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金色年华554 2016-09-05

  

  《水浒传》与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2014-05-11 12:58阅读:

  摘要: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水浒传》中大量节日场景的描写,不仅将水浒故事有机地连为一体,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而且也为水浒故事提供了最为真实的时代背景。本文通过对水浒节日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节日对于《水浒传》名著地位确立的重要意义以及水浒节日描写所折射出的古代传统节日特点。

  关键词:水浒节日

  水浒故事所发生的那个时代背景——北宋,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繁荣的一个时期,所以当时所过的节日也是非常得丰富多彩,几乎是日日有节,甚至一日多节。朱瑞熙先生在《宋代的节日》一文中曾把宋代的节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帝、后的“圣节”,即皇帝、太后的生日;第二类是官定的重要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和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临时制定的节日;第三类是节令性和季节性节日;第四类是为宗教性节日。《水浒传》对于上述四类节日基本都有涉及,并且因为水浒英雄多出身于草莽,地气十足,所以其热衷的节日也更加接近于普通百姓所钟爱的传统性和季节性节日,再加上这两种节日大都是全民性的热闹节日,便于好汉们“浑水摸鱼”,办些平时不易办到的事情。因此,这类节日在《水浒传》中出现的频率非常得高,描写得也非常细致入微。《水浒传》中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的节日庆典连连看,不但使千里后的我们有机会窥探到了北宋末年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当时人们节日庆典时的真实民俗民风,而且也让《水浒传》有了最为真实的社会背景。

  一、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夜晚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当天夜里,中国民间历来有挂彩灯的习俗,因此元宵节又被称做“灯节”。元宵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汉朝,至隋唐时基本习俗已经形成,宋时由于文人笔记的详尽记载,使宋代元宵节成为了解古代元宵节活动的重要窗口。从宋人笔记中可以看出,宋时的元宵节已经成为全民狂欢的节日,就连皇帝也掀开神秘面纱,从深宫中走出,与万民同乐。宋徽宗时代,元宵节的当晚,道君皇帝要亲临宣德楼现场看灯,《武林旧事》记载“至二鼓,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而《东京梦华录》则站在百姓的视角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盛况:“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皇帝的亲临让本已沸腾的节日变得更加狂欢,人们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将欣赏宣德楼下瑰丽壮观的灯山烛海、百戏杂耍,与一睹天子尊颜、争赏宫嫔嬉笑融为一体。《水浒传》对元宵节的描写也是不吝笔墨,比如政和七年清风寨的元宵节“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幙。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宣和二年大名府的元宵节“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大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宣和三年东京城的元宵节“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幕竞飞,玉勒争驰,都闻道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从穷乡僻壤的清风小寨,到边陲要塞的大名府,再到政治中心的东京城,《水浒传》以详尽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全景的北宋元宵节。

  二、中秋节

  宋朝与中秋节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在宋朝,中秋节完成了从唐时的基于文人清兴、限于文人群体的玩月吟诗活动的非全民性节日,到以宴饮赏玩、家人团圆为核心节俗内涵的大众化节日的演变,使起源较晚的中秋节地位不断上升,明清时成为与春节、端午节并重的中华民族三大节日。可见,两宋对中秋节的完善和传播功不可没。读水浒,了解宋时的中秋节,因此而显得尤为有意义。史家村的中秋夜是《水浒传》的第一个大型节日,可谓水浒开篇第一节。发生在政和三年的中秋节,是史太公殁后,史进当家作主的第一个中秋节:“史进请三位头领上坐,史进对席相陪,便叫庄客把前后庄门拴了。一面饮酒,庄内庄客,轮流把盏,一边割羊劝酒。酒至数杯,却早东边推起那轮明月,但见:桂花离海峤,云叶散天衢。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影横旷野,惊独宿之乌鸦;光射平湖,照双栖之鸿雁。冰轮展出三千里,玉兔平吞四百州。”《水浒传》对这段中秋宴描写的很形象,也很具体,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普通人家过中秋的热闹场面。并且,通过史进的中秋宴也折射出了唐代中秋与宋代中秋的极大不同:唐时过中秋多是文人墨客单纯的玩月吟诗;而宋时的中秋,已经多宴了饮聚会的内容,在这样的聚会上,对月亮的玩赏已不是唯一的焦点,“中秋赏月”甚至只是聚会的一个契机和理由。

  政和六年,武松在张都监府上所过的中秋节,是《水浒传》中最温馨、最浪漫、最有中秋味道的中秋节。“张都监向后堂深处鸳鸯楼下安排筵宴,庆赏中秋,叫唤武松到里面饮酒”,席间养娘玉兰一曲“中秋水调歌”,将节日后气氛推向高潮。张都监府上的中秋节相信是武松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个中秋节。节日前半段的温馨欢乐让骤失亲人的武松有了家一般的温暖,而席间那位风姿绰约、声音甜美,即将成为武夫人的玉兰小姐,如同一剂止痛良药让武松被大嫂伤得遍体鳞伤的身心得到了暂时的慰藉。然而曲终人散后,武松等来的不是娇娘入怀的酥软,而是精心设计的圈套。当武松血溅中秋之夜曾给他带来美好憧憬的鸳鸯楼之后,终水浒全书,再也看不到了那个豪气云天的武松,或许中秋梦碎之后,武松已然只剩下一个被女人伤得千疮百孔的躯壳。

  从史进血洗史家村的水浒第一中秋,到武松身陷都监府的痛并快乐中秋,都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北宋中秋的特点、特色,以及节日因人的心境不同而阐释出的不同意义。回眸《东京梦华录》以及《梦粱录》等宋人笔记中对中秋的描写,再结合《水浒传》中的几次中秋节,可以明显的看出,北宋之时的中秋节已较唐时单纯的吟诗玩月有了质的改变,加入了宴会、娱乐的内容,而到南宋,随着山河沦陷,骨肉离散,中秋被赋予了更多“团圆”的意义,“阖家团圆”就此成为中秋节的核心主题,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菊花节、茱萸节、登高节、女儿节、老人节等,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日即为“重阳节”,“重阳”二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籍《易经》,《易经》载:“以阳爻为九”,即把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即为“重九”,两阳相重,故为“重阳”。宣和二年的重阳节是梁山历史的分水岭,也是金圣叹腰斩水浒之处,因为在这一年重阳节,宋江决定进行招安的总动员:“重阳节近,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但有下山的兄弟们,不论远近,都要招回寨来赴筵。至日,肉山酒海,先行给散马步水三军一应小头目人等,各令自去打团儿吃酒。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语笑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

  重阳节赏菊花,古已有之。早在唐代,诗人王维就曾作诗“无穷菊花节,长寿柏梁篇”,直称重阳节为菊花节。可以想象,在秋风萧瑟、百花凋零的九月,唯有菊花,凌霜开放,是何等的意境!难怪菊花在仙道方家眼中被视作“延寿客”、“不老草”。于是,赏菊、采菊、食菊、佩菊、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虽是一群莽汉的梁山,这一年的重阳节也少有的在忠义堂上遍插菊花,赏菊品菊。菊花酒和重阳糕是宋时重阳节的主要食品饮料,《水浒传》中虽未提及,但菊花大会的酒桌之上一定不会缺席,除非负责宴会组织工作的宋清太过孤陋寡闻了。菊花酒是用菊花并茎叶酿之以黍米而成,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癣,消百病之功效,因此被赋予长命酒的美名。重阳糕是由糖面蒸制而成,加上猪羊肉、鸭子肉作成的丝簇钉,或以果实(如榴、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作成的,上面再插剪彩小旗,好吃又好看。

  宣和二年的重阳节菊花大会,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大聚义之后最重要的一次节日庆典,也是宋江独揽权柄后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第一次尝试。至此之后,水浒的故事便开始由最初的“如何上梁山”向“如何下梁山”发展。无怪乎,金圣叹在此将《水浒传》腰斩为两截,足可见此重阳菊花大会在水浒故事中的分水岭地位。

  四、天齐圣帝降诞之辰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雄踞东方,被视为万物发祥之地,受到历朝历代的崇敬和供奉。因此,泰山神——东岳大帝,被赋予了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君”、“天中王”、“天齐王”,宋真宗朝,先加号为“仁圣天齐王”,后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定东岳大帝的生日为三月二十八日,并决定年年庆贺,因而也就使泰山庙会形成了定制,庙会的地点也由唐代时的岱岳观一带改名为东岳庙了。关于宋代的泰山庙会,当时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因此《水浒传》中以宋代泰山庙会为背景的燕青打擂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是了解宋代泰山庙会真实面貌的最重要资料。从《水浒传》关于泰山庙会的这段描写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当时泰山庙会的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宏大,“且说燕青前面迎着李逵,便来寻客店安歇。原来庙上好生热闹,不算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只客店也有一千四五百家,延接天下香官。到菩萨圣节之时,也没安着人处,许多客店都歇满了”;

  二是影响甚广,凤翔府、太原的客人都不远千里前来赶庙会,“四百座军州,七千余县治,好事香官恭敬圣帝,都助将利物来”;

  三是参与者众,“那日烧香的人,真乃亚肩迭背。偌大一个东岳庙,一涌便满了。屋脊梁上都是看的人。……只见分开了数万香官,两边排得似鱼鳞一般,廊庑屋脊上也都坐满,只怕遮着了这对相扑”;

  四是仪式隆重,“三更前后,听得一派鼓乐响,乃是庙上众香官与圣帝上寿”;

  五是内容丰富,庙会除了烧香,敬拜天齐圣帝之外,还安排了比如打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是官办性质,从太守亲自到场坐镇和大量官兵布防维持秩序,特别是太守可以自主决定利物的分配等情况来看,当时的泰山庙会已经有了很浓的官办性质;

  七是年年庆贺,唐时的泰山庙会尚未形成年年庆贺的定制,而宋时的泰山庙会已经是一年一办了,“那部署道:‘教师两年在庙上不曾有对手,今年是第三番了,教师有甚言语,安复天下众香官?’”

  八是地址改变,由唐代时的岱岳观一带改名为东岳庙。

  五、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是四大鬼节之一。据说这一天阎王爷会大开鬼门关,将各路恶鬼放出阳间享受贡品,民间称之为“鬼节”,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之为“盂兰盆节”。僧道俗的称谓虽然有所不同,但在这一天,生人应慎行,否则会冲撞了阴间来的诸鬼,惹祸上身。《水浒传》中,发配沧州的朱仝正是在盂兰盆节这一天驮着小衙内来到地藏寺观看放明灯,只见:

  “钟声杳霭,幡影招摇。炉中焚百和名香,盘内贮诸般素食。僧持金杵,诵真言荐拔幽魂;人列银钱,挂孝服超升滞魄。合堂功德,画阴司八难三涂;绕寺庄严,列地狱四生六道。杨柳枝头分净水,莲花池内放明灯。”

  如此画面感十足的描写,令千年后的读者恍若穿过了时空迷雾,身临其境地站在了地藏寺里,在梦回大宋的同时,也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一场血案的发生:一个天真无邪的四龄孩童,在最惹人疼爱的年纪,却被以忠义著称的梁山好汉一斧将头劈成了两半,形状之惨烈,场景之凄凉,实与从地狱中逃出的恶鬼所为无异!而更令人发指的是,做出如此狠毒事情的原因竟然仅仅只是为了拉人入伙!能为如此之小利,而下如此之毒手,即使是恶鬼也恐怕不忍为之,更何况人乎?以“替天行道”为己任的梁山好汉却能够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残害孩童,千载之后读来犹是令人愤慨不已!

  六、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天中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设立,最初是为了祛病防疫,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因此也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有一些地方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北宋时期,端午节已是当时十分重要的节日,宋时人过端午节,食粽子、白团、枣糕等美食,饮菖蒲酒、艾酒等佳酿,风韵格调似乎尤胜今人。许多宋时的文人笔记都对此有所记载,但他们过于简略描述的端午节,虽有意境之唯美,却无直面之真实,实是莫大遗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向以刀光剑影为特色的《水浒传》,却在此用了非常温情的笔法,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一场宋时的端午家宴,既添补了文人笔记过简的遗憾,也让我们这些远隔千年时空的后人,能够身临其境地坐在了宋时的端午家宴之上,一边细细品味着北宋端午家宴的别样风情,一边慢慢咀嚼着水浒高潮即将到来前的巧妙承转:

  “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

  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

  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

  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蕤宾节”就是端午节。蕤宾,本是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十二律又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所以端午节也称之为蕤宾节。“盆栽绿艾,瓶插红榴”都是端午节中常有的映节之物,意喻祛邪纳福;“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则显示了梁府装饰的奢华;“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中,美人所捧的想必正是端午节必饮的、被苏轼盛赞为“万寿营蒲酒,千金唬拍杯”的菖蒲美酒,当然也有可能是艾酒或雄黄酒,以梁府的气派,各式佳酿皆有也不足为奇;“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里的“角黍”便是大名鼎鼎的端午美食——粽子,而从“堆银”的壮观描写来看,可见梁府的粽子不但成色美观,形状诱人,而且数量极多,的确有封疆大吏的非凡气派;“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则尽现了贵族阶层的奢侈。在这段短而精悍的家宴描写中,非常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北宋贵族阶层全家聚在一起欢度端午节的情景。抛开了奢华成分,许多景象竟与我们现在十分相像,可见端午节的过节模式从宋时流传至今,虽隔千年,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七、腊八节和正旦节

  腊八节,在古代被称为“腊日”,是用来祭祀先人和神灵,祈求吉祥丰收的节日,早在先秦时便已出现,是中国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水浒传》中的腊八节是上坟的时候:“山东人年例,腊日上坟”,清风寨知寨刘高妻子乘着轿子,带着七八个随从,“挑着两个盒子,去坟头化纸”,不料途经清风山,被矮脚虎王英抢上清风山,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大闹青州。

  正旦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又称正旦、元正、岁朝、年朝等。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既然是法定放假的日子,按照以往的印象,梁山好汉们自然少不了酒池肉林式的疯狂节日庆典,然而《水浒传》中的两次正旦节虽都有数不尽的酒肉,但却十分罕见地让好汉们对其喝之无味,食如嚼蜡:一次只让一个人意兴阑珊,甚至当场进入梦境;而令一次的节日庆典则让所有的好汉们都郁郁寡欢,甚至萌生反意。

  附:《水浒传》主要节日一览表

  节日名称

  时间

  回目

  主要内容

  元宵节

  政和七年

  32

  宋江夜看小鳌山

  元宵节

  宣和二年

  65

  时迁火烧翠云楼

  元宵节

  宣和三年

  72

  李逵元夜闹东京

  元宵节

  宣和四年

  81

  燕青月夜遇道君

  元宵节

  宣和五年

  110

  征方腊梁山殒灭

  中秋节

  政和三年

  1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中秋节

  政和六年

  29

  武松身陷都监府

  重阳节

  宣和二年

  71

  宋江慷慨话宿愿

  端午节

  政和五年

  12

  家宴议定生辰纲

  腊八节

  政和六年

  31

  刘高妻上坟,身陷清风山

  盂兰盆节

  重和元年

  50

  美髯公误失小衙内

  正旦节

  宣和五年

  93

  李逵梦闹天池

  天齐圣帝

  降诞之辰

  宣和三年

  74

  燕青智扑擎天柱

  八、节日在《水浒传》中的作用

  水浒毕竟是水浒,它对节日的描写绝不是如《红楼梦》般只是为了诗情画意、风花雪月,它的每一次节日奢华之中,或者之后,便是更加汹涌澎湃的故事激变。归纳起来,水浒节日对《水浒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是节日烘托了水浒世界的气氛,使以血与义为主旋律的水浒也有了片刻的歌舞升平,让情节得到了一张一弛的有益放松;

  二是节日丰富了水浒英雄的形象,让喋血江湖的英雄好汉暂时放下恩仇、难得一见地流露出与常人无异的温情,人物形象因此而更真实、更生动、更完美;

  三是节日推动了水浒情节的发展,为刀光剑影的杀戮做了最完美的铺垫,让读者在愉悦的节日庆典和血腥的暴力美学的冲撞中得到了最畅快淋漓的感受;

  四是节日映衬了水浒故事的背景,让原本天马行空的水浒侠义更加深刻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完美融合,成为真正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

  可以说,节日对于《水浒传》经典地位的确立功不可没,细细揣摩品鉴水浒节日,既是对水浒情节的一次深刻领会,也是对北宋传统节日的一次古韵重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