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真相

 长沙7喜 2016-09-04

上周听六爷直播,讲怎么练就专业技能,其中反复提到罗辑思维有一期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个高手》,于是我又跑去听了罗辑思维,听完后觉得不错又找了罗胖转述的来源万维刚的文章看。这个心灵硫酸喝的很酸爽啊,本人决定结合自己的一些感受回炉一下也让大家来一起喝。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让自己不被淘汰,我们本能地想学新东西,想掌握更多技能。比如我们转发各种免费课程以便可以蹭课,报培训班,收藏深度干货,朋友圈打卡。可是,夜深人静,和自己对话,我真的学到东西了吗?我有成为一个高手的迹象了吗?

真要好好学到一门知识或者技能,是在学习区产生的行为。换句话说,不是让你舒服的行为,想要轻松容易省力,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梳理一下自己迄今所学的所有技能,是通过什么方式学来的,就知道了。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为什么要跳出舒适圈?

为什么选择让自己进入不舒服的区域,跳出舒适圈。这背后你是你的价值观,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否想要成为一个高手?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换个角度来讲,一直待在舒适区也并没有什么错,就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美剧,这就是我爱的生活嘛。

如果,你决定,要学一些什么来让人生变的和别人不一样,注意了,这个是有方法滴。

学习的方法-刻意练习

好,现在你已经想好了,我就是要学习,深度学习。那么我们来看看罗振宇或者万维刚介绍给我们的方法--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把这四个字拆成两部分来看。

刻意

其一,持续地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也就是跳出舒适圈。

这点我非常有感受的就是学英语,大二上学期通过不断做习题考过了英语六级。过了之后,觉得作为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过六级就可以了,何况我还超出及格线80呢(年轻的时候真是勇气爆棚啊,一个决策落后别人好多年)。对自己说不用再刻苦学了,于是我一直呆在舒适区,看看美剧,连原著都没有看过。工作后,英文邮件也能勉强对付,一些英文材料也可以大概看懂。但是,如果想去一个稍微好点的外企,面试都过不了。所以我打算跳出舒适区,好好学习我的英语。

其二,反馈

自己跟自己练,就像自己和自己玩,很孤独啊。不知道哪些地方已经够了,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这也是今天社群文化如此兴盛的一个原因之一,比如演讲社群,写作社群,自由职业者社群。我们需要收到反馈,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提高的更快,前进的更快。

练习

其一,学习老司机的套路。

套路这词不全是否定,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他们知道哪里有坑,不要走;他们知道哪里的墙不要碰;他们知道遇见麻烦事,可以找谁。所以,先和老司机搞好关系吧。

其二,掌握核心概念

黑箱科技的今天,我们不必知道手机怎么做的,电脑的原理是什么。但是,需要掌握概念,概念是对知识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还方便产生联系。比如,任何顾客愿意购买或者参加的课程,一定都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道理。

其三,拆解

把一栋大厦拆成砖头,各个击破。就像国际演讲协会的初级训练手册,把一次演讲行为拆成了,结构,肢体语言,视觉工具等等,一个不怎么会演讲的人经过这样的训练,也可以做演讲。之前去参加一个TTT培训(培训师培训),介绍了ADDIE,也是对培训这个行为进行分解,从课前调研到最后的评估,一个不会培训的人,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去练习,也是可以做培训师的。

把时间浪费在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事上

一万小时理论,不是简单的时间的堆积,是有方法的练习一万小时。学习这事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记得著名的20-80理论吗?如果学,请深度学。只有这样,才对的起自己的时间。


一键扫码关注,乐享更多美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