的瓦当,但是至今尚未有实物出土。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瓦当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岐山周原遗址,并且数量众多。这里曾经是西周的发样地,传说凤鸣于疃山而西周兴起。周原的瓦当多为素面、半圆形,也有个别绘有重环纹饰。到了战国时期,城市逐渐兴起,建筑业也日益发达,这就会使砖瓦制陶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开始,瓦当都是半圆形的,被称为半规瓦。到了秦代,圆形的瓦当逐渐流行,半圆形的瓦当开始逐渐衰落。这一时期,瓦当上面的图案仍以云纹、夔纹、动物纹饰为主。汉代瓦当的图案题材变得更加多样化,以象征祥瑞的纹样为主,包括动物纹、卷云纹和文字等几种。文字瓦当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品种,瓦当上的文字多为小篆,排列匀称、布局讲究,具有汉代特有的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字内容多为一些祈祷、祝福的语言,在艺术观赏性上,瓦当完全可以和精致的印章耜媲美。东汉以后,瓦当这一艺术形式开始走向没落,随着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宗教图案为主的瓦当如莲花纹瓦当开始兴盛起来,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佛像瓦当。到了宋代以后,瓦当艺术日薄西山,完全丧失了往日的辉煌。

造型多样的瓦当不仅是绘画、雕刻两种技艺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达到高度统一的艺术。瓦当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是考古学家在判断年代时的重要实物参考资料。此外,瓦当表面的图案、文字对于了解古代人民的历史渊源、习俗爱好,对于研究古代的文化、思想意识也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因此,从唐宋两朝开始,瓦当就已经引起了很多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将瓦当做成砚台的记载。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瓦当收藏更是风靡一时。

瓦器作伪

所谓瓦器,指的是由粘土烧制而成的土器,破后不可修补,主要用于陪葬。

殉葬的风气主要和古人的迷信心理有关。在上古之时,古人虽迷信,但是还没有学说或宗教的有力支持,所以秦代以前的殉葬,一_半是为了守礼,一半是为了尽孝心。到东汉时,佛教传人我国并广泛传播,天堂地狱的说法逐渐深人人心,殉葬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所以汉代以后,殉葬的物品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良,到汉末时瓦器渐渐增多。魏晋、隋唐时期,瓦器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出土的汉代瓦器依然很少见,只有甘肃曾出土汉代的人像,其他地区尚未被发现。陕西地区出土的瓦器多为砖灰胎,而河南一带出土的瓦器则是土灰胎,胎质极糟脆。这些瓦器名义上称为瓦,宴际上并不属于瓦。

以前的古董商人和盗墓者都把瓦器当作是下等器物,不是将其打破就是弃废。一些有识之士也只是选择保存完整的瓦器,或是奇异的瓦器来收藏。由于收藏瓦器无利可图,所以在1840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大费周章地去伪制瓦器。在鸦片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仿制瓦器。由于瓦器的制作方法简单,仿制起来十分容易,所以瓦器真品的收藏便越来越难了。

瓦器的伪制,首先要用真瓦器作范,这种真瓦器的选择是有一定要求的,常常选择一些姿态特殊、保存较好,作伪后能卖出大价钱的真瓦器。仿造这些真瓦器制成假瓦器的模子,在晒干后将其放人特制的小柴窑中进行烧制。出窑后,将它埋在土中,过一段时间将其挖出。将黄土加水后拌成糊状,然后往模子里灌入便成,作伪手段可以说十分简易。但是,用指甲一刮仿造的瓦器,土锈就会马上脱落,而真正的殉葬瓦器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龙须菜熬成的水刷在瓦器上,然后把从古墓中挖出的黄土撒在上面,刷一层撒一层。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伪器,也会使不少行家上当。还有的作伪者把制成的瓦器在炭火上烤热,趁瓦器烤热时,涂上掺有白矾的古墓黄土,反复数次。用这种方法作伪,也很难看出伪造的痕迹。

真正出土的古代殉葬瓦器,表面上的土锈结实而坚硬,土锈早已和瓦器渗透凝结在一起,即使用利器使劲刮,也很难使它们分离。就算土锈被剥离r,瓦器本身也会粘落一层。而伪制的瓦器只需用加碱的开水一刷,就会将土锈刷掉,这是最好的辨伪方法之一。

瓦器辨伪

人、马形状的瓦器被用于殉葬,始于秦代,夏商周三代基本没有这种风俗。到宋代以后,又开始改烧纸糊的明器殉葬,所以宋代以后就没有瓦器陪葬。现在所出宋代以后,又开始改烧纸糊的明器殉葬,所以宋代以后就没有瓦器陪葬。现在所出土的瓦器,都是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遗物。发现的地域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省,其中以河南为最多;其他地区则几乎没有发现。瓦器虽然始于秦代,但是秦代的遗物并不多见。这是由于秦柞短暂,瓦器又在初创之期,在社会上还没有普及。

真正宋代以前出土的瓦器,其上一定会有土锈,而且由于时间长久,土锈已经与原物相凝结,成为一体。真正出土的瓦器,即使用加碱的开水进行冲刷,也只会使土色掉落,而不发生其他明显的变化。而伪制的瓦器,只要用加碱水一刷,土锈就会全落。即使用手指轻刮,也会使土锈掉落。如果是用白矾伪制的,用舌头舔一下也能感觉出是仿制品。

真正出土的瓦器,它的胎质就像是被碱性物质腐蚀一样,粉碎之后仔细检验,是细砖末,而不是细土末。而伪制的瓦器则是泥质,破碎后观察,完全是土末,这就是真正的瓦器和伪制的瓦器最明显的区别。

真正出土的瓦器,土锈坚实,基本上难以辨识哪部分是土锈,哪部分是原质。而伪制的瓦器显然有一层土锈,就像由新土中挖掘出来的。真正出土的瓦器,只有少数能够保持完整、美观。如手持乐器的女乐俑就保存得较为完整,因为手持乐器手不离怀,所以容易保持原状;而歌舞妇女像或是男性武士像,由于手臂伸展,所以不易保存完整。遇到保存完整的瓦像,应该检查其手臂处,以及其他部位土锈的颜色和沉浮状态等,如果与身体其他部位完全相同,才有可能是真品;如果手臂的颜色或是沉浮等与身体不同,就有可能是后补的手、后接的臂。即使肢体是完整的,由干土锈的多少不同,也常常出现因土锈的增加而改变了原来形态的状况。肢体齐全完整,大小适中合度,姿态生动逼真,完全没有受到土锈增损的影响,这样的真品是极为少见的。所以一定要全面详细地检查辨别真伪,而不能仅仅从外表的姿态、尺寸的大小来确定真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