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中)
讲师:李索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
好,同志们,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字的特点及其形体与文化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谈一谈汉字形体记载传统文化信息的这种情况。我们举几个例子体验一把它是怎么记录反映我们传统文化的信息的。
汉字形体蕴含或者叫记录我们传统文化的信息,这种现象应该说相当普遍,限于时间关系,我们就选两类事物当中的几个例子来体验体验来体验一把。哪两类事物呢?第一是和我们自身有关的,和我们自身有关的。第二是和我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的,这么两类事物。从中找几个字,我们一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这个,看屏幕,是黄昏的“昏”,其实也是婚姻的“婚”,也是婚姻的“婚”。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叫《诗经》,这个大家知道。《诗经》里边有一首诗叫《谷风》,这首诗里边说“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大家看屏幕已经看到了。“宴尔”是高兴的意思,“新昏”是刚刚结婚。古人说“宴尔新昏”,我们今天说“新昏宴尔”。什么意思?就不用解释了,但是大家可能看到了,宴尔新昏的“昏”,他写的是黄昏的“昏”,没那女字旁。
再看第二个例子。《小雅》里边有一首诗叫《我行其野》,里边有两句话叫“昏姻之故,言就尔居”。昏姻,昏姻的“昏”也没有那个女字旁,也没有女字旁。于是我就查遍了传世本的诗经,里面所涉及到的结昏也好,昏姻也好,这些“昏”都没有女字旁。这种现象就只能说明在诗经这个时代,结昏的“昏”用的都是黄昏的“昏”这个字来记录的,还没有加女字旁的那个昏。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结昏的“昏”,他用黄昏的“昏”来记录呢?他不用别的昏来记录,他用黄昏的“昏”来记录,这是怎么回事呢?
好,大家看屏幕上显示的是甲骨文的“昏”,甲骨文的这个“昏”是什么意思呢?上边是一只手,这个手指着下边那个太阳,表示太阳落山了,用手指着太阳落山了。所以这个昏的本意就是黄昏的意思,是黄昏太阳落山的意思,太阳落山的意思。
大家知道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个婚姻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是男方要到女方家去居住,叫男从女居。变为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女的就得到男方家里来。女的到男方家里来,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它经历了那么一个特殊的阶段,人们把它叫做抢婚,或者叫做掠夺婚,或者叫做劫夺婚。老百姓平时都说叫抢婚。
抢婚是说这小伙子骑着马出去溜弯溜达,看到人家哪个姑娘长得漂亮,就记住人家了。第二天的黄昏,或者某一天的黄昏,他就带上他的几个伙伴,就看准了人家就把人家抢到他们家来了,抢到家来了。
当然,这个抢婚为什么要在黄昏的时候进行呢?因为大家知道黄昏的时候天色朦胧,正好下手,都看不清。于是这个抢婚往往发生在这个黄昏的时候,于是这个黄昏的“昏”就多了一项功能,用它来记录这个结婚的婚。
大家说你这么说有文献记录吗?有啊!我国的古代的典籍《周易》里边记载。《周易》里边有几句话,屯卦里边有几句话叫做,大家看屏幕,叫“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宼,婚媾”。说有一个人,有一堆人在那儿骑着马在哪里团团转,一会走过来,一会又走回去了。说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呢?说他们不是贼寇,他们是来求婚的。现在认为这几句话是关于这种掠夺婚,或者叫抢婚的一个真实的记载。所以这个结昏的“昏”就用这个黄昏的“昏”来记录。当然这是殷商时期,这是殷商时期的事。后来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就不这么认为了。
为什么男女这个结合用黄昏的“昏”来记载呢?东汉许慎在说文当中说“礼,娶妇以昏时”。大家看屏幕。“礼,娶妇以昏时”,为什么要在昏时娶妇人呢?他说“妇人,阴也,故曰婚”。
我国古代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分成阴阳两个对立的统一体。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的结合而产生的,于是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成阴阳两个方面。比方说白天是阳,晚上就是阴。太阳是阳,月亮就是阴。男的是阳,女的就是阴。当这个黄昏时,黄昏的时候白天要过去,晚上要来,太阳要落山,月亮要升起来,正是在这种结合的时候。所以他们认为这是男女结合的最佳时间。这个叫做什么呢?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说我们人所从事的这种行动,这种行为,我们做事一定要和大自然的规律要结合起来。这种天然合一的这种哲学理念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体现在结婚上,就是说,在黄昏的时候是阴阳交割的时候,也是阴阳结合的时候。所以男和女在这个时候要举行婚礼。当然今天人们举行婚礼可能不在黄昏的时候进行了,尤其是大城市。但是你到山区、到农村去,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古代的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婚礼的这种形式。不是有几句话吗?大家都知道结婚的时候叫做“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第四句话叫做“送入洞房”,因为古代黄昏的时候送入洞房正好,和你现在赶到大中午,所以今天很多人第四句话就不说了。
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典籍礼记当中有一句话它说,它说“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天地交合才能够产生万物,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夫昏礼是万世之始也”,所以也要符合阴阳结合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所以他要在黄昏的时候进行。
后来为什么要加一个女字旁呢?这是因为结婚太重要了。所谓“万世之始,万世之机”,为了和一般的这个黄昏,这么昏庸和这一类的词语区分开,后人又造了一个新字,一个分化字或者一个区别字,就是加了一个女字旁,结婚的“婚”。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你看汉代的典籍当中,结婚的“婚”一般的都有了这个女字旁。这个“婚”的变化,从抢婚一直到后来意识到应该阴阳结合、应该天人合一的这种情况恰恰就反映了这个字形的变化,加了一个女字旁恰恰就反映了人们这种婚姻文化、婚姻观念的变化。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娶”。这个娶,大家看屏幕,《诗经》里边说“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意思是说种麻怎么办呢?一定要把地整好。后边这当然是起兴。后边紧接着又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怎么办呢?一定要报告父母,要父母之命。后边还说“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砍柴怎么办呢?没有斧子是完不成的,完不成砍柴的任务,后面这当然是起兴。后边还接着说,当然也是用比,后边还接着说“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取妻怎么办呢?没有媒人可不行。这是我们知道的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问题是大家也看到了,这里边是两个取妻的“取”,都没有下面这个女字旁,都是取过来的“取”,都是这个字。
这个取过来的取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下边甲骨文的这个“取”,有两部分构成,左边这一部分它画了一只耳朵的形状,是左耳朵;右边它画了一只手,右手把左耳朵给拿下来了。这字什么意思呢?我们一看一查说文。说文里边说:“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里边有记载说是“获者取左耳”。
上古在渔猎时期、打猎的时候呢,打住了大的野兽要交工,小的野兽归自己用。交工的时候你说我今天交了三头野猪,何以为凭呢?于是在交工的时候,就把他打住的野兽的那个左耳朵割下来作为记录,交工的记录。后来在打仗的时候,把战死的敌人的那个左耳朵也割下来作为报功的凭证。你说我消灭了三个敌人,你们班长说何以见得,你又瞎说了吧?你掏三个左耳朵放这儿来作为报功的凭证,这是一种说法——取左耳。
还有一种说法说,相对于右耳而言,左耳的听力更好,所以打仗的时候或者猎获了这个野兽以后也往往把左耳朵给拿下来。但是不管怎么着,从用右手把左耳拿下来,这是“取”。为“取”造的这个字,战胜了敌人叫“取”,占领了敌人的那个地方叫“取”,把通过暴力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夺过来、抢过来它也叫“取”,于是这个“取”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人家一个姑娘好好的,你突然把人家抢到你们家来了,于是这就也叫“取”。于是这个取妻的“取”,就是也是通过一定的暴力手段把人家抢过来嘛,所以也叫“取”。后面下边还没用那个女字旁,所以下边那个女字旁的那个“娶”是后来产生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个“娶”呢?这是因为把人取过来是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个事情有点太重要了,不能再拿个笤帚过来、拿个簸箕过来,和这样的事同类了、等量齐观了,所以下边有专门造了为取妻专门造了一个新字,就是在“娶”的下边加了一个女字旁。这个取原来没有女字旁,后来加了一个女字旁,也反映了这种当初的这种婚姻文化的现象。这是第二个字。
取过来以后,当然对男方来说结婚那叫娶,娶媳妇。对女方来说叫什么呢,我们今天叫“嫁”。其实古代也叫“嫁”,但是古代还有一个字叫“归”。大家看到了归还的“归”,归还的“归”。
说文解释说,说这个归是女嫁也,女子出嫁叫归。“从止,从妇省追声”。那什么叫嫁呢?说文里边说嫁是“女适人也”,女孩到别人家里去,这个叫嫁,叫“嫁”。
这个“归”这个意思和我们今天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说归一般都是回去,可古代是女子到男方家去,嫁到人家家里去,这个叫“归”。真的是这样吗?是啊!文献里边有记载。你看《周南·桃夭》里边记载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家看屏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说桃树长得非常茂盛,桃花开得也非常俊俏,这个女孩要出嫁了,我们祝贺她家庭美好吧,这就是这首诗。这里边的一句话叫“之子于归”,说这位女孩要出嫁了。归是出嫁的意思。
为什么古代把女孩出嫁叫“归”呢?对于这件事,唐代的孔颖达解释说,他说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嫁”,所以把嫁叫做归,意思是说女孩生下来是寄养在外人家里的,女孩真正的家是男方的家。结了婚是夫家是才是她的家,所以不结婚之前是寄养在外边。什么时候一结婚,终于回家了,所以“归”表示这个意思
好。结婚以后,结婚以后我们今天结婚以后,那就男的就成丈夫了,那就成丈夫了。我们再看看这个“夫”在古代是怎么写的。大家看到的屏幕上,这是甲骨文的“夫”,第二个字是个大,大是画了一个人形,因为我们古人认为,这个为大小的大在造字的时候,怎么造呢?什么最大世间?古人认为天大,人亦大,天地人,这是三才。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这个“大”画了一个人的形状。这个夫是在那个大的上边,加了一横。加了一横,为什么加了一横呢?这就涉及到古代的一种成人的礼节了。
今天都讲成人礼,其实古代也讲成人礼,而且非常讲究成人礼。古代男子的成人礼叫冠礼,叫冠礼。不是,你看《穀梁传》里边记载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什么意思呢?男孩儿长到20了,就得给他举行成人礼,这个成人礼叫冠礼。举行了冠礼以后他才算是成人了,才可以叫丈夫了。这个冠礼怎么来举行呢?这个仪式还是挺繁琐、挺复杂,我们今天没办法展开谈,只是其中有一条,就是冠不是帽子吗?在给他戴帽子的时候,要首先把他的头发给竖起来,把头发给扎起来、把头发给挽起来。挽起来以后它开了怎么办呢?为了避免它开,因为古代那个头发长,把它挽起来避免它开的时候就用一根簪子,在上边这么一别。然后再把帽子再给他戴上,当然这是士要举行冠礼,不是士人的那个也要把这个扎起来用簪子给它扎上就行了。而这个夫上边那一横,就是那根用来别头发的簪子,所以这个夫非常典型的、非常形象地记载了古代的这种冠礼的。这种状况是成人礼。
当然大家说今天的男孩,是指的丈夫,古代的只是个成人礼,难道成人的就都是丈夫吗?不是,古代那个丈夫,丈夫是一丈高的男子。当然古代的那个尺,那个度量单位比今天小,比方说周代的一尺是后代的八寸,甚至有人说是六寸。所以男孩长大了以后呢,身高八尺、身高六尺等等在他们看来对这一丈,所以叫丈夫。但是只有丈夫,只有成人以后才能结婚,所以这个“夫”后来就专指结婚以后的男孩。
谈到这个“夫”,那就还有一个字,顺便我们也说一下。大家看屏幕,就是我们今天那个规范那个“规”。不是有一本书启蒙的读物叫《弟子规》吗?这个“规”左边就是个夫,右边就是个见,见下边是一个人突出他的眼睛。一个夫,一个见叫规,叫表示规范,表示法度。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规,有法度,也从夫见”。它的意思是说为什么用一个夫,一个见来表示有法度呢?是因为古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叫做“女知莫如夫,男知莫如夫”,如果说一个人有智慧,办事情有章法、有法度。
到什么时候呢?女的要结婚以后才叫妇,所以女的这个妇就比一般的女孩要好一些。而男孩呢?“男知莫如夫”是指的成年以后才会更懂得法度、更懂得礼节,所以由夫由见合成一个字表示规。规的本意是有法度,有法度的意思。
男孩结婚以后叫“夫”,女孩结婚以后叫什么呢?当然叫“妇”。大家再看那个“妇”。这个“妇”的甲骨文很形象,左边是一把扫帚,右边是一个女孩就在那儿跪着,双手插到前边,这就是那个女,。是一个女孩拿着一把扫帚。《说文解字》说这个妇是它来源于服,是服的意思。“从女持帚洒扫也”,非常形象的把女孩结婚以后所从事的主要的事物给画出来:一只手拿着一个扫帚。它的来源来源于“服”,是服的意思。为什么是“服”?礼记里边记载说“妇人是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小的时候要听父亲的,“嫁从夫”——出嫁以后要听丈夫的,“夫死从子”——丈夫去世以后还要听她儿子的。
什么是“从”呢?郑玄解释说“从谓顺其教令”,顺其教令就是听话,要听这些人的。所以说为什么结婚以后的这个女孩叫妇。她的来源,按照许慎的说法,是因为她总处在一种服从的意味,是服的意思。好,这是这个妇。
另外还有,下边这个字大家看到了,是“葬”,安葬的“葬”。安葬的“葬”,你看它这个构形: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中间是那个死,还有一横表示垫着那个尸体的那一块板。《说文解字》说这个葬是“藏也,从死在茻中”,茻是上下都是草叫茻,茻茻苍苍的茻,中间那一横是表示垫,是垫那个尸体的。它反映一种什么情况呢?《周易》里边记载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葬的这个构形恰恰反映了在上古时期还没有实行土葬之前那一种丧葬的风俗。
刚才举的都是和我们自身有关的,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和社会有关的字大家看一下。
第一个字大家看到了,这是祭祀的“祭”。为什么举祭祀的“祭”呢,是因为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的或者叫完整的史书是《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传》序当中就提到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的意思。
古代国家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哪两件事情呢?
第一是祭祀,第二就是打仗。所以这个祭祀这个祭,我们看祭祀的祭怎么写的,甲骨文里的祭大家看到了,第一个祭左边是一块肉,下边还是流着那个汁,那个汤那两点。右边是一只手,右手举着一块肉,下边这个字这也是一只手举着一块肉,这是祭祀的祭。祭祀的祀怎么写呢?是左边是一个古代用来祭祀的那个神主那个牌位,右边是已,已是停止的意思。所以说文里边解释他说这个祭是“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这是古文。那个甲骨文里边连个示都没有,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块肉,这个祀是“祭无已也”,不停的祭祀就叫祀。
这个构形告诉我们什么文化现象呢?告诉我们在古代祭祀的时候,是要用肉的。今天可能看来,大家觉得吃肉无所谓,很正常。但是在古代是一块肉可不容易。大家知道《孟子·梁惠王上》里边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老百姓要养这些家禽、这些家畜的时候,不用错过了它们生长繁殖的季节,到70岁才能够吃到肉。当然这么说有点夸张,但是它也反映古人吃肉是不容易。这个祭祀一只手拿着一块肉,就表示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古人在祭祀的时候非常虔诚,把最好的东西拿来给神灵享用。
于是神灵是谁?都祭祀什么样的神呢?
我们的先人古代祭祀的时候,有两大类。第一是自然现象、自然事物;第二是自己的祖宗。祭祀这两类。高山、大川、高山、大川等等,都有神灵在都要祭祀,然后就是祭祀自己的祖宗,所以祭祀的时候要用肉。
最大的那个肉是什么呢?就是家畜当中最大的是什么?古人认为是牛,所以那个牲,古代祭祀的时候用的最大的礼物、最喜欢用的就是牛,用整头的牛来祭祀,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那个牲。从牛牲这个字。
这个牛在养着的时候叫“牲”,当把它作为祭品、摆到祭坛上的时候,它就不叫畜了就叫牲。今天我们合到一块,还把它叫畜生,实际古代畜是畜、牲是牲。如果祭祀的时候,这头牛是纯色的,一点杂毛都没有,这样的牲,古人又给起了一个名字叫“牺”。这个牺是纯色的牲,纯色的牛,当然是最好的、最高级的祭品。于是后来就有了一个新词叫牺牲,合在一块叫牺牲。牺牲的本意是供品。大家知道如果一头牛作为供品被摆到了祭坛上,它献出的不仅是它的肉体,还有它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引申,后来把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这种现象也叫做牺牲,成了一个褒义词。
当然大家说,我们看那个古代的小说里边,有的时候祭祀的时候不是用整头的牛,人家还可以用猪,还可以用羊,没问题,这些都是。既有牛,又有猪,还有羊,这是三牲。三牲这是最高规格的供——三牲大供。当然有的时候不是用整头的牛、猪、羊,是把它们的头割下来,那个叫牲头,也是可以的。我们中华大地那么辽阔,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也有用鱼。还有用粮食、谷物、水果等等作为祭品的,总而言之用自己的物产来作为祭品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了。当然还有一种,甚至还有用人来作为祭品的。而这个祭用肉来祭祀,这个构形就反映了当时的这种情况。
我们再讲两个字,两个一块讲,一个是社、一个是稷。
大家先看甲骨文的“社”,这个形状看起来,很简单像什么呢?像堆起来的一块土。《说文解释》说,说社是“地主也”,地主就是大地的主人,所以这个社实际是土地神,是土地神。《春秋传》里边说,“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最早的社神,这个土地神是谁呢?是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后来又有人说这个共工是古代治理水的那个官的名称。中国古代治水的英雄是谁呢?大家说那当然是大禹,是夏禹治水。于是夏禹治水治好了以后,后来他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以后,就把大禹给供奉起来,把他作为土地神来供奉。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第一个社神应该是大禹,应该是大禹。当然堆起来这个土,天子的、诸侯的、大夫的和老百姓的都不一样的,有很多的说法,我们就不细讲了。而且在周朝的时候,平民百姓也都要立社。二十五家为设,各竖其土所宜之木作为神主来祭祀。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土地庙的来源。村里边都有这个土地庙,这是祭祀土神的。
这个“稷”大家看到了,左边是,左边是禾苗的禾,右边是一个人张着嘴,在对着那个禾苗在祈祷什么,在说什么。所以这个稷实际是它是农官的名,是后来是祭祀的是五谷神。这个稷作为神是五谷神。谁是最早的五谷神呢?有两个。一个说是“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这是第一。这个农就是大家知道的尝百草的神农氏。神农氏是第一个五谷神。刚才我们讲到了周王朝的始祖叫弃,弃做了尧的农业部长,做了尧的农官教给老百姓种庄稼。所以从这个尧以后,人们再祭祀的时候,那个后稷又变成了周弃,就是周王朝的那个始祖。所以祭祀祭神的时候,一个是神农氏,一个是后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一个国家有了土地、有了粮食,这个国家就可以成立。于是后来我们汉语词汇的发展,又把社稷合到一块来代指国家。所以老佘太君说,说他们杨家将哪一仗不为社稷、哪一仗不为黎民。社稷就是指的国家。
好,这节课我们举了几个例子,这节课就到这儿。
谢谢各位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