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PPP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研究成果
2016-09-05 | 阅:  转:  |  分享 
  
独家正本清源构建PPP的社会环境——PPP生态环境研究部分成果今日出炉近日,由中国现代集团研究院和江苏现代咨询专家团队联合完成的《PPP
发展生态环境研究报告》之分报告《正本清源构建PPP良好社会环境》正式出炉。该项目负责人丁伯康博士在报告中阐述和总结了我国政府大力宣
传和推广运用PPP模式三年来,在推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巨大成就,并分析和抨击当今PPP市场存在的混乱现象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对
优化PPP社会环境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丁博士指出,自2013年我国大力推广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对促进政府投融
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政府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促进我国传统的政府投融资理念转变和投融资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PPP已经逐步成为
各级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丁博士认为,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PPP模式推广运用的制度建设工作
,已初步形成体系,目前已搭建了从法律、政策和标准三个层面的制度体系框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工作指引和操作指南,为地方有效开展PPP
运用提供了基础保障。三年来,在政府大力推动PPP模式过程中,与PPP相关的利益主体,如社会资本方和金融投资、咨询服务机构等,在人员
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显著的加强。丁博士指出,经过社会各方的努力,目前也促使了一大批PPP项目先后落地,投入使用和发
挥作用。PPP项目涉及范围也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扩张到了几乎覆盖了城镇化建设全部的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项目。丁博士强调
道,特别是国家鼓励支持的惠及民生项目,如轨道交通、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养老医疗、停车场等,已成为PPP模式的首选项目。丁博士同时指
出,当前PPP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的理性选择“难”。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把识别和选择PPP项目
,作为解决政府项目当前融资的手段,而忽略在政府项目的投资节约和运营管理效率提升方面的全方位考量。二是PPP项目的规范运作“难”。一
些地方的政府领导为了解决融资上项目,往往通过变相的伪装和包装办法,变相以拉长版BT、明股实债和承诺回报等方式,把一些不适宜或股本不
是PPP的项目,也通过PPP面试,进行操作。这种现象既加大了政府行政运作的成本,也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风险。三是维持PPP项目持续运行
的政策保障“难”。从各地实施的一系列PPP项目的情况来看,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的参与方包括政府部门、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机
构等,各方反映的情况来看,与土地、税收、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配套的政策体系和价格体系,改革不到位,不配套。迫切需要在进一步完善的基
础上,协调推进和深化改革。四是外资、民资参与“难”。由于当前存在的地方政府在对社会资本方选择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影响因素,包括可能存在
的负面道德影响和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政府方在设定PPP项目准入条件时,有些变相门槛,限制了外资和民营资本的介
入。丁博士强调,此外政府支付条件和支付保障的不足,也导致外资成分介入这个PPP项目的难度大大增加。为促进PPP模式在我国的长期、健
康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的PPP发展社会环境。丁博士认为,这个社会环境离不开政策、法律、金融和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离不开政府部门、
社会资本、金融投资及其它服务机构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支持。而目前在PPP市场存在的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影响了PPP的健康发展。丁博士还列
举了市场中出现的一些乱象,如变相包装,伪PPP充斥市场;设置壁垒,隐形阻击民资进入;浪费资源,形同虚设建机构库专家库;漠视政策,违
规担保承诺回购;避实就虚,社会资本跑马圈地;误导舆论,过度神化PPP模式。真假难辨,PPP咨询机构专家遍地是。资源错配,基金遍地多
数浮半空;污染环境,培训评比收费捞钱等。丁博士认为,建设和维护良好的PPP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加强PPP作用和使命的正面宣传和
舆论导向。既要正确认识推广PPP模式,对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产生的根本性和长期性作用,又要避免把PPP过于神秘化、夸大化和泛化
;既要充分激发市场机制在推进PPP中的决定作用,又要解决好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能缺位”、“职能越位”和“责任不到位”的问题;既要真正
体现PPP项目物有所值的基本精神,又要差别化、针对性做好具体项目的PPP运作;既要平衡好不同利益主体关系,又要获得政府部门、国企民企、金融投资及其它服务机构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支持。(文中丁伯康博士系中国城投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现代集团总裁)
献花(0)
+1
(本文系胖989092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