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ut of School | 如何摆脱哑巴式英语

 逗逗屯屯长夫人 2016-09-05




被催发的英语文一直没交,一是我不懂语言学,二是我英语也不好,工作、生活够用而已,实在没什么资格写。


后来想了想,我底子差,不喜欢学语言,从没在国外待过,都能进步,也许写出来能给大家一点希望。以前上新东方英语没怎么学好,但是那年临近过年时在寒冷的寝室哆哆嗦嗦地接过一本杂志,封面上的几个字到现在还记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为什么要学英语?以前我不爱学英语的时候会说,对我来说英语是工具,中文才是翅膀。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英语是梯子,没有它不是少吃一种饭这么简单,而是错过一整个无形长城以外的世界。


实习的故事里提到过我从小接受的就是哑巴式的英语教育,找工作的时候忽然决定去一个口头和书面工作语言均为英语的地方工作,不仅之前做的东西没有英文版,就连自己大脑里的知识储备,也好像一下子不存在了,一个同事走过来,说,我也是学传播学的,你喜欢麦克·卢汉吗?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有天被叫进一个会里,坐下,发现公司里几个口音最难听清的人都到齐了,其中包括法国、荷兰、南非等大概八国的联军。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耳朵扯成和大象那么大凑到每个人嘴边,却依然听不清晰。会议结束了,老板说,麻烦15分钟后把会议记录发给所有人,我当时有种想哭的感觉。


不过没多久就很快适应融入了,身边的人说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可以进步这么神速的人,我知道一部分原因是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底子,词汇量和语法还可以。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只有一点经验,分享出来仅供参考。


不管学习什么语言,无非听、说、读、写。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先说接收的部分,再说表达的部分。




多看英文视频,剧集比电影对白多,一开始可以开英文字幕,后面拿掉字幕。


如果你愿意看Ted Talks或是公开课,还可以把学习其它知识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一石二鸟。网易公开课有一些非常好的资源,很多都有双语字幕,其中也有我在剧集推荐文里写过的哈佛大学的公正课,在我眼里,那几乎是best thing ever on tv。用娱乐性来形容或许不恰当,但是每次给朋友推荐时随便拿出来任何一集的任何一个片段,最大的感慨都是,这也未免太好看了吧。它跟你所想象的哲学课程不一样,与枯燥不沾边,引人入胜,能让很多浮躁的人安静下来。


看到下面的这些,感觉再也不想看电视剧了。



  


一开始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如果你最喜欢《哈利·波特》,那么就去读《哈利·波特》;如果你最喜欢时装,那么就去读时装。


如果想再持续提高英文水平,跟听一样,就需要提高自己接收内容中英文的比例,多上英文网站,多看英文杂志,有原版的内容就绝不看翻译版。


国内买英文报纸杂志不方便且贵,好在都有数字版和网站。以前大学时候有位特别勤奋的室友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在阳台大声朗读China Daily,如果在现在她大可不必念那个。


我自己早上咖啡时间一定会看的英文媒体:The New Yorker,The Economist,Bloomberg Businessweek,The Wired等(可根据兴趣适当调整)。


在时间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阅读是项高投入的活动,还是那句话,记得用在值得花时间的书和杂志上。


比如说创刊于1925年的The New Yorker,可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杂志。读它不是为了看时装,却读到了最好的时装评论;不是为了看食物,却读到了最好的食物指南;不是为了看科技,却读到了最好的科技分析;就连上面的商业故事合集,也是比尔·盖茨最喜欢的一本商业书籍,于1991年从推荐人巴菲特处借得。还有就是,上面的漫画和幽默栏目,能让我这样的看喜剧不太笑的人(除了伍迪·艾伦外)笑出声来。每周订阅的一美金,大概是我花得最值的一美金。


 



前面是接收的部分,现在讲到输出。学习语言能够用到,是最好的动力和练习。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脸皮要厚。像我一样脸皮薄的人怎么办,一般人会给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建议,交一个讲X语的男朋友。


我觉得还是读书或工作吧,交朋友也很好,但是请不要带着这样功利和枯燥的目的,最坏的办法也是交换,你教他中文,他教你英文。曾让一个英国同事和公司阿姨组成互助小组,两个人都很开心。




语言之间是相通的,如果你不喜欢用中文写,通常也不会喜欢用英文写。像我高中的时候不是很喜欢学英语,英语作文从来不交,跟老师的约定就是只要有一次我英语考试作文被扣一分以上,就开始交。


有一样东西,介乎于说和写之间,大部分人都愿意做,就是网上聊天。如果有一个人,你跟他密集地聊了几万字,也是两个人各“写”了几万字的当代碎片书信体,对写、读、说都有一定的帮助。当然,效果最好还是长邮件或正式写作。


还有一个我觉得对于学习英语特别有帮助的练习,就是翻译,不只是中翻英,还有英翻中。在英翻中的过程中,可以彻底理解并仔细琢磨原文作者的写法,比较两种语言的诧异,记忆了知识,学习了英文,锻炼了翻译,结果还可以发到网上分享,如果是像The New Yorker这样杂志的独家翻译,通常还会获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有的年轻人可能觉得翻译不够有创作性,可是连很多文学大家都做过翻译啊,张爱玲也曾翻译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跑之前,得先学走路,何况翻译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番外话


实习一开始有一天晚上被邀请参加一个brainstorming,是关于一个游轮的项目,他们有点卡住。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因为那艘游轮有七层,以奢华享受而著称,就想到用七宗罪的思路,反过来用正面的角度讲述七种欢愉。我不知道七宗罪的英文是什么,也不知道那几个关键词用英文怎么说,加上享乐主义等单词很复杂,就说得很难听明白,然后老板说,算了你还是说中文吧。我立刻脸红了,但还是在一片哄笑声中用中文把想法讲了一遍。然后他们就决定用那个了。下班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当时的创意总监专门走过来跟我说,谢谢你的idea。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在那个地方被感谢和认可,心里特别高兴,现在都依然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和语气。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会被语言、肤色和人种阻隔,不讲同一种母语,并不代表他和你的相通之处就少于你的同胞和你。可能你们曾在不同的语言里,被同一个乔治·奥威尔震撼过,当你看着他的眼睛的时候,那种connection会让你知道即便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说出他的名字也没关系。




转发这一篇,分享一个重要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