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胡麻斑病

 止水拥云 2016-09-05

异名:水稻胡麻叶枯病


简介:水稻胡麻斑病在世界各稻区都有发生。发病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以上。


水稻胡麻斑病—芝麻粒大小的病斑,多为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为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 ↑


水稻胡麻斑病—胡麻斑病与稻叶黑粉病混合发生 ↑


水稻胡麻斑病—发病重的根部发黑 ↑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1)幼芽。发芽期,芽鞘受害后变成褐色,有的甚至芽未抽出,子叶即枯死。(2)叶片。苗期发病,叶片及叶鞘上散生许多芝麻粒大小的病斑,多为椭圆形,中央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晕,严重时能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发病的叶片从叶尖逐渐向下干枯。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引起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生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3)穗部。穗颈和枝梗受发病,病部呈暗褐色。谷粒早期受害,病斑灰黑色,可扩及全粒,形成秕谷。后期受害,产生与叶片上相似的病斑,但病斑较小,边缘不明显。患病严重的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均可长出绒状的黑色霉层。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 (Breda de Haan)
Shoem.,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抱属。有性态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 (Ito et kuribayashi)
Drechslerex
Dastur,属子囊菌亚门。(1)形态。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暗褐色,往上渐细色渐淡,顶端曲膝状,不分枝,有分隔,大小为(99~345)?m×(4~11)?m,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圆筒形,直或弯曲,深褐色,脐点略突出,基部平截,大小为(24~122)?m×(7~23)?m,有3~11个隔膜,多为7~8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两端细胞壁较薄。(2)特性。菌丝生长温度为5~35℃,最适温度28℃左右。分生孢子形成温度为8~33℃,最适温度30℃左右。孢子萌发要求水滴或水层,同时相对湿度要在92%以上。

 


侵染循环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2)侵入。第二年分生孢子随风吹散到秧田和本田,萌发产生菌丝后侵入表皮。带病种子播种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引起发病。条件适宜时,病部很快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干燥情况下,病组织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潜伏的菌丝可存活3~4年。但若将菌丝翻埋入土,过冬后就失去了活力。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雾和露水都可以加重病害发生。(2)农业防治:土壤酸性、砂质、保肥性差,或缺少磷、钾肥的田块,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用40%克瘟散乳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2天。(2)农业防治:发病田块的稻草不能直接还田或用来扎秧把。加强肥料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有机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尤其是缺钾田块要增施钾肥。前期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使稻苗活熟到老。(3)药剂防治:参见稻瘟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