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精神:一剪在握37年!盆景生手变成园林“美术师”

 ston995 2016-09-05

走进中山公园,盛夏的气息扑面而来。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树木。这里每一棵树木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创作,有何兆煊大半的功劳。



 

何兆煊是佛山市禅城区中山公园园艺修剪负责人,于1979年入职禅城区园林处。37年来,他一直专注于盆景艺术,并将盆景造型艺术灵活运用于日常的绿化养护造景、乔灌木修剪等园艺工作中,让中山公园的植物景观效果不断提升,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赏。




在何兆煊看来,盆景制作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反复锤炼的技艺,需要耐得住枯燥,经得起磨炼,受得了劳苦,不断追求,才能到达更高的高度,成就匠心独具的作品。这份对园林艺术的坚守,也是他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浇水施肥修剪是他的一大乐事


人们常用“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力的艺术品”来形容盆景。美好的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是园艺师对盆景十年如一日的爱护和坚守。修剪盆景绝非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特别考验园艺师能否潜心把这件事情做好,让盆景展现出最佳的状态。




从入园的第一天起,何兆煊每天都做着给盆景浇水、施肥、修剪的工作。这些旁人看来细小繁琐的事情,对何兆煊而言,却是一大乐事,“让我与盆景更加亲近了。”


37年来,何兆煊一直陪伴着两棵罗汉松盆景。这两棵罗汉松树龄已有约200岁,株植矮壮遒劲,形态古雅奇特,野趣横生,树姿坚韧挺拔,如守门将军一样守护着中山公园。何兆煊格外喜欢这两盆罗汉松:为了让罗汉松长得更好看,26年前,他用嫁接的方式给罗汉松“安装”了旁枝,经过岁月的打磨,如今已看不出任何嫁接的痕迹了。




“罗汉松寿命很长,但是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修剪,它的形才会好看。”何兆煊一有时间就对它们修修剪剪,但每次动手前他都会从整体上琢磨半天,“如果不经过构思就下剪刀,整体效果将大打折扣。”




中山公园兰岛内,高低错落的台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盆景,包括罗汉松、九里香、五针松等十几个品种。37年以来,何兆煊一手负责打理这里的50多株盆景,它们造型各异,树姿开张,模仿自然石相和树相,加以剪定整姿,表达山水自然的本质与特性,透着诗与美。




研究中国山水画修剪出古韵榕树


何兆煊不仅醉心于盆景技艺,他还坚持将盆景造型灵活运用于日常的绿化养护造景、乔灌木修剪工作中。

    

中山公园秀丽湖牌坊两侧各有数株造型秀丽的榕树,颇具古韵,和古建筑牌坊相映成趣。据何兆煊透露,这数株榕树是他在1996年种下的,20年来的修剪打理都由他负责,2004年他开始构思给这些榕树做“造型”。



“构思这些榕树造型的时候,我参考了苏杭地区的‘苏杭式’盆景的造型思路,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画树枝法,将分枝做成圆片式,用绳子控制树冠的形态,保持优美的景观。”何兆煊说,“但是当时‘苏杭式’盆景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很多园艺师坚持要按传统方法将榕树修剪成球形。”




在何兆煊的坚持下,他的想法得以实现。让何兆煊自豪的是,经过12年的修剪和打理,榕树终于长出了他心中完美的“造型”,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市民的称赞。




那修剪乔木跟做盆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何兆煊认为,差别只是在于把微观的东西做成了放大版。之前做盆景,一把剪刀一把梯子即可。但是修剪大型乔木,要站在高空车上才能完成,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



“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中山公园里,大到榕树,小到盆景,几乎都经过何兆煊的修剪。何兆煊随身携带着一把修枝剪,每天到公园里“查岗”,看到长得不够“听话”的树枝,便拿出修枝剪修剪一番。

    

“盆景不是种出来,而是‘养’出来的,需要注入很多心血。”在何兆煊看来,一盆好的盆景,需要根据枝干的形态加上个人的想法,不停地进行修剪,琢磨出独特的造型后还得不定期进行修剪,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很少人会买盆景,因为他们‘养’不好。”




何兆煊说:“每天走在中山公园,看着这些经自己双手修剪出来的树木,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开心。”


兴许是37年的从业生涯,让何兆煊对这份事业有了特别的情感,他说,“打从一开始做这份工作,就没想过离开,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中山公园,承载着何兆煊的青春和梦想,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像是他的孩子一样,他要看着它们长得越来越好。




资料来源:珠江时报、禅城公用、禅城发布、文明佛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