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鸡汤与习得性无助

 残月一一 2016-09-04

心灵鸡汤文并非毫无根据,其对人们起到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我认为其背后隐藏的理论根据即是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都是人们对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总结,只不过表现形式与总结过程有巨大的差距而已。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专业的心理学术语绝对是晦涩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更遑论能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心灵鸡汤则不然,与心理学的高门槛相比,谁都能在文中找到相似的生活经历稍加引导后进而产生共鸣的人生感悟。个人认为,心灵鸡汤是大众的“心理学”,其解决了了专业心理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门槛的阻碍。

与心理学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相比,缺乏严谨性和科学论证也正是现今“反鸡汤者”对鸡汤文深恶痛绝、嗤之以鼻嘲讽其“给汤不给勺”的根本原因。在此作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个人觉得,心灵鸡汤与心理学就好似中医与西医,前两者治愈心灵后两者治愈身体。中医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医学,相较于西医的科学性、专业性及系统性确实有着众多难以用科学方法论证的玄之又玄的理论。质疑其科学性也是中医黑声讨中医最多的地方。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医且因这一缺陷被声讨,心灵鸡汤就更难以避免这一责难了。

然而,无论反鸡汤者如何痛斥鸡汤文的空泛无逻辑性,其对大众的心灵起到的一定积极效果却是不可否认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专业的医师或心理医生,但就像百病成医的中国人一样,心灵鸡汤却是谁都可以稍加用心即可从生活中感悟的,也无人能剥夺人们大众的这一对心灵自我治愈的自由权利。门槛低,通俗易懂,易于在其中产生情感共鸣的心灵鸡汤正是普罗大众的心理学。这也是微信与朋友圈里众多“人生感悟”或“职场攻略”或“成功学”泛滥的原因。

当然,心灵鸡汤真正能给予人的实用之处肯定是微乎其微的,有时甚至会反成毒药。

“习得性无助”是动机心理学里面的一个专业术语,特殊的学习情境导致行为的去动机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下面我就借这一心理学里的专业术语来作对比说明为何心灵鸡汤可能会成为毒药。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人的症状:

习得性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百度百科】

我们就跟实验里的狗一样,都会在现实中存在习得性无助的现象,生活中善于总结的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反思发现这一现象,进而克服这一对现实无望的消极心理状态,达到自我治愈的效果,假若在这些聪明人中再出现几个善于组织文字即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加上人都有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表现欲望,这些人必定会将他们对生活的这些观察和总结写成一篇文章与他人分享,这时心灵鸡汤就随之出世了。然而,后来通过阅读那几位聪明人总结出来的文章产生共鸣的人未必就能完全吃透他们的感悟,这些读者里面,有些甚至只能在阅读的那一刻获得一丝情感上的共鸣,在此之后就会不了了之。因为他们没有那些聪明人勤劳观察总结的漫长过程,大道理很泛滥,但是真正完全从生活中提炼出大道理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们尊称他们为“圣人”。是的,对于后来未曾反思总结的阅读者,即使是古之圣贤的语录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心灵鸡汤”而已。

不同于这种个人的感悟,心理学需要呈现给人们一种更为客观的解释以及在科学实验论证“习得性无助”的各种症状和构成因素之后能给予人们以科学的方法有迹可循地去克服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像一般的心灵鸡汤文泛泛而谈之后给予读者的只能是一丝廉价的情感共鸣,即反鸡汤文口中常挂在嘴边的嘲讽之语“给汤不给勺”

“习得性无助”只是动机心理学里习得性动机篇章中的一小节内容,但就是这一小节内容也是知名心理学家做过多次严谨的实验之后才得出来的结果。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有四种主要的症状:被动性、联结迟缓、躯体反应以及随着时间无助减轻。而这每一种症状背后都有着经典的实验案例作为根据。如希洛托在试验中提供了被动性的一个例子:

大学生被安排在一个无法避免的噪音情境中。随后,这些被试又被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在这里,他们可以通过在一个手指状的棱形盒子里移动手来消除噪音,然而,大多数被试都跟赛里格曼实验中那些忍受电击的狗一样,只是被动地坐着不动。

通过众多实验观察得出症状之后,心理学家会进而分析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和干预。

例如心理学家们通过众多实验观察得出创伤(例如电击)本身不能成为产生习得性无助的足够条件。只要有机体能够以某种方式控制创伤,就不会产生无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是由于有机体习得的行为不能控制它所遇到的情境。因而,对行为无助于改变特定环境的预期,也会使控制其他情境的意图大大减少。从本质上说,无助的有机体放弃了反应。得出造成无助现象的这一因素之后,心理学家们很快就能给予我们一个客观且具有说服力的克服方法,即如果对环境的控制实际上是决定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关键成分的话,那么教一个有机体学会控制周围环境就能减少习得性无助。

客观、严谨、系统,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具有强有力地说服力和可采取性。比起心灵鸡汤概而论之片面强调和复制成功人士的那些成功事迹或是他们身上蕴含的人格魅力以及快餐式的情感共鸣,有迹可循的方法论才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真正需要且能解决个人现实问题的利器。

人们会对对心灵鸡汤产生失望甚至厌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现象。因为“给汤不给勺”单纯片面复制结果的做法并不能给予人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即习得的“鸡汤”不能控制人们所遇到的情境。比实验中的电击更可怕的是鸡汤给了身处困境的人以希望,却并没有给予他们脱离困境门径。结果只能会是像实验中的狗一样在笼子里瑟瑟发抖,甚至会在笼子的门打开之后依旧迈不开行动的步伐。这时,鸡汤已然就是一碗毒药了。

然而,绝大多人不需要真理,只需要即刻的快感与此生的被认同。想要掌握更深刻的接近真理的技能,相应需要付出的也就越多,而这付出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