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蔡镜头技术扫盲贴!

 lixj1028 2016-09-05
本文所说的东蔡镜头为了叙述方便,泛指Pentacon、Meyer和Carl Zeiss Jena(也包括C.Z.Jena、Jena等)等东德生产的的M42 、EXA和PB等接口的镜头,您选购镜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区分一下,不同品牌的价格和性能是有差异的,本文只论技术,不论市场。首先淡淡M42口镜头的顶针、景深预视钮和A/M开关在镜头上的具体体现和使用方法。

顶针、景深预视钮和A/M开关的作用就是控制光圈叶片的动作,根据结构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大体有四种不同的形式:

1.无顶针、景深预视钮和A/M开关的镜头

这类镜头的典型代表主要是早期的M42口Preset光圈的镜头,这类镜头的光圈叶片完全不受机身或接环的控制,而是随着镜头光圈环的动作实时收缩(当然由于Preset的特殊结构,其功能有所不同,后面专门谈谈),所以在转接时选择有顶针压环或无顶针压环的转接环都可以,但要注意,由于环的顶针压环的内径较小,有少量的无顶针、景深预视钮和A/M开关的镜头在旋入接环时可能会被顶针压环的内圆周挡住而不能完全拧到底(如CZJ 50/2.8鹰眼白银MINI版),这时候就不得不选择无顶针压环的转接环或者把顶针压环的内径适当扩大。

[ 本帖最后由 东蔡哥 于 2012-12-26 21:26 编辑 ]

附件

 1921122_1342724307.jpg (91.89 KB)

2012-12-26 00:49

1921122_1342724307.jpg


2. 有顶针,无景深预视钮和A/M开关的镜头

这类镜头的主要代表是Meyer50/2.8 和CZJ 58/2(小B),主要特点是,必须通过按下顶针来收缩光圈,否则光圈将一直处于最大;但这两种又有不同,Meyer50/2.8必须一直按住顶针,才能收缩光圈, 而小B只要按一下顶针就光圈就能收缩到位,并且再改变光圈设定光圈叶片也会实时收缩(改变设定光圈要按下光圈环然后旋转),如果将光圈环直接拧到超过最大光圈值,松开后光圈设定不变,但光圈叶片会全开,要在按顶针才会收缩。

这类镜头必须要封顶针或选用有顶针压环的转接环才能正常使用。

(请注意,小B也有第一种结构的版本)

附件

 1921122_1342725059.jpg (86.64 KB)

2012-12-26 00:50

1921122_1342725059.jpg


 1921122_1342725168.jpg (78.58 KB)

2012-12-26 00:50

1921122_1342725168.jpg


3.有顶针和景深预视钮,无A/M开关

这类镜头的典型代表是Pentacon的宝塔版镜头,按下景深预视钮或顶针都能收缩光圈,但他们有一个主要的差别,就是顶针机构内部是有弹簧的,而景深预视钮是直接驱动光圈叶片的动作曲柄的,所以,无论光圈设置为多大,都能将顶针按到底,但景深预视钮按下的行程跟光圈环的设置有关,只有光圈设置为最小时才能按到底,如果光圈环设置在大光圈而又强行将预视钮往下按的话,可能会导致铆接在光圈叶片动作曲柄上的销钉脱落,使景深预示钮功能损坏(很难修复)。

这类镜头转接时必须封顶针或选择带有顶针压环的转接环,当然也有朋友用没有顶针压环额转接环,在按下快门前按下景深预视钮收缩光圈,直到快门释放。

附件

 1921122_1342725792.jpg (119.39 KB)

2012-12-26 00:51

1921122_1342725792.jpg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4.有顶针和A/M开关,无景深预视钮

这类镜头的典型代表是Pentacon和CZJ后期的多层镀膜镜头,特点是,当A/M开关设在M档时(能看到字母M),光圈叶片随着光圈环的转动实时收缩, 当A/M开关设在A档时(能看到字母A),光圈叶片不会随光圈环的转动实时收缩,而是一直处于最大状态,只有按下顶针,光圈叶片才会随着光圈环的转动实时收缩,所以基本上可以说M档等于A档+按下顶针。

这类镜头转接时使用带和不带顶针压环的转接环都可以,使用不带顶针压环的转接环时,必须将A/M开关设到M档,如果设在A档,光圈叶片就不会收缩, 但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拍摄时先设好要使用的光圈,然后对焦,这时是全开光圈对焦,取景器自然就明亮些(当然是正对使用光学取景器来说的),对好焦后,再将开关错哦你A档转换为M挡,收缩光圈测光拍摄,使用带顶针压环的转接环,无论A/M开关设定在A还M档光圈叶片都会实时收缩。

所有镜头的的顶针都一样,但景深预视钮和A/M开关的形式可能不同,但功能是完全一样的。

附件

 1921122_1342726626.jpg (77.83 KB)

2012-12-26 00:52

1921122_1342726626.jpg


 1921122_1342726686.jpg (81.87 KB)

2012-12-26 00:52

1921122_1342726686.jpg




下面谈谈无顶针压环和有顶针压环的转接环。

以M42-EOS转接环为例,图中左边是无顶针压环的转接环,右边是有顶针压环的转接环,大家可以看到,右边转接环的底部的内径比左边的小, 这部分就是顶针压环,其作用就是当拧上镜头时,将顶针压住,以便光圈叶片随光圈环的设置实时收缩。对于前面讲过的第二种和第三种镜头来说,如果使用没有顶针压环的转接环,光圈就不能收缩,永远都处于全开状态,而使用有顶针压环的接环,光圈叶片才能实时收缩。


部分机型(如M42-MA)没有带顶针压环的转接环,这时候要使用前述第二种和第三种镜头的时候,就只能封顶针, 所谓封顶针就是人为地将顶针按下去后固定住顶针,使顶针永远处于按下状态,以便光圈叶片能实时收缩。

封顶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顶针按下后,用502或其它胶水将顶针粘死在按下状态,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在必要时去掉胶水,恢复镜头的原始状态,但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因为粘时要控制好胶水的量,既要保证粘牢,又不能流入内部粘住了其它组件,而且事后要清理干净胶水,可能需要拆开镜头;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拆开镜头接环部分,在顶针内部套一个适当长度的硬套管,再装配好镜头,装好后,顶针就一直处于按下状态,光圈叶片能实时收缩,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技术熟练的话,完全不影响恢复镜头原来的状态,但不懂技术或没有适当工具的没法操作。

附件

 1921122_1342813315.jpg (90.49 KB)

2012-12-26 00:55

1921122_1342813315.jpg



这贴谈谈Preset光圈结构。

Preset光圈结构的典型代表是Meyer 135mm/2.8等,这类镜头的最典型特点是光圈环在镜头的前面,该结构巧妙地解决了全开光圈对焦后快速手动收缩到预设的使用光圈的问题,对焦完成到转换到预设的使用过程中,眼睛可以不离开取景器直接把光圈收缩到使用光圈。

该镜头的光圈环前面有一个红点,表示预设置的欲使用的光圈,后面有一个三角形,指示当前的实际光圈,通过将光圈环向前推并左右旋转来设定拍摄时欲使用的光圈,此时光圈叶片并不会真正收缩,所以可以将实际光圈放在全开状态来对焦,对焦完成后,直接拧动光圈环(不用前推),此时光圈环只能在最大光圈到设定光圈之间转动,并且光圈叶片会随着光圈环的转动实时收缩,那么就可以在眼睛不离开取景器的情况下盲动将光圈收缩到预设的光圈,然后按快门拍摄即可。

附件

 1921122_1342976709.jpg (61.97 KB)

2012-12-26 00:59

1921122_1342976709.jpg


 1921122_1342976754.jpg (33.87 KB)

2012-12-26 00:59

1921122_1342976754.jpg

补上贴的图:

附件

 1921122_1342976799.jpg (72.03 KB)

2012-12-26 01:00

1921122_1342976799.jpg


 1921122_1342976854.jpg (35.82 KB)

2012-12-26 01:00

1921122_1342976854.jpg



关于转接,至今还没有朋友谈到要把东蔡转接到Leica上,所以估计没人想这么做。

很多朋友想转接到Nikon机器上,但很遗憾,Nikon的像面距太长,如果直接转接的话,无限远不合焦, 通过带矫正镜片的转接环可以无限远合焦,但对成像多少有点影响的,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改口,除了多了笔费用外,完美的改口应该对成像没有影响。Nikon的机器使用手动头有个优势是机器直接能合焦提示并且能选择对焦点。

无论PB还是M42口的东蔡头都有转接环转接到Canon机器上,并且有电子芯片提供合焦提示,还能选择对焦点,但遗憾的是目前销售的PB转EOS的接环生产存在问题,比理论值0.4mm稍厚,导致无限远不合焦,需要自己打磨,如果哪位朋友知道有无需打磨能无限远合焦的PB-EOS转接环,麻烦通知一下,打磨这个真的不是个轻松活。

在Canon上使用电子环请注意,当把电子环的光圈设置到小于5.6以后,机器会没有合焦提示,这是Canon机器的设计问题,回避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哪怕一定要使用小于5.6的光圈,环的光圈数值也设置成大于5.6,这样只要光线充足,还是有合焦提示的。

M42的镜头有转接环直接转接到SONY  MA口的机身上,但转接环没有顶针压环,某些镜头必须封顶针,PB的镜头必须改口才能在MA的机器上使用。MA一样有电子环,不过价格比EOS的高。

M42的镜头能直接转接到Pentax的机器上,没有法兰的转接环,能无限远合焦,有法兰的M42-PK转接环一般用于将M42的头直接改口成PK,当然要对镜头做调整才能无限远合焦,宾得的机器有自带合焦提示但只有中心点可用,无法先择其它对焦点,而且外置闪光灯有高速同步功能也不能高速同步。PB口的镜头必须改口才能使用。

无论是M42还是PB的镜头都能转接到单电相机上使用,并且无限远合焦,只要能找到相应的转接环就行。
这贴主要谈转接后距离标尺的准确性和旷动。

很多朋友买镜头前一定要保证转接后无限远准确合焦,距离标尺必须准确指示实际距离,这个要求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镜头无限远都有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所有的镜头都无限远能合焦(当然,多头螺纹装错了的不算,呵呵),转接环往往比理论值稍薄一点,这样一来,转接后很多镜头都不会刚好在无限远指示的位置合焦,而是无限远位置往回一点,当然最近对焦距离也就有相应的误差,这是转接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对使用并无太大影响,如果您固定使用某部机器和某个转接环,有部分镜头能准确调节合焦位置(如CZJ35/2.4、CZJ135/3.5),当然也是要有卡钳才能搞得定的。

至于镜头通过接环装到机身上后,有很小的旷动,只要不太大,不影响使用,也是正常的,从机械方面来说,非紧密配合就一定要有间隙,好在到目前为止,我用过的接环只有Pentax原厂的间隙最大。
这里谈谈电子版和非电子版的区别。

随着M42口相机内置了测光系统,必然要让机身知道要使用的光圈值,这样,全开光圈测光才会准确,为此,就在非电子版的镜头中加入一个电位器, 镜头后部相应增加了三个镀金触点,当光圈环转动的时候,电位器中间触点随之移动,向机身传递镜头的光圈设置情况。除此以外,相同型号的镜头电子和非电子版并无区别,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转接来说,使用是完全一样的。

附件

 1921122_1343236778.jpg (54.26 KB)

2012-12-28 00:55

1921122_1343236778.jpg

经常有朋友希望配滤镜,主要的目的是保护镜头;我们玩老镜头,玩的是画质,玩的是色彩,可廉价的滤镜会影响成像,高价的滤镜对于几百块的头来说,不合算,所以我个人认为,除非镜头的价格比较高,值得买一个高质量的滤镜,否则,应该考虑把买滤镜的费用用来买个合适的遮光罩。
关于光圈叶片的油迹

光圈叶片上的油迹可能是东蔡让人郁闷的地方,光圈叶片上的油迹应该是经过几十年从对焦机构(Preset结构的还包括光圈机构本身)慢慢渗到光圈叶片上的,很多朋友担心这些油会跑到前后镜组的内镜面上去,从我接触至今的情况看,还没有证据证明有这个情况,虽然偶尔有个别镜头靠近光圈叶片的那两个镜面有雾, 但一来概率很低,二来还不能确认是润滑油,个人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保存环境不好导致的,因为镜头用的润滑油挥发性很低。

至于光圈叶片上的油迹对镜头功能的影响根据镜头结构的不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没有顶针的Preset光圈结构的镜头,由于叶片是靠光圈环直接驱动的,有油对光圈操作并无影响,而且因为这些油增加了叶片的阻尼,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改善了光圈环的手感,Preset光圈结构本身也要大量的阻尼脂来改善手感。对于有顶针的光圈结构来说,由于光圈叶片是靠不同形式的弹簧来带动的,这些弹簧的弹力比较小,如果有油的话,光圈叶片就可能被粘住而不能准确动作,可能是完全没法收放或者没法迅速准确地收放到位,一般来说很少量的油迹并不会有影响,检验的办法是将A/M开关(如果有的话)放在M档,然后将镜头前口向上或向下(让镜头轴线与地面垂直),转动光圈环,透过镜片看光圈叶片的动作是不是能迅速收放到位,然后再把A/M开关放在A档(如果有的话)按下顶针,重复光圈叶片的收放操作,如果几种状态下,光圈叶片都能迅速收放到位,那就没问题。如果出现问题,也不必担心,这个还是挺好处理的,因为东蔡定焦头的结构都比较简单,单独拧下后镜组或同时拿下前后镜组,用酒精棉球棒就能清理干净,只有极少数的镜头需要全部拆开才能清理好。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保存镜头时,让光圈叶片收缩到最小状态能有效减少光圈叶片有油的可能性。
关于拍摄模式和测光! 

除了少数较老的型号(如A550)只能用M档(手动档)外,大部分的数码相机都可以使用A档(光圈优先)和M档两种模式,如果没有使用电子环的话,一定要将相机菜单里的“没有装镜头允许释放快门”(不同的机器可能表述不同)设置为允许,Pentax的机器叫“使用光圈环”,这样转接才能按下快门。

由于转接后成了收缩光圈测光,而我们的相机都是设计的全开光圈测光,所以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测光是要根据情况进行补偿的,补偿值随机器和使用的光圈以及当时的光线情况不同而不同,需要多拍,多试积累经验,当然,使用M档就完全是靠经验设置了, Pentax的机器的在M档时的绿键测光是专为转接设计的,对于使用手动头来说,很方便。
这贴谈谈打板的问题:

所谓打板,就是当镜头对焦到无限远或快到无限远的某个位置,按下快门时,相机的反光板上翻会碰到镜头的尾部(一般是碰到镜头尾部的金属圈,我还没见到会碰到镜片的,也希望实际上没有),这样,相机的反光板不能上翻到位,导致相机出现错误提示无法拍照,或者拍的照片只有一部分画面。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Canon的全副相机上,当然别的全副机也有可能有(看镜头的情况了),非全副机和单电不存在这些问题(非要在非全副上用某些相面距非常短的镜头例外),镜头方面来说,一般只有短于85mm的镜头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长于85mm的镜头,有的接口(如EXA的)可能打板,也可能不打(如M42的),打板的镜头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改口解决问题,但有少数镜头是没法解决的。

由于反光板是靠弹簧上翻的,如果在上翻过程中被挡住了,最多就是反光板暂时不能上翻到位,并不会给相机带来损害(打多了会不会在反光板边沿留下点痕迹?),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反光板被卡住的话,拆下镜头或者直接把对焦环往最近对焦距离那边拧就可以放开。

还有一种解决打板情况的方法是将反光板的前部磨掉一部分,在网上能搜到相关的技术讨论的帖子。
关于灰尘、掉膜和划痕。

这几个问题是最不容易说清的,毕竟我们没有专业的设备检测,但每天被问,还是硬着头皮谈谈吧。

蜂鸟的一个网友做了个模拟测试,大家可以参考:

http://bbs.fengniao.com/forum/1278513.html

首先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全新的镜头,里面也会有少量的灰尘,所以二手镜头有灰尘是很正常的,当然不同的镜头因为使用的条件和本身的结构导致灰尘多少有差异,但到目前为止至少我没见到过多到影响成像的程度的,有朋友说,光圈收小后,照片上有黑点,这实际上是CMOS上有灰,无忌的网友应该都清楚的,就算镜头里的灰尘多到影响成像,那么它的主要表现应该是照片上有阴影,或者亮度不足,而不是边缘清晰的黑点,可以想象,到了这一步的镜头,里面该有多少灰啊。 

掉膜的情况稍复杂点。 对于单层镀膜的镜头的来说,镀膜只是影响眩光,由于单层镀膜本身抗眩光的能力就有限,所以掉膜几乎不会对成像产生影响,不要说少量的掉膜,就是磨掉一个面的镀膜,也不至于有可见的影响,当然,因为眩光的原因,遮光罩还是有必要的。多层镀膜对照片的色彩有影响,但少量的掉膜依然不会有啥影响,如果面积大了,可能会影响到色彩,当然,眩光也会有所增大。

至于镜头的划痕,可以很肯定地说, 少量的划痕,即便很长很深,也不至于影响成像,上面蜂鸟网友的测试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如果是大量的划痕,伤及玻璃,会导致大光圈的锐度下降,当然这是我的印象,因为划痕这么厉害的镜头真的很少见,所以还有哪些影响,我还不太清楚。

无忌有网友提到买镜头的时候用手电筒照,从判断JS是否诚实的角度来说,可以的,但也请注意在检测的时候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买的是什么,否则就会搞得大家都不痛快,浪费彼此的时间,同时还请注意,当你透过镜头检测镜片的灰尘、划痕等等缺陷的时候,因为镜头焦距和缺陷位置的不同,缺陷会被放大很多倍,比如一个很细的前镜片的划痕(直接看根本就看不到),但如果是在广角镜头的前镜片上,从后面看过去,就是一条穿过整个镜片的痕迹,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灰尘、掉膜、划痕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实际上是比较类似的,彼此可以印证。我们有的朋友买二手镜头的时候要求实在是过高,即便是新的也未必能达到,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实在没必要,也不容易找到,当然为了收藏或者希望今后升值的例外。
关于跑焦

数码相机的跑焦是指照片的实际清晰点跟AF对焦指示所指示的对焦点不一致的情况,具体原因貌似到现在也没有个说法,我们知道的是,同一支镜头在不同的机身上、同一个机身使用不同的镜头、同样一套机身镜头组合在不同的光线下都可能跑焦,而且跑焦的程度还不一样,所以为了获得好的效果,每个镜头配合不同机身的时候都应该进行校准,严格来说,最少要在自然光和灯光下做两次校准,记下需要校准的值,在相同条件下使用时输入该校准值;很多朋友认为镜头的锐度不好,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校准的原因。

有的机身带有校准功能(大部分机器叫焦点微调),有的电子环有校准的功能,他们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仅使用一种,达到效果,调整方便就成。

具体的校准方法就是使用跑焦测试卡来测试,将镜头以45度角对准跑焦测试卡的中心点,对该中心点对焦,直到机身出现合焦提示,然后按下快门,检查所拍摄的照片的清晰点与跑焦测试卡中心点的距离,根据这个调整机身或电子转接环的焦点微调,直到照片上的最清晰点跟跑焦测试卡中心点一致,最后得到的焦点微调补偿值就是该机身镜头组合在该光线下的校准值。初次使用测试卡应该固定好,机身也应该装在三脚架上锁住,以保证测试准确,熟练后可以直接手持机身对跑焦测试卡中心点对焦或者直接对某长条形的目标对焦都行。

在刚拿到一支镜头时,即使有合焦提示,也应该使用LV功能来对焦,以检测镜头的质量,检测镜头正常后,再进行校准,今后就可以依靠合焦提示来对焦了。
关于擦镜头

老镜头的前后镜片不可能像新的那么干净,那么擦镜头就是必须的,一般来说,如果仅仅有少量的灰尘、污迹等,并不需要擦,只要我们用,这些就是不可避免的,灰尘、污迹多了,建议使用气吹、分析纯的酒精和无尘化妆棉来擦。首先,市售的分析纯酒精和化妆棉并不是随便买一个牌子就能用的,原因大家都清楚,特别是化妆棉,不同品牌的质量差异比较大,要尽可能选择柔软、里面没有杂质的,不易撕裂或者说打湿后不易破的。

首先,用气吹把镜片上的灰尘吹掉,如果有个别的已经粘到镜片上的固体颗粒,可以考虑用牙签挑掉,挑的时候要轻柔,根据颗粒的位置灵活处理,还没碰到牙签把镀膜搞花的情况,初步处理灰尘后,就要用浸湿了酒精的无尘化妆棉反复擦洗,每片化妆棉只能使用一次,就是从中心向四周转圈擦一次就换一片,直到镜片上的污迹全部擦掉了,如果镜片上还有类似掉膜的亮点的话,还要对着镜片哈气,然后用干的化妆棉擦一次,不同季节,不同大小的镜片,哈气的多少是有讲究的,这个必须积累经验,要保证擦的过程中,化妆棉都不是干擦,但擦完了又不会留下痕迹,如果亮点被擦掉了,说明是水渍,否则就真的是掉膜了,当然有时候要反复多次才能擦干净。
关于拆修:

这是每天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一直想写,但苦于没有搞清楚现在镜头保修过程,最近终于通过业内朋友确认了相关的细节,所以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下列说法并不只适用于东蔡头,应该对所有的镜头包括现代的镜头都有效。

大多数的朋友喜欢根据镜头外面螺丝上的痕迹来判断一个镜头是否有拆修,对于东蔡这种老镜头来说,几乎都是用的一字螺丝,我不太清楚那个年代是否使用了电批进行装配(个人认为应该没有,完全用手工打螺丝的),但下列几种情形,几乎都被误解成螺丝被动过:

1.螺丝口的自然掉漆   由于工艺和保管的原因,经过几十年后,有部分螺丝会发生自然掉漆,星星点点的,露出了下面的金属底色。
2.装配过程中螺丝槽的油漆有损伤导致的轻微锈蚀   如果那个年代是手工装配的话,这个是不可避免的,确实有部分螺丝的槽边有少量损伤,当然这个也可能确实是维修导致的,我也不能确认。
3.螺丝槽的污渍  经过几十年,保管不善导致污渍,没有被清除,看上去就像螺丝槽被拧过损坏了一样。
4.使用过程中导致的螺丝槽的边沿损伤  这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42的头转接到PK口的机身上,装拆镜头时没有按下镜头拆卸钮,很多时候定位销会划伤镜头尾部(包括螺丝跟定位面)

当然,也有下列情形:

1.曾经有菜鸟试图拆开它,动过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螺丝,当然只动过其中的部分螺丝,这样肯定是没有真正拆开的,但是否算拆修呢?
2.确实拆开修过,但要说明的是,东蔡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是前后镜组独立设计(现代的很多镜头依然如此),除非是需要修理对焦机构或者光圈调节机构,否则不需要动后面的三个螺丝的,请看下图,这支镜头完全没有用任何工具就拆开了前镜筒带前后镜组(这个头有部分前镜筒有止动螺丝),也就是说,真修理过的,从外表可能是完全看不出的,哪怕是镜片都换了,相反,动过螺丝的可能是轻微的,对成像完全不会有影响的修理。

再说说现在生产的镜头吧,很多朋友把镜头送到售后维修后,完全看不出曾经拆过,于是断言,我的镜头因为什么什么故障送到售后修好了,完全没有拆过,看上去售后成了神仙,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你的镜头,现在的镜头大多采用的是十字螺丝,而且它的十字跟我们普通见到的十字不太一样,它的十字开口更窄,如果我们用普通的螺丝刀拆的话,很容易就损坏了十字口,这样当然看得出来(所以如果你的镜头送到小摊档去修的话,拿回来是能看出来的), 而售后有全套的专用工具(有厂家提供),同时也有全部的原厂易损件可以更换,他们的工具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容易在螺丝上留下拆卸痕迹,即便有了,也会直接更换,不光是螺丝会更换,如果相关的标贴、饰皮等有损坏,也会同时更换,这就是为什么送到售后维修过的镜头(实际上所有的器材都是如此)看不出维修痕迹的原因,当然收费自然也高。 

有朋友说有高手告诉他,镜片压圈啥的多拧一圈少拧一圈,对成像有很大的影响,镜片的安装即使有一张纸厚度的差异,对成像就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个说法貌似很有理,但说这话的人应该没有拆过镜头,镜片的压圈根本不可能能多拧一圈,如果你力量足够大,真的能做到,那镜片应该已经被压爆了,而少拧一圈,镜片就根本没压紧,随便动一下,镜片就会在里面晃动, 事实的情况是,哪怕镜片压圈少拧了5到10度,镜片就能晃动,更不要说有一张纸的间隙,相信除了特别粗心的菜鸟,都不会犯这个错误。

所以当您需要买二手器材的时候,问卖家是否有修过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该卖家是一手购买,确实没有修过,而且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对于非一手购买的卖家来说,回答不知道的卖家比回答没修过的更可信,每个买家在购买前应该多查查资料,对你要购买的器材的性能和检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购买前要了解卖家的退换货规则,二手货跟新货不同,以免有争议或损失,从检测时间上来说,应该是手动定焦头最短,然后是手动变焦头,AF定焦头,AF变焦头最长,因为AF的镜头电子线路的稳定性检测需要的时间长些。

[ 本帖最后由 东蔡哥 于 2014-6-9 17:31 编辑 ]

附件

 unassemble.jpg (22.68 KB)

2013-1-22 14:22

unassemble.jpg


这里谈谈几个容易被误解的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谈,希望对新手有帮助。

1.关于镀膜的颜色

   我们看到的镀膜的颜色是镀膜反光的颜色,是由镀膜的材料、工艺和玻璃或者还有镜头设计的原因决定的,而在CMOS或者胶片上成像的是透射光,镀膜的颜色跟成像的色彩特点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就是说:并不是蓝色镀膜的镜头成像就偏蓝,红色的就偏红,有些镜头在生产历史过程中有多种镀膜颜色,但成像风格并无差异。


2.关于拆修

    下面的帖子里已经说过了,这里就某些细节再次分析一下。

    关于螺丝的痕迹:镜头在装配过程中有可能在螺丝上留下痕迹,在使用保存过程中也可能在螺丝上留下痕迹,而根据镜头的结构和故障现象,有些修理或维护根本不需要拧动外面的螺丝,所以根据螺丝的痕迹来判断镜头是否有拆修没有太大意义。

    几十年的镜头,适当的维护对其功能和寿命是有好处的,镜头是人生产的, 那么人维护、修理是很正常的,当然,正于不是谁都会生产镜头一样,不是谁都可以修理的镜头的,这是个技术活,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责任心。

    拆过的镜头对焦就会出问题吗?
    我不太清楚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但除了少数有浮动镜片的镜头外,多数的镜头(指定焦镜头,变焦我不熟,不敢乱说)对焦时是整个镜组前后移动,产生这种运动的的机构为三部分:对焦环所在的细螺纹、导轨和多头螺纹,从机械结构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对于熟悉机械的人来说不算啥,正确地维护甚至调整都不难,能把它修出问题的人真的不应该做修理工作。

    拆过的镜头光轴就会出问题吗?
    不,只有少数的镜头设计时有调节光轴的机构,大多数的镜头是靠设计和加工自动保证光轴的,在生产和维修的装配过程中并不需要调整,只有动了有光轴调节机构的相关零件才有可能导致光轴出问题,一个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是知道哪里能动哪里不能动的。
补充说明:
镜头的镜片位置是靠镜片槽和压圈定位的,拆修定焦头只要装回时镜片在槽里四周放到底,压圈压得正、紧,镜片是不会移位的。
大部分镜头都不采用可调光轴设计,但梅耶却是很乐意这样做,从白银到斑马,都是,所以大家在拆梅耶时,就要注意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动它。
注:可调光轴机构一般在后组镜片,在镜组圆柱侧有三个螺丝,用于调节。
使用像CZJ 35/2.8 和 CZJ 135/3.5等单层镀膜的老镜头的请注意,部分镜头为了弥补近距离对焦时后镜组远离胶片导致的光强损失,对焦时,光圈环会联动变化,以便指示光圈换算的变化,所以使用这类头对焦时,一定要保持光圈环能自由活动,如果捏住光圈环,会发现很难拧动对焦环,强行拧会损坏内部的光圈拨杆。

附件

 CZJ3528-4.jpg (42.77 KB)

2014-2-18 14:57

CZJ3528-4.jpg


 CZJ13535-4.jpg (39.42 KB)

2014-2-18 14:57

CZJ13535-4.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