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191篇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在东北吗5

 天宇楼33 2016-09-05

(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对这里的60多座墓葬进行了发掘。

    在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中只用玉器随葬,大型石棺墓随葬的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工艺讲究。小型的石棺墓里,不仅玉器数量少,有的根本就没有玉器随葬。

    面对这种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完备的玉礼制。

    刘国祥:“在红山文化晚期,用玉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从中我们可以认为,随葬玉器种类和数量的多寡,以及玉器的组合关系,能够直接反映出,墓葬级差的变化,那么我们通常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比较完备的玉礼制系统,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礼制形态。”

    古人以祭祀的形式,向神奉献玉的行为称作礼。所谓“古者行礼以玉”。为什么古人要“以玉礼神”呢?

    有的学者认为:在金属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是最为贵重的物品。所以,古人用它创作出各种神灵,对它们顶礼膜拜,这就是最早的礼器为什么是玉器的根源。

    有的学者推测,人类最初是注重玉器的审美价值,只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和巫术之间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玉才有了神秘的力量,在宗教仪式中常常作为巫师手中的法器或祭祀的礼器,当巫师离开人世的时候,它们就作为随葬品被埋入地下陪伴主人。

    学者普遍认为,在神秘的“积石冢”里,拥有玉器的墓主人就是5000年以前,红山部落里的首领兼巫师。

    冯时从天文学考古的角度,对牛河梁4号墓的人物身份作了考证。冯时:“这个墓主人呢,这个葬式呢,很特别,他虽然是仰身直肢,躺在那,但是他不是,这个直身的,他两个这个,腿骨是交叉起来的,他是一种这个巫觋啊、祭司啊,这样一类的,比较显赫的人物。”

    5000年以前,红山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便虔诚地乞求于神灵的帮助和庇护,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从而部落里也就有了巫师,巫师成了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他们又是部落里的精神领袖。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又有了重要发现:在积石冢里还有红山人建造的大型祭坛。

    朱达:“祭坛它都是用这种,一种红色的,暗红色的石头桩,砌筑起来的,三个同心圆,一层比一层高,它在这个,这就是红色石头桩呢,也是最外圈的最粗,往里呢,逐渐细,这三圈的这个石头的规格还不一样的,它一般的高度,都在三十公分左右这石头桩。”

    积石冢和大型祭坛的出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5000年以前的红山人,已经纳入了同一个宗教信仰和同一行为模式中。这无疑会增加各群落、聚落间的凝聚力,强化地域共同体的认同感,促进社会秩序一体化进程。

    因此,红山文化积石冢和大型祭坛的出现,被看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

                                   (五)

    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考古队员们,发现了积石冢和大型祭坛之后,又一个问题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按照常识,史前文化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总是与相关的地面建筑遗迹相伴随。

    在这里,会不会有红山先民们在5000多年以前的建筑物呢?于是,在1983年的秋季里,考古队员把目光放在了寻找红山人的建筑遗址上面。

    几天过去了,考古队员们一无所获,又由于连日的奔波,使得他们的情绪大受影响。有的队员甚至产生了疑问:在牛河梁上,真的存在过红山人的建筑物吗?如果存在,那些建筑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是不是被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素彻底破坏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83年的一天,在北梁的主山上,进行了一整天勘察工作的考古人员又是一无所获。正当他们要下山的时候,一个叫赵文彦的考古队员突然内急,他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个因为冲水而形成的土沟里。就在这时,一块土红色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弯下腰来,把这件东西拣起来仔细一瞧,心里禁不住一阵狂跳:原来,这是一个用泥巴塑成的人耳朵。

    泥塑人耳朵的出现引起了考古队员们的高度注意,在继续寻找的过程中,他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混在沙土里的泥塑的人鼻子、乳房、手臂和一些红山文化的陶片。

    冲水沟里怎么会有泥塑的人体残块呢,这些残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队员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顺着冲水沟瞄向高处的东山坡。

    朱达:“后而,大家就分析,在一起分析,这些泥(塑)的(人体)残块,是来自哪里。这个地方就是冲沟,地势比较低,它只能从这个,经过流水冲刷,只能在高处(往下)冲下来。”

    根据冲水沟里发现的女性泥塑人体的残块,队员们推测,在5000年以前的东山坡上,可能曾经耸立着一座红山人建造的女神庙。

    带着兴奋的心情,考古队员们回到了驻地马家沟。当他们把在东山坡冲水沟里的发现告诉房东的时候,勾起了房东的回忆,房东告诉考古队员这样一件事:大概是在1962年,社员们在东山坡上修建拦水堤坝的时候,有人用锄头在那里挖出了一些用红土做的人的鼻子、耳朵一类的东西,当时也没人把它当一回事。

    房东的回忆给考古队员带来了更大的希望。那么,东山坡上埋藏着怎样的秘密呢?难道这青翠的松树下面,真的就是红山人建造的女神庙遗址?如果是的话,早已倒塌的庙址里面,还有完整的女神头像吗?这一切,只有在发掘之后才能找到答案。

    1983年10月,考古队员们怀着渴望新发现的心情开始了发掘工作,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厚度大约为25—50厘米的表土层清理掉后,一个从未见过的建筑遗址呈现出来。

    从平面上看,这个建筑分为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南室和一个长方形室相连。遗址南北长22米,东西最宽处约9米,最窄处2米,方向向南偏西20°。

    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半地穴建筑,地下部分深达0.8—1米。

    考古队员在南室的四周,发现了已经碳化的木头柱子的痕迹。他们分析,为了牢固起见,红山人在建造女神庙时,先在柱子的内侧粘贴上成束的禾草,再用草和泥搅拌形成墙面。墙面为多层,内层墙面上布满了蜂窝一样的圆洞。

    在清理倒塌的墙面的时候,考古人员居然发现了5000年以前,红山人精心描绘的壁画。

    接二连三的发现,使在现场的考古工作者都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预感,似乎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在等待着他们。

    1983年11月2日清晨,辽西的山区格外宁静。这一天,考古队员们早早的离开了驻地,按计划,这天的上午他们要剥离,建筑遗址主室西侧的一块特殊的泥块。

    当年,主持和组织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的郭大顺,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时间,在期待中一分一秒的过去,人们都似乎屏住了呼吸,整个工地悄然无声,连空气仿佛停止了流动。只有小铲子和小刷子,在剥离泥土时发出的声音在沙沙地响着。

第1191篇 <wbr> <wbr>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在东北吗5

    渐渐地,一个人的面部轮廓,开始显现,接着,头颅、眼睛也开始显露出来。中国远古女神,在地下埋藏了5000年之后,终于露出了她那端庄而又高贵的容颜。

    女神头像高度写实,造型逼真,她的脸形为方圆形,颧骨突起,双眼中镶嵌着两块经过抛光处理的青色圆形玉片。

    女神用坦然而又镇定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5000年以后的人们,面对着考古队员的惊讶,她带着神秘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由于女神庙的位置在林场之内,地表上生长的松树的树根,已经扎到女神头像的面部并造成了裂痕。

    李殿福:“这个头像上呢,有一些个,裂纹里面有一些个,这个松树的那个根子,都是那个须根,这个须根吧,扎得很多。当时也没什么办法,后来我想了一下,就掏出小剪子,把那些个松毛,松树根子啊,一个个都把它剪掉了。”

    朱达清楚地记得,1983年11月2日这一天,在现场的考古队员,都激动得忘记了吃中午饭,到了傍晚时分,大家用脱脂棉和白纸,把发掘出来的女神像小心包好。大家一致推荐,由现场的惟一一位女队员魏凡抱着女神下山。

    魏凡后来计算过,从发掘现场到考古队的驻地马家沟,距离是750米。平时用10多分钟就可以走完的路程,那一天,在同事们的护送下,她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才把这段路程走完。

    安全回到驻地以后,考古队员们和马家沟的村民们像过年一样高兴,他们把女神像,放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又仔细端详了起来。

    不一会,考古队员们的神情又逐渐得变得凝重起来,原来,女神像的面部缺少了鼻子。

第1191篇 <wbr> <wbr>中华远古文明的起源在东北吗5

五千年前的女神头像。

    朱达:“这个,女神头像呢,当时没有鼻子,这感到很美中不足,所以大家伙就分析了,突然这个,孙守道先生就想起来了,就前几天在冲沟里,我们清理出来的那个鼻子,是不是,是否那个鼻子就是,所以就把这个鼻子拿出来,按在上边,一看,一看颜色、比例和它的,这个破碎的茬口,正好都能吻合上,所以就确定了这个,这个鼻子就是这个女神头像上出的。”

    考古界泰斗夏鼐,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当看到女神像的照片和有关材料后,他震惊了。为了慎重起见,夏鼐叫来科研处处长乌恩岳斯图,要他赶到牛河梁,对女神像的年代进行鉴定。

    乌恩岳斯图:“我就带着当时,发掘出来的一些碳十四,做碳十四测量的标本,带回所里,因为我们所有碳十四实验室嘛,进行了测量,测量的结果,出来以后呢是,的确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也就是相当于,距今五千年,这样的结果,这个消息,告诉夏鼐先生以后,他就很高兴了,因为这个确实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而且很重要的红山文化的遗址嘛,这就确定下来了。”

    在以后的发掘中,女神庙遗址里,又出土了另外一些泥塑的女神肢体的残块,这些人体的残块外表细腻,打磨光滑,分别属于六七个女神的躯体,她们有的比真人小,有的和真人等同,也有的比真人大二到三倍。从出土的位置看,她们之间的排列也有了主次之分。

    严文明:“这个是,应该是反映当时社会分化,分层的一个标志,这我们对照着墓看,它那些积石冢,它里面也是有大有小,那个规模都有大有小,所以我们想呢,这个,一个是反映它的宗教信仰,二个呢,也反映它当时的社会的分层的状况。”

    那么,女神庙里的泥塑神像,代表的又是什么神呢?

    有的学者说,她们是自然神,有的则认为是“地母神”。更多的学者认为,女神庙里供奉的,是红山人的祖先神。理由是,当原始人的宗教主题由自然界、图腾转向人自身的时候,就到了祖先崇拜的阶段。

    曾担任东亚考古学会主席的尼尔森女士是美国丹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她一直从事女性在史前的社会地位问题的研究。尼尔森对红山文化情有独钟,先后十几次来到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考察,也是第一个来到牛河梁遗址的外国学者。女神像的出土,强烈地吸引了她的目光。

    也有人对红山人供奉女神感到大惑不解,因为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大墓的主人几乎全是男性,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的表明,当时的红山社会已经进入父系社会时期,但是红山人崇拜的神却是女神。(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