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扇面创作漫谈——崔传富扇面书法艺术

 街心舞苑 2016-09-05





扇子是扇风引凉的物件,原本是不需要太精致的。小时候在老家用的最多的是蒲葵扇,也有麦秸草编成的扇子,结实耐用。夜晚纳凉,躺在草席上数星星,或听老人讲鬼怪故事。大人摇着扇子,扑打着蚊虫,不觉进入了梦乡。

    但扇子到了文人手下,景致就多了起来,在上面题了诗画上山水人物花卉,就不单单是取风引凉的工具了。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杨修与魏太袓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大概就是画扇的鼻祖了。但最早书扇不知始于何人,《晋书》记有王羲之为老媪书扇的故事: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也。”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居住在蕺山时,遇见一位卖扇老妪,他随手在扇上题了几个字。这老妪认为弄脏了扇子,颇为懊恼。王羲之告诉她,你就说是王右军写的,可卖百钱。老妪依此而行,果然被抢购一空。我感觉这是文人编的段子,始终不敢相信。就像不相信王羲之过年写春联老被人揭走一样。

早期扇面创作主要是圆形绢质的“纨扇”,大概到了明代,才有大量书画折扇流行。其实很多书法创作样式是从宋以后出现的,包括对联、中堂和扇面。文人往来应酬互赠折扇,或是在扇面上书画合作,是一种极雅的事情。古代流传下来的扇面书法都是成扇,把宣纸裁成扇面的样式进行书法创作则是当今的发明。

成扇作为一种书法样式一经出现,因其具备实用和欣赏、收藏等多种价值,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很快风靡天下。

    但成扇的创作比其他形式难度都大。成扇折开后上宽下窄,使得折纹与折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在创作时首先要处理好字的疏密关系。从大量的古代扇面作品看,一般使用长短行交替错落的形式,达到通篇的和谐。也有下脚齐平的形式,内容集中在上端,落款向左下延伸,右下部留白大片空白,疏密对比强烈,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成扇上面书写,因为中间夹着扇骨,扇面高低不平,行笔难度很大,这对书家真是一种考验。为了使扇面尽量平整,我原来都是将扇骨先抽出来,将扇面压平,写完后再将扇骨穿上。这是个细活,很费时间。写字是件很愉悦的事情,穿扇骨的时候就很烦。后来看书,知道袁克文写字不是在画案上写,而是别人抻着宣纸,他躺在床上悬空书写,而宣纸丝毫无损。写小字更为奇妙,因他终日吞吐烟霞,懒于起身,便仰卧在床,一手持纸,一手执笔,凭空挥洒,绝无歪斜颓唐。受此启发,我也试着如法炮制,果然奏效,此后便免去了抽插扇骨的麻烦。

成扇创作不宜写大字,字的大小最好控制在折纹与折纹之间,字一大便突破了折痕的界限,笔墨极难控制。再说手中把玩之物,应尽量内容丰富,精致耐看。少数字创作便显得突兀单调,一览无余了。

(文/崔传富)


崔传富(1965- ),男,汉族,自署胶水船夫, 山东平度人,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擅长篆、行书。现任平度市政协副主席,平度市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平度市文化局副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