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骑行的朋友都知道摩拜单车吧?最近几个月上海大街小巷忽然冒出来一批单车,银白色车架、红色轮毂。 使用非常简单:手机定位找车、APP支付解锁,骑上就走,到了就锁车走人。 这套极为便利有效的系统,虽然没有做太多的硬广和推广,却在几个月里占领了许多上海的朋友圈,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只要不超过三公里的路程,许多摩拜单车的粉丝们更愿意骑车前往,有时候比等待网约车更快,还顺便锻炼了身体。 拿出手机,最大的苦恼是附近的空余车辆还是太少,许多人纷纷到摩拜单车的公号下吐槽,希望增加车辆投放,而许多媒体更呼吁市民使用者爱惜单车,不要把单车停到小区里独享。 胡炜玮正是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公司的总裁。 2004年,胡玮炜还在当财经记者,从那时候起,她做了将近十年的汽车产业报道。 2013年,她去拉斯维加斯参加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深受触动:“我觉得应该是第三拨技术改变商业的力量,突然觉得生活被互联网改变了很多。” 她回忆说,“那会儿汽车行业相对是比较封闭,门槛很高,这个圈子的人也非常的固定、保守。突然到了以科技为主的那个世界里,会发现这个世界在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自己居然没有意识到。” 她强烈感受到熟悉的汽车和出行行业正在面临巨变,“汽车其实是一个移动的电脑,但为什么说我们汽车的人机系统那么的老旧,用的还是CD机,还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按钮。但我们用的手机却已经如此智能。” 回到北京之后,她对当时的老板说,想做一个汽车和科技结合的报道领域。不久,她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GEEKCAR”,一家汽车科技网络媒体。 做汽车记者的时候,胡玮炜虽然是新闻出身,但她最喜欢的就是和各种汽车工程师、科学家和设计师混,身边也聚集了这样一批朋友。 这个时候,正是汽车和泛出行行业各种陈规土崩瓦解的时代,“我看到了这个趋势的变化,我身边那些设计师们,那些在最前端做研发的那些人们,他们都觉得个人的出行工具会有一拨新的潮流出来。但是我当时有不同的想法,我要的不是智能的东西,我要的是随时随地能够用的东西。” “我觉得大众的思维还是,我买了这个东西这个就是我的了,我独占了这个东西,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个东西。”胡炜炜说。但是她觉得互联网时代发生了一些变化,有越来越多的人用的东西,它的价值就会越大。单车也可以这样,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这件事情就是共享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摩拜单车的价值观。 促成胡炜炜第二个创业项目摩拜单车迅速落地的,也许是一个槽点。 2014年,胡玮炜回到杭州虎跑,西湖边步道交错,特别适合骑行,她想租一辆公共单车,但办卡小岗亭关门,“我琢磨半天,首先我看了上面写的说明去哪里哪里办卡,哪里打电话,然后要身份证;外地人跟本地人押金好像还不太一样。” 同年,她在瑞典哥德堡再次遭遇租赁公共单车失败的经历。“同样在傍晚的时候,看到公共自行车我也想骑,因为走路逛一个城市很难。按照说明上说的,要办卡,需要信用卡,用机器捣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功。” 她忍不住吐槽:“互联网发展到现在,难道不是应该平等、便利、共享,哪怕我在地球另一端要辆单车也能实现吗?” 胡炜炜觉得,自己是那种想到一件事情,如果不去做就不能原谅自己的人。她很快从造汽车的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团队,把项目雏形变成mobike。 曾经有一段时间,智能单车、智能电动车概念特别流行,但胡炜炜想,“人们不会想要一辆监测心跳、脉搏各项生理机能的单车,人们要的是一辆想用就能用的单车。” 从2015年1月份开始做这件事,到今天春天,他们把车铺到上海城区大街小巷,他们只花了一年半时间。 一开始遭遇的质疑当然很多。一个年轻的女记者,真能带着公司做到这件事情吗?似乎怎么看都不靠谱吧? 胡玮炜说:“我可能比较轴,我会主动排斥掉所有这些跟我说不靠谱的东西,你说做不到,我现在没办法证明,我最后会做出来给大家看。” 她找过好几个人来设计摩拜单车,因为一开始对这辆单车有太多想法。当时的目标是不需要人工干预——它不会坏掉,不会爆胎,不会掉链子,而且它还不能生锈。“街上太多公共自行车锈迹斑斑,为什么?都是用钢做的。但摩拜单车全部用全铝车身。”胡炜炜说。 他们找到了国内最强的自行车生产企业,她发现,他们相对来说已经不太愿意创新了,“工业是有惰性的,造自行车100年不变都能赚钱,我为什么要去改变呢?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改变。” 胡炜炜没有研发硬件、软件的背景,没有做过系统,所以她把这些人全部找齐了。她没那么自信,也不觉得有多难,“你用常识也能判断出来,我又不是造火箭。” 话虽如此,公司还是经历了多次的濒临资金枯竭的险境,最惨的时候,她通过亲友借过民间借贷去支撑公司的运作。 “现在我觉得最难的是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一件事情,并且下那么大的决心从头串起来,我们一路都是摸索着前进。”胡炜炜说。 摩拜单车的CEO王晓峰(Davis)在2015年底左右加入公司。此前,他曾担任过UBER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DAVIS进入公司之后,担任CEO,胡玮炜则担任总裁。她说:“Davis的加入是mobike非常幸运的事情。” 胡玮炜认为,摩拜单车模式虽然非常简洁,但他们每一块,如APP、自行车设计制造、智能锁系统、区域运营等,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每一块其实有它自己的系统,而且把这几块东西拼在一起,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这时候,王晓峰的加入,使公司的运作上了一个台阶。胡玮炜说,“他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执行力特别强,擅长推动一件事往前跑,所有的会议都分解为行动项,习惯于用数字管理公司,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非常多。” 目前,摩拜单车已经有接近一万辆单车在上海运营。 “共享单车应该是什么样?为什么必须停在原来的位置上,是不是可以随处可停。”胡玮炜是凯文凯利的《失控》的读者,她想尝试,不需要运营团队,让人们自运营自行车是不是可行? 她更愿意把摩拜单车当成一个社会运动,或者一场实验。当初天使投资人也对她说:最坏就是赔钱了。当成一个公益事业做,也不错。 胡玮炜和她的团队赋予了摩拜单车更多的自组织的基因。制度灵感源于她在瑞士朋友家的一段见闻:在瑞士,居民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则严格对垃圾进行分类,并缴纳相对高昂的垃圾税费。这促使国民在对待垃圾回收上,高度自治,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程度更高。 摩拜单车针对公共单车租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信用分规则,督促用户保持摩拜单车的共享与便捷,比如不把车停进小区等其他人不方便取车的位置。 摩拜虽然运营时间不长,已经有了不少重度使用者,有不少疯狂粉丝,自觉担任起了摩拜单车的运营工作,比如主动把停到小区的所有车全部骑出来。这对于用户来说,更像是一种娱乐。 这些粉丝对公司的参与度也很高,胡炜炜对此态度非常开放:“摩拜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每个用户都可以为这件事情提供意见,我觉得每一次在讲我们这个模式的时候所有人都特别兴奋,大家觉得有很多想法可以去实践,他们可以去尝试。” 对于胡炜炜来说,所有人都在帮助摩拜单车,令她的项目更像全民城市运动。每个人做出一点努力,然后真正改变了城市生活。 采访
胡玮炜:选择上海有偶然也有必然因素,一方面我们最早一批产品测试时间在冬天三九天,最冷的一个两个月,上海相对温暖一些。其次上海城市街道有非常多现成的政府画的白线自行车停放点,方便我们教育用户。而我们的目标肯定是要全国铺开,从华东开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下一个布局城市我们一直有在讨论,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
胡玮炜:主要原因就是大家确实有这个需求,在0-5公里的距离打车太贵了,而乘坐地铁公交车花在等待上的时间相对比较长,自己开车又比较浪费,可能一半时间堵在路上,一般时间在找停车位,所以相对来说骑车是经济便捷又健康环保的。而从情感上来说,大部分人都会喜欢单车这样的交通工具,比较自在。
胡玮炜:这是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很多事情想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几千个小问题要解决。比如说,一辆适合共享的单车应该是什么样的?自己设计还是买一辆自行车?我们开始想的就是用手机扫二维码开锁,这把锁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一键开锁,一键关锁,还是要手动关锁呢?到底是用蓝牙,还是GPS呢?我们基本上都给自己选了最难的那条路,大概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
胡玮炜:其实在瑞士,扔垃圾的成本很高,因为垃圾袋是跟政府购买的,需要在指定时间把垃圾放在指定地点。所以大街上你常常会看到别人扔出的沙发、打印机、床和书,贴着告示给需要的人。我朋友家所有的家具,包括床垫、电视机都是在大街上捡回来的。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文明的城市,人们是会有很高自制能力的,前提是你要制定规则,并且全民都认同这个规则,所以摩拜推出了信用分机制。 原因很简单,共享经济对信用体系的要求比较高是肯定的,我们在用摩拜单车的维度给出一个信用积分,让人们在一定的规范内获得最大的便利和自由,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边界的自由。当然,效果非常好,而且我们会看到,绝大部分用户都是非常优质的用户。
胡玮炜::mobike 希望用骑行让市政规划更多的考虑到骑行者,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有了自行车高速路,也有“绿道”这样很有创意的想法:如果在上面骑车的人速度高于20km/h,道路上的绿灯会亮起,前方路口也将一路绿灯;如果低于这个速度,绿灯会消失,必须加速才能重新激活。目前来说,希望政府可以在道路规划多给予支持。
胡玮炜:摩拜单车是全球第一个无桩智能单车,不需要政府投入土地、电;也不需要政府出资金购买、以及维护;更不需要人们去固定的地点交押金办卡提车。与普通公共自行车最大区别在于,摩拜单车不需要固定停靠地点,取车停车灵活,大幅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而对于用户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方便、便捷。
胡玮炜: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有所不同的是,传统经济是物权独占性质的,而互联网经济只有越多的人用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本身的价值就会越大。我们现在确实没有盈利模式,我们就希望有更多的用户爱我们,帮助我们一起来让摩拜做得更好。 从目前国内外已经落地的共享单车项目来看,其主要盈利方式集中在三点:首先政府会对共享单车项目进行部分财政补贴;其次是出租广告,通过在自行车或者APP中添加广告进行收费;除此之外,用户的预存费用也会产生一笔可观的利息,而伴随用户使用规模和使用时长的提升,盈利模式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还有哪些类似的竞品? ofo共享单车 该项目是起于北大校园的学生创业项目,ofo共享单车团队于2015年9月开始在北大跑马试验,号召师生将自己的自行车转让给ofo,即加入了“ofo共享单车”,以换取所有共享自行车的免费使用权。ofo团队也同时推出了标志性的“小黄”车——车体颜色统一涂刷为黄色。该项目已走出北大校园,在2015年11月开始复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在京高校。截至2016年3月,已经覆盖了20余所北京高校。2016年4月,ofo团队对外宣布获900万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唯猎资本和东方弘道。 花旗单车 2013年纽约市推出了一项由花旗银行赞助的自行车分享的项目“花旗单车”,该项目为统一的蓝色的自行车,主要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运营,推出后大约有10万纽约人和该项目签约。但在飓风桑迪的破坏下,纽约市内的花旗单车和车站受损严重,项目运营商也因此欠下了百万美元的债务。另一方面,该项目的软件服务公司Bixi遭遇财务危机,也影响了单车的软件支付功能。 Biketown 2016年,总部坐落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耐克公司,赞助这座城市推出一项价值1000万美元的、规模为1000辆的自行车共享项目——Biketown。Biketown项目的自行车将采用耐克特有的橙色,车子的前面将装上形似耐克鞋盒的篮子,另外还会打上了耐克的logo。生产商SocialBicycle将为这些自行车装上内置通信和上锁系统,无需设置固定停车桩和站点,该共享单车项目将在今年夏天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