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是道光朝瓷业生产的主流品种,在制作技艺上承袭了嘉庆官窑的传统,综观传世的嘉庆、道光青花瓷器,是清代瓷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无论是造型、装饰风格和款识等方面,自成一格,都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尽管整体艺术水平呈下降衰落趋势,但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的变化,很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整个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脉络。下面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道光青花瓷器中,挑选出10件特征鲜明的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上图)道光青花墨彩诗句杯高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2.6厘米。杯撇口,深腹,圈足,足内有红彩“退思堂制”四字楷书堂名款。腹部用墨彩楷书戒烟诗一首,诗中指出了鸦片对人的危害,劝阻人们不要吸食,诗后写有“道光岁次乙酉仲冬退思堂德斋主人题”,乙酉年即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腹上下用青花描画回纹、如意云头及点珠纹各一周。此杯胎薄体轻,诗句流畅,字体清晰工整,十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此杯也是研究道光制瓷工艺的宝贵资料。 (上图)道光青花缠枝八宝纹委角盖盒高4.1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7.5厘米。盒呈四方委角形,上下吻合紧密,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文房用具。以青花为饰,盒面与外壁满绘莲花与八宝纹。此盒釉面匀净,青花呈色明艳清快,莲花与八宝并用,这在当时十分流行,寓意吉祥。从画工上看,比较细腻,是道光官窑青花的早期作品。 (上图)道光青花开光花卉纹执壶通高17.2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9.5厘米。宫中饮茶器皿。壶直口,溜肩,圆腹,腹两侧分置弯流、曲柄,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盖圆顶,宝珠钮。以青花为饰。腹部主题图案是两面海棠形开光,内绘折枝牡丹花,开光四周衬以绘有如意云头、折枝花、变形莲瓣纹。此壶是典型的官家式样,胎体轻,釉面光滑莹润,青花淡雅,折枝牡丹花描画细腻,优美。 (上图)道光青花莲托八宝纹双耳瓶高37.1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5厘米。瓶撇口,长颈,颈两侧有如意头形耳,耳中有圆空,圆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瓶体端庄沉稳,青花发色艳丽。腹部主题图案满绘莲托八宝纹,上下衬以如意云头、折枝莲花、回纹、蝙蝠、变形莲瓣等纹饰。此瓶器型高大,画面虽繁密,但主题突出,层次工整清晰,用笔一丝不苟。莲托八宝为当时常见的装饰题材,此瓶可谓描画的比较精美的一件。 (上图)道光青花双带耳龙纹葫芦瓶高29.4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9.8厘米。瓶呈葫芦形,束腰处有双绶带耳,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以青花为饰,上腹绘正面云龙纹,下腹绘二龙戏珠,口与近底衬以如意云头和江芽海水等边饰。此瓶胎体厚重,造型新颖别致,略显笨拙,青花呈色淡雅,龙纹描画生动,就当时水平而论,制作堪称精细。 (上图)道光青花“山高水长”花卉纹盘高3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9.9厘米。盘胎体较轻,敞口微撇,浅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道光丁未文朗珊制”八字楷书款。里外以青花为饰,里心团寿字,里外口沿绘如意云头一周,外壁主题图案是莲托八宝纹和花形开光,开光内书“山高水长”四字,近底亦绘变形莲瓣边饰一周。此盘是道光民窑青花的精品,丁未,即道光21年(1847年),与此器相同的纹饰还有青花大碗,底部是书“道光辛 ”四字款,辛即道光11年(1831年)。这种装饰图案寓意吉祥,最初见于乾隆朝,到道光朝开始大量使用。
(上图)道光蓝地白花瓜蝶纹茶壶通高14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3厘米。饮茶器皿。壶体呈瓜形,弯流,曲柄,盖上有宝珠形钮,圈足,足内白釉无款。通体以蓝地白花为饰,腹部主题图案满绘瓜蝶纹。此壶胎体较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装饰上可谓别具一格,蓝白相映,颇具情趣。瓜蝶纹是晚清瓷器中的流行图案之一,在青花、粉彩和斗彩瓷器中大量出现,具有“多子延绵”的吉祥寓意。 (上图)道光青花凤穿牡丹花花盆高7.9厘米、口径26.2×17.6厘米、足径13.8×7.5厘米。宫廷餐具。盆呈椭圆形,撇口,深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以青花为饰,腹部主题图案绘凤穿牡丹花两组。此器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凤穿花的图案在当时也是十分流行,画面用笔奔放,简洁凝厚。与常见的盘、碗相比,这种椭圆汤盆,烧制难度较大,所见传世品不是很多,体现了道光官窑青花的制作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