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第四届饲料新技术国际论坛听课笔记(9月4日)

 369蓝田书院 2016-09-05

9月4日

由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特别支持

《中国饲料》杂志社

《饲料研究》杂志社主办的

第四届饲料新技术国际论坛

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

由DDC营销部殷继勋现场整理的

会议9月4日听课笔记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和饲用展望》

汪以真教授 浙江大学


1.为什么关注抗菌肽:

近些年来,畜产品中的抗生素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已经严格限制将抗生素作为保健和促生长剂添加到畜禽饲料中,有的甚至禁止任何抗生素的使用,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抗生素时代的思考:中草药、益生菌、酶制剂、有机酸、精油、抗菌肽等。其中抗菌肽可能是有潜力的抗生素抗生素替代品。

2.什么是抗菌肽:

2.1 抗菌肽认识误区:

误区1:抗菌肽是“万能的”,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独特的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机制,不易产生耐药性。

误区2:抗菌肽不能替代抗生素,抗菌肽也会产生耐药性,且缺乏抗感染作用。

误区3:抗菌肽主要起杀菌作用,抗菌肽支队有害菌具有杀灭作用,对有益菌无影响。

误区4:具有抗菌活性的小肽都是抗菌肽。

2.2 抗菌肽定义:别名宿主防御肽,抗菌肽是由基因编码的、存在与生物有机体中的一类先天免疫分子。成熟抗菌肽一般包含10-50个氨基酸残基、带正电荷、疏水性残基比例大于30%

3.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杀菌功能、免疫调节功能、屏障保护功能。

4.抗菌肽的作用机制:抗菌机制、免疫机制、屏障机制。

4.1 抗菌机制:破坏细胞膜结构的抗菌机制(桶板模式、地毯模式、环状孔模式)、抗菌肽一起细菌形态的改变(大肠杆菌)、作用于细胞内靶点的杀菌机制、胞内作用机制(胞内作用机制可能使得细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4.2 免疫机制:通过抑制某个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的发生,提高动物免疫。

4.3 屏障机制:通过试验表明抗菌肽能够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而导致的小鼠肠道通透性升高;抗菌肽能够改善感染导致小鼠肠道绒毛及微绒毛形态受损、抗菌肽通过促进Rho GTPase家族Racl活化增强肠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

5.抗菌肽的吸收、代谢和稳定性:

5.1 通过荧光标记方法研究表明:抗菌肽PR-39不能透过上皮细胞;经灌胃的抗菌肽PR-39不能以完整形态被小鼠肠道吸收(但不能表明所有的抗菌肽都不能被吸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工艺改变可以做到能够被吸收)。

5.2 外源性抗菌肽注射入体内后如何分布与代谢:研究表明,注射后,抗菌肽PR-39能够迅速遍布全身,并在24小时内代谢出体内。

5.3 抗菌肽稳定性:以往研究表明:抗菌肽能够在加热、酸碱、辐射、冻融等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在体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是,当抗菌肽作为添加剂或药物进入动物体内,作为肽类物质,较易被体内多种蛋白酶消化从而失去活性。

6.内源性抗菌肽分泌表达与调控:

6.1 抗菌肽发育生物学特性: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中的一类重要的先天免疫因子,越是低等动物,其体内抗菌肽含量越高;抗菌肽在出生时含量较高,随着日龄增加呈现逐级下降的趋势。

6.2 抗菌肽表达的营养调控:脂肪酸、多糖、微量元素锌、维生素D3、益生菌都能诱导抗菌肽的表达。

7.抗菌肽的重组表达与产品开发:

7.1 国内外重组表达技术与水平:(1.大部分抗菌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重组表达,多数抗菌肽表达量较低。(2.部分抗菌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重组表达,抗菌肽表达量不高。(3)少数抗菌肽在枯草芽孢杆菌、转基因烟草和人胚肾细胞表达系统中重组表达,表达量较低。

7.2 抗菌肽产品开发的瓶颈:(1)提取天然产品量少、且成本昂贵。(2)重组表达产品的产量较低、认可度不高。(3)胃肠环境的稳定性不高、制剂工艺。(4)消化道吸收代谢研究有待深入。

8.抗菌肽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展望:

8.1 益生菌源抗菌肽:地衣肽

地衣肽的特点:稳定性好、抗菌能力强、肠道内稳定发挥、安全性高,无副作用、制粒后留存率高。

地衣肽的性能:地衣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地衣肽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地衣肽显著提高蛋禽生产性能。

8.2 防治仔猪腹泻新型抗菌肽CWA:抗菌肽CWA对腹泻仔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抗菌肽CWA能够显著降低仔猪料肉比,提高自主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且效果优于抗生素;抗菌肽CWA显著改善肠道组织形态,且优于抗生素;抗菌肽CWA显著缓解肠道炎症发生,且优于抗生素。

饲用抗菌肽的研究展望:

1.抗生素的替代势在必行,抗菌肽具有很大的潜力;

2.抗菌肽不仅有抗菌活性,其免疫调节以及肠道屏障保护作用机制更需深入研究;

3.抗菌肽的是授予代谢途径仍需进一步探讨;

4.抗菌肽的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需要加大力度;

5.如何让行业主管部门和专业审定机构认可,任重道远!

 

 《猪功能性氨基酸研究与应用》              

谯仕彦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1.氨基酸分类及功能性氨基酸的定义:

1.1 功能性氨基酸的定义:除了用与蛋白质沉积外,对猪的繁殖、肠道健康、免疫和肉品质等有重要作用,继而可以最大化饲料转化效率,增强生产性能并提高健康水平。

1.2 猪的功能性氨基酸的种类:精氨酸及N-氨甲酰谷氨酸、苏氨酸、支链氨基酸、蛋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牛磺酸。

2.一些功能性氨基酸研究进展:  

2.1 精氨酸新的营养生理功能:

1)精氨酸可以通过P13K/Akt/mTOR/NO通路参与调控子宫内膜NOS的表达,改善早期胚胎着床,提高早期胚胎成活率。

2)精氨酸是合成多胺的前提物质,对DNA、蛋白质合成、血管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3)精氨酸参与合成一氧化氮,主要调节胎盘与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增强母体向胎儿输送营养物质。

4)精氨酸可以增强母猪的免疫力。

2.2 NCG的营养生理功能:

(1)在妊娠母猪日粮前添加NCG可以促进早期胚胎着床,提高早期胚胎成活率,增加窝产活仔数。

(2)后期日粮添加NCG,可增加活仔窝重,上调母猪体内NO、生长激素和催乳素的水平。

(3)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NCG可提高母猪的免疫力

(4)NCG可提高仔猪、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改善胴体品质

(5)NCG相对于精氨酸的优点:口服NCG不影响肠道对色氨酸、赖氨酸及组氨酸的吸收;NCG在体内代谢稳定,其在体内的半衰期相对较长,大于8-10h;由于NCGCPS-IP5CS的稳定激活剂,低剂量的NCG就能高效地增加主內源精氨酸的供给。

2.3 苏氨酸:

(1)发现65%以上的日粮苏氨酸被优先用于肠道代谢和门静脉引流组织的蛋白质合成

(2)苏氨酸可缓解仔猪断奶应激:发现日粮苏氨酸显著影响回肠酸性和中性黏液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速度;发现日粮苏氨酸可通过辅助性T细胞途径显著提高大肠杆菌感染仔猪的肠粘膜免疫功能,缓解肠绒毛损伤,提高日粮养分利用率。

2.4 支链氨基酸:

(1)支链氨基酸的添加可以显著改善生长性能;

(2)异亮氨酸可以减少血清内毒素水平;

(3)母猪日粮中添加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可调控乳中脂肪、蛋白、非指固形物和乳糖的含量;

(4)母猪日粮中蛋氨酸的来源和水平调控氨基酸、脂肪和糖原的代谢。

2.5脯氨酸:在感染猪圆环病毒的妊娠鼠中添加L-脯氨酸可以激活C反应蛋白(CRP),从而激活不提,同时加强吞噬细胞的功能。

3.生长育肥猪SID赖氨酸需要量模型:

(1)基础内源性胃肠道LYS需要量(g/d=每日采食量*0.417/1000*0.88*1.1

(2)表皮Lys损失(g/d=0.0045*BW0.75

(3)维持的SID Lys需要 g/d=[(每日采食量*0.417/1000*0.88*1.1+0.0045*BW0.75]/(0.75+0.002*(132-147.7))

(4)沉积到蛋白质中Lysg/d=32.28+3.53*BW+0.039*BW2+0.000132*BW3)*0.071

(5)蛋白沉积的SID Lys需要量:

g/d=32.28+3.53*BW+0.039*BW2+0.000132*BW3)*0.071/0.596

(6)总的SID Lys需要量:

g/d=[(每日采食量*0.417/1000*0.88*1.1+0.0045*BW0.75]/(0.75+0.002*(132-147.7))+32.28+3.53*BW+0.039*BW2+0.000132*BW3)*0.071/0.596

 

《动物的氧化应激及饲料抗氧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王恬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1.机体氧化应激的定义: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机体清除氧化物的能力,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破坏了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平衡导致的潜在伤害与氧化应激态。

2.氧化应激对动物的危害:

1)降低生产性能、机体免疫力和生理技能,引发病变,甚至死亡;

2)降低畜禽产品品质,进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3)危及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4)导致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3.发生氧化反应的诱因:饲养管理因素、饲料日粮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感染疾病因素。

4.动物生产中常见的抗氧化剂:BHTBHAEMQPG、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天然提取物、DMG及其盐类、沸石及其改性产品、抗菌脂肽。

5.饲料发生氧化反应的危害:

1)感光性质下降、储存期缩短、适口性下降,产生不良气味。

2)营养价值降低: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叶黄素损失,蛋白质和能量损失;

3)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轻者影响畜禽的健康状况,重者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4)畜牧养殖的经济损失:破坏蛋白质,降低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

6.防治饲料氧化变质的主要措施:添加外源抗氧化剂。

7.饲料抗氧化剂需要符合的标准:

1)与自由基的反应速度比其他物质(如油脂、维生素等)快。

2)在正常贮存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产物;

3)具有毒性极低、使用量剂低、成本低、方便代谢、体内不易蓄积和使用安全等特点。

8.抗氧化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添加时间:在饲料原料未氧化或者开始氧化时添加。

2)抗氧化及的协同使用:几种抗氧化剂的混合使用,可增强抗氧化活性,防治抗氧化剂的失活,达到更好的抗氧化效果。

3)增效剂的使用:增效剂是指具有协同或加强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如柠檬酸。

9.BHT的主要作用:

1)在体外,可有效地中和活性自由基,抑制饲料中油脂的氧化酸败。

2)在体内,可以改善组织内脂肪酸的氧化还原状态,延缓脂质的过氧化反应

3)在体内,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的抗氧化系统来提高机体的总抗氧化能力。

     总之,BHT作为抗氧化饲料添加剂,已在动物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0.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优点:

(1)α-TOS在酸性或人体生理条件下释放出完整的生育酚分子,其生理活性并未受到损害。因此,α-TOS作为VE的衍生物,同样具有抗氧化生物学功能。

(2)α-TOS中的羟基已被酯化保护,因而在空气中较生育酚相比更加稳定,其活性不易受环境因素如文帝、紫外线照射、空气等影响。

(3)α-TOS还能够保护多种细胞免受毒素及过氧化的损伤。

11.姜黄素主要作用:

(1)姜黄素可有效中和活性自由基

(2)姜黄素不仅仅可以改善肝脏的抗氧化系统,而且对肝脏线粒体也有抗氧化保护作用。

12.植物甾醇的抗氧化作用:

(1)阻断脂肪酸的链式氧化反应

(2)清楚羟基自由基和抑制超氧阴离子

(3)提高氧化酶活性,例如CAT

 

《从养殖源头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                 

孙安权  奥格生物有限公司总裁


1.营养学新进展:EB-2015

(1)控制胆固醇是个虚假的科学体系

(2)n-6/n-3比例很重要,过分强调n-3是个新灾难

(3)多数微量元素是重金属,毒性比传统认识的重。

(4)营养的核心是抗氧化营养(其中抗氧化营养最强的是来自于由微量元素形成的体内抗氧化酶体系,如铜蓝蛋白等)

2.养殖业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因素。

3.商品饲料中超量添加微量元素的原因:

(1)饲养标准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2)饲料配制过程中未充分考虑饲料原料中的必需微量元素含量。

(3)配方师的对产品营养组分赋予保险系数的差异

(4)过分追求产品的商业属性

(5)微量元素以无机盐形式添加,成本低廉。

4.优质的微量元素=高质量+低剂量

5.理想微量元素模型—前景展望:

(1)显著提高养殖业效益,减少代谢疾病所带来的隐性损失

(2)显著提升饲料品质及品牌效应

(3)显著降低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50-80%微量元素的消耗量

(4)显著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美国无抗养猪业已经使用此方案,显著提高母猪生产潜力

(5)理想微量元素模型是强化营养的重要手段

6、标志模块化饲料时代的到来:有机微量模块+维生素模块+AA模块。

 

《过瘤胃技术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     

卓志勇    北京东方天合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经理 


1.过瘤胃保护技术:是将一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完全保护起来,避免或减少其在反刍动物瘤胃内的发酵、降解、而直接进入小肠后再被消化吸收的处理技术。

2.安尼优三层包被技术:外层:PH敏感包材;中间层:脂肪;内层:表面活性剂。

3.过瘤胃技术关键点:

(1)科学的包材,在瘤胃中稳定,不被瘤胃液和瘤胃微生物发酵降解。

(2)在瘤胃中提留时间段,减少了瘤胃液和瘤胃微生物对产品的作用时间。

(3)后段小肠消化吸收率高。

4.奶牛淘汰的重灾期:产后0-60天左右。主要原因:矿物质代谢紊乱、内分泌发生剧烈变化、采食量减少、瘤胃功能减弱、免疫机能下降。

524%以上的牛群发生在产后60天以内。

680%的代谢疾病发生在围产阶段。

725%-27%的分娩牛只发生围产疾病。

8、消化代谢疾病是奶牛淘汰的主要因素。

9、围产期奶牛发生消化代谢病的主因:干物质采食量低、能量负平衡、消化代谢疾病。

10、能量负平衡后果:影响泌乳高峰期的产奶量、影响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影响繁殖。

11、由于能量负平衡造成肝脏代谢强度降低,带来一系列问题:

(1)采食量下降

(2)产后高峰奶量低,高峰期短。

(3)产后酮病和脂肪肝发病率高。

12、烟酸对奶牛能量代谢的4个调节作用:

(1)促进脂肪酸的氧化供能

(2)促进酮体氧化

(3)促进断链脂肪酸合成长链脂肪酸

(4)促进糖异生作用,改善奶牛的葡萄糖供应,并提高产奶量。

13、而普通烟酸不适合直接饲喂:1)烟酸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大量降解,通过率只有17-27%。(2)烟酸有异味,适口性不好。

14、使用过瘤胃烟酸效果:

(1)提高饲料利用率5-10%

(2)提高每头日产奶量2-5kg

(3)减少酮病发生率80-90%

(4)抗应激

(5)扩张表皮毛细血管,皮毛顺滑。

15、其他过瘤胃营养素产品:

(1)过瘤胃氨基酸:氨基酸平衡,提高饲料利用率,提升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

(2)过瘤胃胆碱:改善肝脏能量代谢,预防和减轻脂肪肝酮病,提升产奶量。

(3)过瘤胃葡萄糖:提升产奶量。

16、过瘤胃营养技术未来展望:

(1)更多营养素被保护

(2)反刍动物营养实现氨基酸平衡,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蛋白需求。

(3)产前体况评分可适当降低。

(4)真胃移位将不再是病。

 

《不同食性鱼类应对植物蛋白饲料的摄食调控机制》     

薛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


1.研究背景

(1)如何在水产饲料中降低鱼粉的用量是水产养殖业的重大战略需求;

(2)动物性蛋白源存在生物安全性(沙门氏菌、疯牛病).

(3)植物性蛋白的优缺点:优点:广泛种植,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氮磷排放低。缺点:适口性差、氨基酸不平衡、抗营养因子、消化率低等。

2.研究发现无论菜粕、棉粕等大部分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时,往往存在蛋氨酸缺乏。

3.通过对西伯利亚鲟的混合动物蛋白替代鱼粉研究、混合植物蛋白代鱼粉研究、混合植物蛋白验证试验发现:西伯利亚鲟并非典型肉食性鱼类,对鱼粉没有依赖。

4.史氏鲟对鱼粉依赖性较强,这种特征会通过母本传递给杂交鲟子代!

5.杂交鲟食性上兼具父母特征,利用植物蛋白能力高于史氏鲟,但低于西伯利亚鲟。

6.通过对草鱼的全秘鲁鱼粉、混合植物蛋白(豆粕:大豆浓缩蛋白=1:1)替代80%鱼粉、混合植物蛋白(豆粕:大豆浓缩蛋白=2:1)替代100%鱼粉的试验研究发现:

(1)长期摄入高鱼粉饲料会引起草鱼摄食量下降,出现厌食现象,导致生长性能下降,饲料中添加适量鱼粉可使草鱼保持旺盛摄食和生长,草鱼对全植物性蛋白(豆粕:大豆浓缩蛋白=2:1)饲料虽然在前期摄食相对较低,但4周后出现逆转,并保持旺盛摄食和快速生长。

(2)草鱼中枢摄食调控中,主要是通过启动ghrelin/leptin-NPY/pomc信号通路调控其摄食行为,中枢摄食调控系统对外周饥饿状态缺乏有效响应,是导致草鱼对鱼粉厌食的主要原因,同时,长期的高鱼粉摄入会造成草鱼外周和中枢摄食调控系统食欲敏感性下降,进一步加剧厌食症状。

7.通过对花鲈进行混合植物性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发现:

(1)花鲈饲料中优质鱼粉的保守用量最低为22%.

(2)鲈鱼对于食物来源的选择性不完全受机体能量稳态和食欲的调控,长期的主动选择性摄食抑制是其存活率和生长率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

(3)鲈鱼对植物性蛋白饲料存在长期的主动选择性摄食抑制现象,但同时也存在摄食抑制到适应再到补偿性摄食行为,这可能成为植物性蛋白耐受型品种选育的基础。

 

《抗感染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李传友 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微生态大体分为四类微生态:营养性微生态、抗感染微生态、免疫性微生态、环境改良性微生态。

2.断奶仔猪猪腹泻机理:

饲料在胃内消化不好→小肠内消化吸收不良→大量未消化食糜涌入大肠→大肠微生物发酵增加→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升高→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过敏毒素→释放过敏毒素和血管通透因子→渗透压上升→小肠绒毛萎缩、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水进入大肠→营养性腹泻→(大肠杆菌)细菌性腹泻。

3.腹泻种类:细菌性、病毒、寄生虫、日粮和营养性。

4.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日粮配制技术:

1)日粮抗原:大豆球蛋白和大豆β-伴球蛋白这两类具有过敏反应的蛋白质,一旦超过了其各自适应的添加水平,例如大豆β-伴球蛋白超过1%会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很大影响,所以减少日粮抗原对动物的过敏源性十分必要。

2)饲料粉碎粒度:粉碎粒度0.2-o.5mm时饲料下滑率最高,粗粉碎日粮基本不发生胃溃疡,细粉碎日粮拾音器胃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3)使用低蛋白日粮。

4)使用一定纤维。

5.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产品:有机酸、益生菌、天然活性物、抗菌肽、寡糖、酶制剂、溶菌酶、噬菌体。

 

《精密制造—自动化如何改善工厂的性能》  

Rob Strathmann 牧羊美国研究院副院长


准确的工厂性能表现:

1、数据收集:全自动控制和数据收集

2、识别出来运行时间&原料损失的首要因素—关键性能度量指标的实时监控;

3、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做正确的决定:通过实施或修订计划来做决定、通过持续改善项目保持进步。

4、专注于工艺的可靠性:监控导致运行时间损失的六大重要因素、通过来源,通过配方以及通过生产运行。

5、监控原料损失:通过来源,通过配方以及通过生产运行。

6、通过使用高级的自动控制以及工艺控制来简化工艺流程:

   ——膨化控制:螺杆转速变频、密度控制系统、标准化的启动机、工艺参数管理系统。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叶江莉 赢创德固赛氨基酸检测中心实验室经理


1.近红外技术在饲料检测领域应用价值与应用难点:

1.1 近红外的价值:采购按质论价、原料接收、按质储存、配方调整、识别原料的变化趋势、识别不同产区的质量差异、供应商的选择。

1.2 近红外的价值存在于大量数据分析当中。

1.3 近红外应用存在难点:数据库的建立、可靠的湿化学分析、模型的稳定性、技术人员的稳定性、仪器购买力。

2.浅谈几个影响近红外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2.1 影响近红外结果准确性的几个因素:定标模型的准确性、样品粉碎、环境温湿度、仪器预热时间、仪器维护、技术人员。

2.2 经验分享

 ——杂散光校正:

(1)杂散光校正:入射光在窗口的漫反射,主要是划痕和污染物;样品与窗口之间的多次反射,会导致增强的吸收。

(2)杂散光校正正操作频率:布鲁克推荐至少一年一次;建议:每三个月校正一次,货一起更换位置后校正一次。

(3)空杂散光幅度测定:关灯;值大于200,联系布鲁克工程师。

 ——仪器预热时间:建议夜间不要关闭仪器。

 ——粉碎:

  • 粉碎机及筛子目数:莱驰ZM内置0.5mm环筛;泰斯特FW10025目筛网

  • 粉碎细节:样品必需粉碎并过筛;对于油脂含量较高的样品,如全脂大豆、鱼粉等,应采用较低的转速粉碎;优质过高的样品不适于用AMINONIR分析。


《奶牛营养学学科前沿与趋势》 

李胜利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1.传统奶牛营养学和饲料研究:

1.1泌乳性能:

(1)干奶期饲喂高代谢蛋白日粮,与能够满足蛋氨酸和赖氨酸需求的低代谢蛋白日粮相比,对产后泌乳和代谢没有影响。

(2)对产后4周的奶牛,蛋氨酸和组氨酸是乳蛋白合成的限制氨基酸,同时,亮氨酸、色氨酸和赖氨酸在未来科学中将得到更多关注。

(3)对产后4周的奶牛,日粮中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组氨酸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产奶量,异亮氨酸和色氨酸与泌乳性能呈负相关,精氨酸和苏氨酸降低乳脂率。

(4)饲喂缺乏组氨酸的日粮,及时提供足够的代谢蛋白、蛋氨酸和赖氨酸,仍然对奶牛DMI和产奶性能有负面影响。当提供了过瘤胃保护组氨酸,降低的DMI可以恢复。

2.蛋白水平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

(1)日粮粗蛋白水平不宜超过14%

(2)添加 RUP无显著作用

(3)围产期体谅蛋白水平过高会加剧泌乳期奶牛体重损失

(4)提高蛋白水平并不利于围产奶牛。

3.国外近五年围产期日粮重大改变:

(1)大量牛场放弃NRC围产期“高能日粮”的理念

(2)干奶前期和干奶后期“低能”日粮

(3)头胎牛可能造成能量过低/体积过大?

(4)代谢蛋白供应量??(过瘤胃蛋白更加重要)

(5)日粮提供15-18Mcal/dNEL110-120%代谢能)

4.围产前期采用控能日粮有利于:

(1)提高产后奶牛的DMI

(2)缓解产后奶牛能量负平衡

(3)降低产后奶牛疾病发生率

(4)提高肝脏丙酮酸羧化酶mRNA表达量

(5)产前日粮能量水平对不同体况奶牛、日粮组成、瘤胃适应性以及对奶牛和犊牛的免疫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什么是优质的青贮饲料:

(1)确定玉米收割时间:乳线大约在二分之一处左右,就可以收割,此时干物质大约在28%左右。

(2)切断长度与籽粒破碎:籽粒破碎率小于4/升;切断长度1-2cm

(3)压窖密度:700-800kg鲜重/立方米;干物质密度应为245-260kg/立方米;密度越低,开窖后干物质损失越大。

(4)正确取料,防止二次发酵。

 

《舒化工艺在猪饲料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吕建龙 正昌粮机股份工程技术中心所长


1.舒化工艺特点:

(1)采用细粉碎甚至超微粉碎(细度更细)

(2)两次混合,小料等在二次混合时添加

(3)低温制粒,调制温度50-60

(4)舒化时强调高温高湿

(5)热敏原料破坏少,配方成本低

(6)产量高,低耗能,配件消耗少

(7)最终成品达到甜、香、酥、脆

2.舒化工艺价值:

(1)优化饲料配方成本

(2)消除抗营养因子

(3)提高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

(4)消除饲料携带细菌、霉菌

(5)改善饲料适口性,提升饲料转化率

(6)提高动物营养全面均衡

(7)物料产生天然的原料香味

3.舒化工艺的亮点:

(1)原料净化技术:彻底消除玉米中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

(2)适度糊化:防腹泻、营养物质消化率更高;改善乳猪生产性能等

 


论坛1:定制化与饲料添加剂的选择

主持人:沈水宝 (中粮饲料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中心技术总监)

嘉宾:邵彩梅博士(禾丰)、何健博士(特骑力士)、汪德中博士(安佑)、吴昌征博士(双胞胎)、刘平祥博士(广州三行)


问题一:

关于定制化与饲料添加剂的选择:

1.何健博士认为:(1)更多会考虑添加自身的性价比方面。(2)非营养性的、效果不稳定的添加剂会放弃。

2.刘平祥博士:考察添加剂三个方面:(1)添加剂本质是什么,原理和本质符不符合自己企业需要。(2)添加剂的作用体系能不能与自己的配方体系对接。(3)评估添加剂的实际养殖生产的作用。

3.邵彩梅博士:(1)根据情况选择添加剂:如在对接养殖场时,如客户很快能够用完饲料,会减少防霉抗氧化剂的添加。

4.吴昌征博士:(1)根据客户具体情况,根据猪群健康状况针对性做定制饲料。(2)添加剂的选择,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投入产出比大于1可以选择、大于2一定选择、小于1放弃。

5.汪德中博士:(1)添加剂合法性。(2)添加剂作用机制要非常清楚、讲得通。(3)要有实证、要有实验数据。(4)在在自己产品上做实验,能够重复。(5)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不会用。(6)添加剂根据原料具体情况而定,如饲料原料很干净时,会考虑减少防霉剂的使用。


问题二:

后抗生素时代:酸化剂、植物精油、抗菌肽、微生态制剂,四种添加剂最看好那种?排名?

1.邵彩梅博士:认为酸化剂可以用,只是区分什么类型的酸化剂;植物精油目前看来不是很稳定,将来潜力比较大;抗菌肽进展快,在关注尝试这种产品;微生态制剂目前放在比较温和的阶段,如在蛋鸡产蛋期使用微生态。

2.汪德中博士:酸化剂中有机酸非常安全、最温和;精油也很安全,进入消化道后,在小肠道末段以前能够完全被吸收;微生态、益生菌都有作用;抗菌肽目前还在成熟中;


问题三:

在做规模化猪场料时,首先考虑切入猪场的是哪一个产品?设计生产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吴昌征博士:目前定位为大型养殖场的加工车间,在生长育肥料合作稳定时,在考虑教保料、母猪料的切入。设计生产时会考虑作出饲料的效果、在每个地区做实验。


问题四:

如何通过改善饲料的哪些方面来改善猪的肉质?

邵彩梅博士:认为肉质与品种、应激、运输、屠宰关系最大,在饲料营养上还是在抗应激方面考虑,再是与电解质平衡有关系上考虑。


听课笔记由成都大帝汉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殷继勋现场整理,内容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有所疏漏在所难免。

版权申明:笔记记载,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专家版权。尊重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版权所有人(讲课专家),感谢所有讲课专家的精彩分享,感谢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李刚先生提供会场照片,感谢会议主办方《中国饲料》杂志社、《饲料研究》杂志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