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158篇礼仪玉和葬玉8

 天宇楼33 2016-09-05

(续)

    元明清玉带钩

    元代带钩再度流行,其形制主要源于战国两汉的玉带钩造型。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琵琶形,形式仿汉代带钩,素面与饰纹者均有,所刻纹饰有仿古的蟠螭纹、勾云纹,纹饰的琢法已失古意;二是螳螂身形,该型带钩单薄细长,带钩后身弧度大,弧形内带钉,多作鼻纽或椭圆形纽,鼻纽是元代带钩的典型时代特征。

    明代玉带钩造型较元代更为丰富,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及雕成龙、螭、鸟、兽、虫等异形带钩。螳螂肚形数量最多,钩头多作龙首,此外还有鸭头、羊头、凤头、如意头、马头等数种。龙头雕刻的比较清瘦,龙嘴变尖,眼如同虾眼,长面外凸,颈部细,钩身弧度较大,弧内带钉,有圆面、椭圆面、方形面等。此类带钩光素的较多,有的钩身上分三棱打洼,造型简洁优美。龙首镂空单螭带钩,是明代另一种典型样式,旧称“回头教子”。此类带钩主要流行于明代早中期,琵琶形钩身,上镂空立雕一螭与钩首龙头相呼应,这种带钩是明钩中的精品。

    清代玉带钩基本继承了明代风格,造型上没有大的变化,然而清代的做工、上光普遍好于明代。有些钩身雕鸟兽、虫、鱼等图形,纹饰设计颇具匠心。从整体看,清代带钩造型纹饰的细部处理仍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龙螭形象多首大颈粗,螭虎神情呆板,常见扁平三尾;带钩后身弧度变小,钩身下带钉较矮。清代带钩纹饰比前代丰富,仿古、花卉、吉祥图案系此时新创。乾隆时期玉带钩雕琢细巧精致,其后水平下降,动物有形无神,刀工不流利,抛光不够光滑。清后期出现大量翡翠带钩,多制作较粗,水平不高。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3  青玉蟠螭虎龙首带钩  元,长15.2厘米。造型若琵琶,龙首,钩颈稍细,钩腹宽大且隆起呈半圆状,钧面雕琢一爬行盘绕状的小螭。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4  白玉绳纹带扣  清中期,长7.4厘米。玉质纯润,洁白无瑕。圆雕兼镂雕一盘结绳纹,结构对称美观,纹饰细密整齐。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5  白玉螭虎龙带钩  清中期,长14.5厘米。钩体较长。龙首,虾米眼,钩面浮雕一螭,与钧首龙头相呼应,颇具妙趣。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6  白玉龙纹带钩  清,长12厘米。玉质洁白,带钩造型别致,正面圆雕一虬曲的螭龙对视龙头形钩,反面为一圆形纽。

    附:玉带钩的分期与分类:

    新石器时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带钩分为三期:萌芽期、兴盛期和衰落期。萌芽期是指良渚文化中晚期至春秋晚期。这一时期的玉带钩数量较少,形制尚未完备。兴盛期是指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期的玉带钩数量最多,80%的类型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流行的。衰落期是指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宋代,在考古发掘中均不见玉带钩出土。元、明、清三代,玉带钩又有出土,而且数量很多,可能与玉器的玩赏功能有关。新石器时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带钩根据其造型特征,可分为:长方体玉带钩、四棱体玉带钩、铲形玉带钩、宽体玉带钩、禽形玉带钩和多节玉带钩等。

    玉带板

   玉带是镶玉片的革带,在服饰上用玉带,肇始于唐代。唐代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称为带板)均有一定之规。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獭)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銙”,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唐代根据带板的数目来称带,如“十三銙带”。

    唐至元玉带板

    唐代玉带板,銙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压地隐起的方法,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部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有如浅浮雕。唐代带板一般都较厚,有的带板还镶以金边,或以玉为缘,内嵌珍珠及红、绿、兰三色宝石。带板素面的较少,一般均为浅浮雕人物、花鸟、动物纹饰。带板上的图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着装奇异。据载,此类玉带板应属西域产品或中土仿品。

    宋、辽、金、元四朝皆雕造玉带板,在此期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带挎或方或矩,制作规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与唐代已明显不同。带板上雕刻的纹饰以云龙、花草、人物、鸟虫为主,尤其辽金更用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场景入画,所刻山林熊鹿、花鸟鱼水风格写实,自然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盛行的西域题材纹饰已经不见,宋代出现了道装人物带板。如江西上饶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出土的即是典型。在雕刻技法上,此时期多采用深层镂雕方法来琢刻纹饰,所刻花鸟云龙,数层叠压成立体状,细部用细阴线勾勒,花草叶脉也能刻得井然有序。带板的形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带挎除原有的方形、长方形外,新出现了桃形銙。元代带銙还新出现了四角内凹成海棠瓢状形的。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7  玉人物带板  唐,长5厘米。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8  白玉雕花鸟带板  宋,6.8×0.7厘米。镂雕花鸟纹。两朵绽放的花居于中间,花瓣饱满,花蕊竟秀,极富生机。上部雕一回首凤鸟,贻然自得,颇显悠闲。刻工精细,玲珑剔透。

    明代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数量较多,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于墓葬中的整套带板也不少。现今传世品的玉带板,大多是零散的带銙和铊尾。带銙由长方形、桃心形、竖条形组成,另外还有委角长方形和方形带銙。装饰分素面、透雕、镶嵌宝石三种形式,所雕纹饰同元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早期仍有元代遗风,以云龙纹为主。明中期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带板上的纹饰几乎全部转为吉祥题材,如松鹤、麒麟、三羊、百狩等。

    明代玉带板早期的雕刻多是立体的深层镂空,可以看出明显的元代手法。明中期出现了分层镂雕的琢法,先用减地法留出上层图案,在降低的地子上再镂雕底层图案。这种风格与同期的雕漆特点相一致,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但也失去了宋元时期自然写实、生动逼真的特点,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呆板的图案化纹饰。此期玉雕的刀法也变得硬直险峻。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祐槟墓出土的玉带板可作为此时的典型代表。明晚期在雕工上呈现出粗犷简略的风格,与早期有所不同。玉带多数为20銙,图案虽有定制,但颇为灵活。

    明代玉带板的边框比元代玉带板窄,纹饰以龙纹为多,此时期还出现了婴戏图纹饰的玉带板。明代最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是先减地留出主题纹饰,在降低的地上透雕所需辅助纹饰,然后再加工主题纹饰,使得整体纹饰起伏感很强。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79  青玉一路连科带板  明,v6.9×4.5厘米。每块带板上均雕鹿纹,莲花,谐音一路连科,寓意连连中举。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80  白玉透雕风纹带板  明,7×1厘米。带板边框琢连珠纹,中间镂雕凤鸟。为明代典型带饰。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81  白玉透雕云龙纹带板  明,6.5×0.8厘米。带板近正方形,镂雕花卉为地纹,上面雕一行龙。花下压花是朗代镂雕技艺的一大特点。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82  银镶白玉雕龙纹带板(十块 明,12.5×8厘米;6×5厘米。每块玉板均以腾龙为主题纹饰,全部采用浮雕技法,外镶银框,:士观气魄,显示了佩戴者高贵的身份地位。

    附:皇帝御带:

    以短粗阴线及压地隐起法雕刻胡人吹奏形象,系唐代玉带板的典型之作。佩系玉带是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帝王建墓出土的盘龙纹玉带,是目前所仅见的唐、五代时期完整的成套玉带,也是前蜀帝王建的随身御带,可谓无价之宝。它由7块方形带板与1块圭形铊尾板组成,带板及铊尾皆扁体,玉质洁白温润,每块板上均碾琢龙纹图案,具有浮雕效果。龙头回望,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龙身蜷曲,在云中盘旋;四肢健硕,龙爪刚劲有力。龙的神态生动,为研究中国龙纹的演变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铊尾背面有阴刻楷书118字,记载永平五年(915),前蜀帝后宫失火,玉料也在其中,然经烈焰烧后依然“温润洁白异常”,王建深为赞叹,命玉工制成“大带”,并记述“夫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来表达自己对此带的珍爱。

刚卯、严卯和司南佩

    刚卯、严卯最早见于《汉书礼仪志》、《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上。刚卯、严卯得名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疾日严卯”,除此之外,两者的鉴定要点是完全一致的。刚卯、严卯是汉代用以驱除疫鬼的祥佩玉,正方柱体,中心贯孔,以穿系赤、青、白、黄四种颜色的丝带。刚卯因涉嫌有“强刘”之意(卯字为刘字的假借字),王莽新朝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

    汉代刚卯、严卯均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贯通,四面有铭,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在“正月刚卯”4宇下有的加“既央”两字。严卯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文字的意思是乞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字体为汉录,笔道直硬,推测是用利器反复刻划上的。刚卯、严卯除玉制的外,还有其他质料的,如金、铜等。明清两代,刚卯,严卯亦有仿古、伪古作品,所仿制的除四方柱形体外,还有六棱、八棱体。铭文系用砣子砣成,与汉代作品有差别。

    司南佩的造型为两长方柱相联体,顶部有一勺,底部为盘形,中间束腰,在凹槽处有横穿孔,可穿带佩挂。司南佩最早在汉代的墓葬中出土,玉质洁白。宋代有仿品出现,玉质多带桂花色泌、牛毛纹等,但器的各部与汉代相比刻划的过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边缘锋利,线条较硬,呈工字形或圆柱形,抛光技术较好,玻璃光感很强。到了清代,一改传统的顶部勺形,有的似鸟形,有的是方形,器腰间的凹槽较深,器体的棱角圆滑,光泽较好。有穿孔的可做佩饰,没有穿孔的则作为陈设品了。梅玉用质地酥松之玉材制成古器,然后以浓重乌梅水煮上一昼夜,玉质松处被滚水搜空,宛如水激之痕,再以提油法染色,仿冒古玉受水浸蚀者。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83  青玉刚卯  明,长2.8厘米。玉刚()卯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当时称双卯。此刚卯青玉质,正方体,每面阴刻直书8字铭文,中心贯孔系佩绳,当为明代仿汉制品。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84  白玉司南佩  明,2.5×2.8厘米。白玉略泛黄,由两长方柱体相连构成,顶勺,底下圈足,古代用于指南或占卜吉凶。

第1158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8

85  白玉司南佩  清,高2.8厘米。白玉制成,造型虽仿汉,但缺乏灵透、协美之精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