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纬悦读 | 历史上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断案高手”?

 江海报览 2016-09-05


提起历史上的断案能手,狄仁杰、包拯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实,根据史书的记载,除了著有《洗冤集录》的宋慈,我国古代的断案能手还有不少,在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现代破案手段的时候,他们利用各种技巧查明真相,让当时的人们津津乐道。笔者从中撷取出一些有意思的断案故事,以飨读者。

发明举报箱的赵广汉

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读者,想必对西汉时期的郅都、宁成、张汤等主管刑狱的酷吏颇有印象。但是,千万别以为汉朝只有酷吏,在当时,也有不少断案能手。《汉书·赵广汉传》记载的京兆尹赵广汉,不但精于破案,而且发明了举报箱。
    
前段时间,首都博物馆展览了从海昏侯墓中发掘出的文物。海昏侯就是曾短暂当过汉帝的昌邑王刘贺,而赵广汉正经历了当时的皇位更迭风波。彼时,刘贺登上皇位,大将军霍光认为刘贺行为荒淫混乱,跟群臣商议共同废掉刘贺。时任京辅都尉的赵广汉因为跟着商议决定策略,在事成后被恩赐为关内侯,升任颍川太守,后被正式任命为京兆尹。
    
赵广汉是西汉涿郡蠡吾县 (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疾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赵广汉善于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马的价格,他就先问狗的价格,完了问羊的价格,又问牛的价格,然后到马的价格,比较查对这些价格,按类衡量,就能知道马的贵贱是不是脱离实际价格。他的这种破案手法被称为“钩距”法。
    
《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所谓“钩距”就是旁敲侧击,辗转推问,被问的人都稀里糊涂了,赵广汉却脑子转得飞快,并判断出打听出来的结果是不是合理准确。运用这种方法,使赵广汉对不轨之人的来历、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对官吏收取、贪污的不义之财的来历和数量,都细致掌握。别人都想学他这一招,但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像他那样精通。
    
如今,“举报箱”常见于生活中,但其最早的发明者是谁呢?就是赵广汉。为了有效地抑强惩恶,为民除害,赵广汉受“存钱罐”的启发,他令手下人制成瓦质的薺筒,奖赏告密。薺筒形状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简牍,可入而不可出,谓之“受吏民投书”。而到了唐朝,武则天则让人发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铜匦,比赵广汉的薺筒功能扩大了,铜匦不仅用于举报,其功能还涵盖了献赋颂、求仕进、进谏、报告天象灾变预兆、预言和密谋等。

棒打羊皮破案的寇准

北宋名臣寇准留给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诗人,其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力主宋真宗亲征,最终和辽朝达成使宋辽和平百年的澶渊之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名臣寇准还是位断案高手。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曾被封为国公。在寇准年少时,有一次其站在旁边观看父亲升堂断案。案由是两人为了一张羊皮而发生争斗,一个是卖柴的挑夫,一个是卖盐的壮汉。
    
那俩人进入衙门,寇准的父亲问他们经过。挑夫说:“我把羊皮放在担子上,他抢过来说羊皮是他的。”壮汉说:“我好心让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抢过去说是他的。”这时,寇准站出来,命衙役们把羊皮吊起来打五十大板!打了几下,寇准就对挑夫说:“还不如实招来!”挑夫还故作不解。寇准说,把羊皮吊起来击打后,掉下来好多盐粒,如果羊皮是卖柴者的,掉的应该是木屑而不是盐粒,所以,羊皮应该是卖盐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准就这样破了案。
    
在尚未发迹时,寇准有次在县衙处理公务,有俩人来打官司,其中一人是专卖羊肉的屠夫,另一个是屠夫的远房亲戚,两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说:“我辛辛苦苦卖了一年多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这些钱,说钱是他的。”而另一人则反驳说: “大老爷,别听他胡说。我天天上山砍柴卖掉,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多钱。”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让衙役端来一盆清水和一个火炉子,然后把钱袋子里的铜钱全部倒入水里,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一会儿,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寇准看了看后,厉声说道:“这些钱是屠夫的。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堂上所有人都凑过去看水盆里的钱,只见水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从盆里散发出来。
    
从此,寇准机智断案的名声也越传越远了。

智破涉倭案的“四朝元老”袁可立

明末辽东有三袁: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后人称“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荣退休寿终于家,其余二人皆无善终,袁崇焕被崇祯帝下旨杀死,袁应泰殉国于阵前。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诰“五世恩荣”之赏,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军事战略家。袁可立在为官期间,也破了不少大案,其中就有涉及琉球群岛的涉倭案。
    
袁可立在万历年间曾担任过苏州府推官,当时明朝约有150个府,各府均设推官一名,掌管刑案。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苏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办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处以极刑者一时竟多达数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儿童。于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于邀功的高官权贵,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千余名无辜百姓和渔民免遭冤杀。
    
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如今的冲绳),一个李姓千总邀袁可立共饮,席间出赠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见刀面光洁如玉,十分精美,但最终谢绝千总将刀退还。袁可立凭经验发现这不是倭刀,而是来源于琉球之物。没过几天,海上传来战报,说军队打了胜仗,击毙倭寇数百,擒获20名俘虏和大量物资及船舰。但在审验时却没有战俘的口供,也没有证据,案件一筹莫展,但急于报功的军方要求草草结案将犯人处死。巡按感到棘手,交给推官袁可立查办。袁可立接手时,有两人已毙死杖下,另外的18人也被以毒药致哑,即便不哑也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辩冤。
    
袁可立据理力争,上奏朝廷将人犯缓死暂系狱中。袁可立仔细地查验了所有缴获的物品,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见过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当作“战利品”上报,顿觉案件大有蹊跷,马上找来李姓千总对质,但千总死不承认诬良为盗,并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说就是在海上俘获的倭寇。
    不久,琉球贡使来中国,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请他们过来指认,贡使辨认出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运输粮食时因风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来冒充倭寇的。后来这18个琉球居民被无罪释放回到家中。为感谢袁可立救命之恩,他们在琉球建庙塑像奉祀,并将袁可立敬若神明。
    (摘自《北京晚报》杨昌平)□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