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不是病,但真病了有的治| 壹读百科

 小矶 2016-09-05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玉米小土豆

 

同学聚餐正推杯换盏,有的人一脸羞涩,不像在打发时间,却若无其事地刷着手机屏幕。


被拉入的微信群,每天欢天喜地,有的人不安心地潜着水,偶尔出来回应一句,却目不转睛等待着何时跳出下一行对话框,像是和自己打一场“谁是话题终结者”的赌;而大家都以为,这样的人两耳不闻群内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大老远看到了认识的人,有的人会瞬间放慢脚步,推测对方没有发现自己之后选择绕道而行,心里却忐忑嘀咕:“嗯,应该…确实肯定没有看到我……吧?”也怕因此就得罪了这个并未得罪过自己的人。


嗯,壹读君微信号:yiduiread猜想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一批壹堆饭中枪倒下)。


壹读君摸摸头安慰一句,要知道还有一种表现更极端的人,连去理发店剪发或排队买票都会有压迫感,更不要提在公共场合做引起别人注意的事情,比如自我介绍。她无法与人对视,不是疏于礼貌,而是对方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能导致自己严重的焦虑惶恐,甚至发颤、出汗、心跳加速(别误会,不是一见钟情)。


这类喜欢在孤岛上独自望海的群体,因恐惧而回避交流,与社会相对隔绝,没错,就是传说中得了“社交恐惧症”的病。



 

“壹读君微信号:yiduiread,你确定是社交恐惧症而不是性格腼腆吗?”问得好,这确实戳中了很多朋友们摇摆不定的疑虑。在美国,研究人员为评估性格和社交恐惧症的关系,调查并访谈了10000多名年龄在13至18岁青少年。47%参与者提供了害羞或腼腆的自我报告,而这其中确实有但只有12%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另外5%参与者未发现自己性格腼腆,但很不幸,他们符合社交恐惧标准。


由此可见,腼腆或者说性格内向,是与社交恐惧有交叉关联的,而且还有相似的焦虑反应(比如脸红、心跳加速等),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哦!让壹读君用一张简易图表来帮助大家判断下。


性格内向

社交恐惧症

不喜欢热闹场合

内心渴望社交

主动选择远离人群

被动选择远离人群

焦虑反应过一会就好

焦虑反应持续性长且剧烈

习以为常 对生活没太大影响

强烈不安 严重影响社交工作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患者的一半左右。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产生的强烈恐惧情绪,患者采用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社交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


稍等, 此处有一处需解释…


有一种分不清社恐症和自闭症的感觉?其实,自闭症和社交恐惧症都有人际交往上的困难,不过自闭症多是由于大脑智力发育迟滞而出现病症,就像《雨人》中的雷蒙,伴有明显言语障碍。


壹读君微信号:yiduiread曾经见过一位自闭症的小朋友十几岁仍不会说话;社恐症患者已经发展出人际交往能力,只是因某些原因不想或不经常参与表达。而且他们一旦恐慌发作,能察觉到自己经历的是不理性的恐惧,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仍难以控制。



 

“社交”问题怎么产生的?这可能要穿越回你小时候的家庭环境。举个栗子,童年时期我们都会被家长要求“跟爷爷问好”“和阿姨说再见”,即使孩子对这些之前素未谋面长辈完全陌生,为了使他们迅速表现出得体的教养,有些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准备接纳”的心理缓冲时间。


这时,如果孩子不愿说话、表现不佳,家长又特别“好面儿”,就有可能受到批评甚至是当场责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指责容易使孩子降低自我评价,他会开始对见人没主动打招呼产生羞耻感,因感到不被喜欢从而逐步畏惧,害怕见到认识的人,更不敢与人对视。


一部分社交恐惧症患者就像这样,从小埋下了阴影,他们永远忘不了那次受到指责时对方的眼神和语气,形成了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紧张地控制自己→精力集中于控制→无法专注做好事情本身→适应力下降→得出自己确实不好的结论。


社恐症可并不只对胆小平庸的人情有独钟,那些从小被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的岗位精英也可能不幸中招。毕竟,日积月累的优秀成绩会推动形成完美主义的倾向,同时他们也享受着鼓励与肯定。由于特别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社交时“我必须做好”“我必须要被欣赏”,一旦不够完美,就会对负面评价异常敏感,导致焦虑害怕。


实际上,这种群体真正害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们把对社交情景的注意力转移到自我感受和想象上,高度集中于对自我的盲目要求,如果一旦没得到关注或肯定,宁可回避社交。比如他们在微信群里避免发表意见,并不是因为怕说错,而是怕被人评论。以往的发言没得到关注,所以不发言是“安全”的,这样,似乎恐惧没有发生。可是,对不起,这只是悖论。




还有一种恐惧,大家也许更有共鸣,它来源于对环境认知后的孤独感。物欲横流的时代节奏太快,要经历事态斗转后的风淡风轻,还免不了见识拜高踩低、阿谀奉承,以及那些暗潮汹涌的波澜不惊。如齐克果所谈的《恐惧与战栗》,“类似这种当神做了不像神的事情时,使人对于生命本质产生恐惧”。


此时社交恐惧中选择孤独算一种自我保护,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提到“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这个匆忙的城市里长期被忽略、被遗忘的孤独”。


当然,格格不入是困惑,独来独往是性格。不乏有人擅长光彩熠熠却不屑于迎合,独处没有恐惧,而是自得其乐。不过,如果你是受社交焦虑困扰的前者,该如何逃脱缰绳呢?



 

停止对自己的挑剔

想一想,你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众所周知,“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科幻电影《分歧者》里把社会分成『友好』『博学』『诚实』『无畏』『无私』五大派系分别培养,还出现了性情多面的分歧者,他们处事风格各自鲜明,谁都没那么完美,也并不一无是处。


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在明确长处与短板的前提下,别跟自己较劲,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苛求,正视并允许自己不够完美,甚至心想“就算讨人嫌又怎么样”,这是根治社交恐惧的良方。


寻求专业心理疗法

在社交恐惧症的治疗进程中,早期多是采用药物治疗,随着心理治疗技术发展,现在一般采取心理治疗为主、适当药物为辅的方法。壹读君在此为诸位列举各种:


系统脱敏法,主要是让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焦虑、恐惧的刺激,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



暴露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一开始就让患者进入其最恐惧的情境中。在反复的刺激下,患者开始焦虑紧张,出现呼吸困难、四肢发冷等反应,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消退。不过这种疗法要因人而异,简单来说,它更适用于身体状况好、承受力强的患者。


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患者大多有种疑病心理,追求舒适,常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分担心,从而出现焦虑和紧张。所以,我们要接受社交中的胆怯不安,这是既定事实,不再把其当作身心异物加以排斥。


没有社交恐惧症的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别以为是老生常谈,“信任”的确能打开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门。


不过信任可不是一次强有力的握手就能建立起来的,尤其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要想消除他们与群体的隔阂,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做。你不妨试试:


收集他的兴趣点,见面时让他感觉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自己人”

在公开场合帮助他缓解尴尬

在他感到“安全”时,给予适当的、真诚的关怀

当他不敢去食堂时,帮他把盒饭买了…


一旦信任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他们并非不喜欢说话,因为感受到了善意,或者谈到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不是没有口若悬河的可能。壹读君印象中有部美国电影《被摧残的心灵》,孤傲冷漠的小主人公布莱恩就在家庭教师玛丽的引导下终于第一次在晚餐上礼貌而愉快地说出了:“母亲父亲,晚上好”。那一晚,所有人都沉浸在会心的欢笑中。



参考资料 

1、《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科学论坛,李诗慧

2、《心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3、《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4、 社交恐惧症,《变态心理学》第九版

5、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维基百科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那么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