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智慧妈妈写到深夜的亲子教育感想

 繁新的人 2016-09-04

作者:苏州吴新宇妈妈

这篇感想憋了好久才动笔写,不是因为无话找话,实在是感想太多,思绪纷杂,竟有些无从说起。在思考了几天后,突然又有所了悟:又不是学生写作文,也不是给领导写报告,既然是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想,那就想到哪,就写到哪吧。

听了王西恒老师三个多小时的讲座,最有醍醐灌顶之感的,就是王老师谈起信念的问题。老师说,他坚信:一切的发生皆有恩于我,皆有助于我。

听完这句,我心里微微一哂,说老实话,我觉得这句话有点天真,总有一种“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之感,就像那种傻白甜的爱情小说,希望现实中会发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发生。

老师对我们的反应一点也不意外,他微笑着问我们:这句话是不是很主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假思索地点头称是。老师继续微笑着说:“有个观点,想必你们都认同吧?凡事都有两面,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我肯定地点点头,老师接着又说:“那凡事我只关注好的一面,对我有帮助的一面,那为什么我就不能相信:一切的发生皆有恩于我,皆有助于我?”

一时间,我竟然呆在那里。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心态比较好的,遇到事情,总能尽量去思考积极的应对方法,我却从来不曾站在“一切的发生皆有恩于我,皆有助于我”这个角度去思考。

当时,我既激动又有些惶恐。激动是因为,我突然发现那种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信念,原来不仅只是美好的主观愿望,它是客观的,是符合逻辑的,它似乎就离我非常非常近,近到一伸手就能触碰到它。惶恐是因为心里还有一丝怀疑,不是怀疑这个信念,而是觉得:这是真的吗?我真的这么容易就能拥有这么美好的信念?

请恕我文字的苍白无力,我真的很难写出当时那种状态,感觉一下子突破了什么,抓住了什么,又感觉似乎不那么真实。总之,我这几天也一直在反复想着这句话,以一种极其复杂的感觉在想着这句话。我可以确定的是,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是真的。我无法确定的是:我能把它当做我的信念吗?我真的可以吗?

我觉得这种状态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吧,总之很纠结,虽然罗胖子说:成大事者,不纠结。但既然我在纠结,我就好好纠结一段时间吧,因为一切的发生皆有恩于我,皆有助于我,为这句话而纠结,肯定有对我也有帮助。

第二个很有感想的点,是关于“看见”,“I see you ”。王老师的这个观点,我并不陌生,我也非常认同。

有时候,有些人会觉得“看见”这个观点也蛮奇怪的,只要长了眼睛,只要眼睛的功能是正常的,谁又看不见呢?但,你所看见的,真的是你看见的吗?有时候,你看见的,是很多你想象的叠加与延伸。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看见孩子很专注地盯着手机,也许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玩手机”,然后,你开始想到他没有写完的作业,想到某次考试的失利,恐怖一点,还会想到玩手机导致的各种事故,总之,你的大脑在处理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你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于是,你开始焦虑,不悦,甚至发怒。

以上举的例子,只是我的猜想,可能不对,但谁敢说:这压根不可能发生?

我家孩子曾经批评过我,说:你们家长就是这样,有些不好的事情,明明没有发生,你们就想象它发生,然后自己又当成这事真的发生了,最后就各种生气。拜托,等事情真的发生了,你们再生气也不迟啊!

我听完,不禁哑然,是的,有段时间,我总担心他迟到,于是,每天早上各种念,各种催,看到他做什么都慢吞吞的,就各种火大,然后就生气了。事实上,是我担心他迟到,然后,就开始各种脑补,然后就觉得自己看到他就是慢吞吞的,然后再脑补他会迟到,最后,无论事实上他有没有迟到,我就已经生气了。

有时候,我们看见的,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看见的,可能不是真正看见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看见,我还没摸索出非常好的方法,我现在正在努力做到的,就是:心平气和,就事论事。不用想象,去取代事实。

第三点,是关于生命六层次规画的。也许这个命题所包含的东西太多,我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认识。但真的是回答了很多我的困惑,比如:环境到底对人的成长影响有多大?打骂孩子真的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到底要如何去唤起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看到老师所罗列的六层次规划,尤其是讲解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之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不能说,我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但我敢说,我大致找到了一些方向。

这几天,我想到了有个零零后的孩子跟我的聊天。他很严肃地对我说:“你有没有发觉,无论哪个年代,父母都会担心孩子沉迷某样东西?比如,你小时候,你爸妈怕你沉迷电视。哥哥(比他大十岁)小时候,他妈妈担心他沉迷电脑,沉迷网络游戏,现在呢,大部分家长开始担心我们沉迷智能手机,沉迷QQ,沉迷互联网。你知道么,这些担心是没有用的,我们这些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孩子,怎么可能摆脱互联网?为什么要摆脱?我觉得吧,沉迷这些,不是电视,电脑,互联网有问题,而是是因为这里……”,他用手指了指心脏的位置,说:“这里缺了点什么,至于到底缺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现在不缺,不过,以后会不会缺,我还不知道。”

这段话真的让我有点震撼,我经常在群里,在网上听到家长、老师讨论智能手机,讨论孩子上网的事情,我们把它视作导致孩子不爱学习的直接原因,视作导致孩子不思进取败的罪魁祸首,但这个零零后非常精准地指出了一点:沉迷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零零后给出的思路应该就是老师说讲的:生命六层次中的上三层里面的东西。我们要解决“沉迷”这个问题,也许真的要在这些层次里面找答案。

我十分遗憾我自己没有对自己的上三层进行很好的规划,我觉得,下来要做的,真的是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使命,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信念。也许前面两项我暂时还没有头绪,但信念部分,如同我刚刚第一点所讲,我真的似乎触摸到了一点。

最后,我想说:亲子关系,为什么要先教育父母?老师说,因为亲子,亲子,亲在前,子在后。

我倒是听到过另外一种见解,那就是:你只能改变你自己,永远无法改变别人,除非,别人愿意改变。

这话听起来有点主观,我没有能力像王老师那样,四两拨千斤地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但我相信这句话。我觉得,我们能觉察,控制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很难控制别人的思想,也许行为可以有办法控制,但思想控制,实在是太难了。而人的行为,往往又被他的思想所控制,所以,你期待他改变行为,先要他改变思想,但改变他的思想,真的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你甚至都不知道他思想变了没有。

有时候,他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同,但也许,他想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是你暂时没有觉察到。而有时候,你觉得他似乎改变了他的行为,但事实上,也许他只是做给你看看。(这种情形实在是太常见了,尤其是对方迫于你所施加的压力的时候)。

所以,改变别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了。但相对而言,改变自己要容易一点(当然,王老师说,这个也很难,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王老师还是给出了方法),所以,为了解决问题,改变自己,也许是最适合入手的做法了。

那既然这么说,那亲子教育,只要是父母亲教育就行啦,不用再教育子啦。我觉得,必须认识到的是,孩子是一个很特殊的“别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很多时候,他的思想会很大程度上受你的思想的影响。他是独立的人,但在他小的时候,他把你们父母当成“神”,所以,你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你最容易“改变”的别人!

当然,这种改变是加引号的,因为,真的静下心来观察自己,你会发现:真的需要改变的,也许只有你自己。

好了,现在已经快凌晨两点,我觉得已经不是在说感想,快变成说梦话了,以上种种,都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家不必太当回事情,看看就好!老师看到觉得我写的有不对的,也千万不要生气,理解领会这件事情,完全只是靠听课人的资质,资质驽钝之人,佛祖哪怕口吐莲花,他也不一定能有所了悟,所以,不妨一笑置之吧。

本文作者:苏州吴新宇妈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