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孩子真正的学校(转载)

 fanghong107 2016-09-04
    "家庭是真正的学校",这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思想家洛扎诺夫一篇文章的题目。将家庭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洛扎诺夫的一个重要观点。的确,家庭始终是值得开发并利用的教育资源。 
    当孩子在毫无自主的情况下来到人间时,他面临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当然是经济的,但他同时几乎含有这个社会所有的构成因子。孩子的降临使家庭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受益者首先是成人,即"家庭会因为孩子而变得温暖和欢乐"。成人同时成为教育者和孩子的楷模。有了孩子的家庭,"迫使成人在家庭生活中必须目光更敏锐、更热爱劳动。"洛扎诺夫认为,在理想化的教育格局中,学校与家庭各司其职,相互不可替代。因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而这样的目标在学校里是很难实现的。孩子在学校里固然可以"学到精确的知识,会获得实用的技能或其他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非精神性的,并不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只有家庭,也唯有家庭才能培养儿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质,教给儿童最高尚、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宗教性、且富有诗意的东西"。他这样比较家庭与学校:"家庭唯一能给孩子的是使之健康成长,使之有信仰,使之处事认真,这就是给孩子工具,就象给旅行者手杖一样。如果家庭能做到这一切,就让学校给孩子其他次要的知识吧。"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也许有一天父亲会对自己的孩子"怎么竟成了这样子"大为不解,殊不知他极有可能正是你的复制与翻版。因此,教育绝不可以脱离生活,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家庭的那些看上去似乎很琐屑的生活都是他们的"课堂"。因此,创设和拥有健康的、符合人性(因而也就不是虚伪)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它既是"针对我们成年人的,也是针对我们的儿童的"。
    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是"养成"的,而不是教成的,更不是用言语和棍棒"训练"出来的。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地方,享受快乐与亲情的地方,是他适性与游戏的地方。在家里,应该让孩子感到自由,在学校重视"类"的教育的情况下,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个性的保护伞。"家庭以无声无息的温柔关系和延绵不断的印象掘松和准备好了土壤,虽然没能制造种子,但种子会悄然而来的。怎么来的?来自哪里?这是上帝的秘密,是培养所有杰出人才的秘密。"因此,聪明的家庭总会给孩子适度的空间,而愚蠢的家庭则事事管着孩子。
    不要认为知识水平越高的家庭孩子的教育会与之成正比 ,也因此,千万不要认为知识水平越高的家庭孩子的教育会与之成正比,事情可能恰恰相反。家庭给予孩子最大帮助的不是万卷的藏书,不是钢琴、小提琴、电子琴,不是计算机,也不是父母渊博的常识和对孩子学业耐心的面面俱到的辅导。而应是全身心地关注和培养子女身上的"个性",即某种性格。根据洛扎诺夫的观察,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对比性的现象:其实,精神领域的事情与物质生活领域相距并不遥远,适度的贫困可能有助于生命的健康。当然,贫困与富有也许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什么是幸福的家庭洛扎诺夫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法,但他给出了什么是"不幸"的家庭的许多说明,比如"家风败坏"、不能承担社会所赋予的"劳动"、长辈或父母的"关系都已破裂"。
    洛扎诺夫"不记得有哪个拥有丰富教学参考书的孩子表现出一点求知欲;相反,在半文盲家庭,在小市民、小业主、退休且贫穷的小公务员、教会的低级职员的家里,倒碰到了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看惯了奢华,他会不会对富贵在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他会不会于其中建立生活的主动精神? 
    适度的贫困可能有助于生命的健康,一个生活在知识相对贫乏中的孩子往往对每一个求知的机会都珍爱无比,对每一次可得的知识都会作为珍品收藏,并于其中逐步形成求知的热望与学习的本领,建立起独立的"学习人格"。而生活在知识与"教育"相对富有的环境中的孩子会不会被知识压垮?家长的灌输或有问必答会不会养成孩子学习上的依赖?家长博学多才的形象会不会使孩子看轻了其他的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的生活对象?或者,因为他们的"权威"而压抑了孩子,或使孩子们放弃了怀疑、追求、分析等等主动性的学习品格与学习能力?这样的比较对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正在"奔小康"的中国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当然,绝不会有人因为读了洛扎诺夫的文字而愚蠢到为了孩子的教育而放弃富有去制造一个"人工贫困"的家庭,问题应该这样去理解:富有的家庭"任何时候都不应使孩子有富足感,也不要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家庭关心和照顾的主要对象。"要让孩子知道家庭固然承担着教育与抚养他们的义务,但他们同样对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严格的责任",他们是家庭的"困难"之一,而不是如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和骄傲"。
    学校有学校的责任,家庭有家庭的责任, 我实在不能同意我们一些"家长学校"的做法。当然,我对一些家庭日益学校化的做法也很怀疑。如果将家庭从硬件到软件武装得像个学校一样,那还要学校干什么?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问,即还要家庭干什么;家长们真地应该知道,孩子们的学业确实不是你应该操心的地方,你也操不了这份心。孩子们优良的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总之,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方面,才是家长们应该倾心关注的。让孩子真正生活在家庭之中,而不是时时产生是不是换了教室的错觉;让孩子从整一的公众化的教室回到家里,也就是让孩子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家庭于此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完成它的教育任务。我愿意将洛扎诺夫下面的一段话作为教育格言推荐给所有的家长们:
    “我们实际上不能使儿童脱离我们,把他们隔离于我们的生活和劳动方式之外。因此,谁能教导我们并号召我们劳动,指明劳动的重要意义,谁能向我们阐明生活,他就能向我们的儿童阐明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