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南方有座大房子

 timtxu 2016-09-05

作者:王小庆 摄影:如见 学元

“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每每伫足福建永定高头乡承启楼门前,我总要抬起头,细细打量书写在大门两侧的楹联,认真品读这十四个大字。三百多年了,举目抬头,它在不断教导后人继承祖辈勤俭节约的好品德,劝导后代子孙好好读书务农。

房子好大。站在楼下,仰视眼前的庞然大物,我不期然地产生一种自身渺小的感觉。承启楼是福建现存圈楼最多、建筑面积最大的圆楼,素有“福建土楼王”之称。这座土圆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从一环依次建到四环,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完工,历时八十年。全楼按《易经》八封原理进行布局,从外到内由四个环形建筑组成,均为8个卦。外环共四层,每层七十二个房间,一层为厨房、膳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作卧室。有趣的是三层是用墙隔开的,因为是成人房间,涉及到隐私,因此楼层房间相互之间并不贯通;四楼住孩童,因而是贯通的,听凭小孩串来串去,结伴相邀、嘻闹打骂由他们去。二环为两层楼,每层36个房间,为会客的场所或者是膳厅;第三环是单层,拥有20个房间,为私塾。第四环为厅堂,为单层圆形屋,正对着大楼门,中为天井,祭祀祖宗、婚丧喜庆就在这里了。前些年,这座楼与高北土楼群一起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占地五千余平方米,拥有四百个房间的承启楼,三百多年了,庇护过多少土楼儿孙?鼎盛时期,整座楼容纳下八十多户六百多人。走进承启楼,品尝着香茗,土楼人总会笑谈往事,道述承启楼的传奇故事。曰某年某宴席上,两女子拌嘴,一个自诩说我家“高四层,楼四圈,全楼一共四百间;一个房间住一晚,够你住上一整年”;一个夸口说我家才大,“又像蘑菇又像城,楼里住了六百人;楼东日出楼西雨,一年不识全楼人。”听着争吵,旁观者掩嘴而笑,其实她们都是承启楼里的人,不过其中有一位是新嫁娘,她们还不相熟而已。

步入厅堂,两侧柱上的楹联顷时映入我的眼帘:“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天地人三盘,奥妙无穷;助人间为乐,造福万年。”同出一脉,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同住一幢楼,抬头不见低头见,就要讲究礼义廉耻。一个大家庭,重视规矩礼节,讲求仁义道德,才能真正做到和睦相处,做到整个家族的和谐共济。与之相互映衬的还有大房子的宝贝——祖堂摆放的巨型围屏,它是十六世祖江馨轩八旬开一之时的寿辰贺礼,图案精美,精雕细刻,美轮美奂,均是千古流传的孝悌故事,屏中“二十四孝图”系由“车衣顺母”、“为母埋儿”、“卧冰求鲤”等画组成,当时土楼客家人敬祖睦宗、孝顺长辈之美德跃然屏上,背面雕刻的清代朝廷六部官员及楼主亲戚的祝寿词,皆教化意义鲜明,充满着对子孙后人传承美德的谆谆嘱托。怪不得这巨型围屏被称为“镇楼之宝”了。 于是乎,这么大的一个家族,他们在祖宗传下的家训家规的潜移默化中,时时念记着做人处世的道理,把好学勤耕、和谐共处作为人生指南。这幢楼的主人们,先后有让人称道的“兄弟选魁”、“世德书香”的传奇,40多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进入现代,承启楼里更是先后走出80多名大学生,拿到博士学位者也不乏其人,共同书写出令人赞叹的人才辈出、和衷共济的家族故事。

镇楼之宝——承启楼的楠木寿屏

在这座大房子里,我在品读楹联家训,听着土楼故事,观赏土楼宝贝之时,不由地把目光投向一个人,他就是三百年多前承启楼的缔造者江集成。有了江集成的故事,这座南方大房子显得更加俊健伟岸。

江集成,字佩澜,早年以养鸭为生,每每被人奚落,嘲笑他没出息。他不甘天天守着鸭子过日子,发愤图强,终于赢得家财万贯,盖起了雄踞一方的承启楼。富裕起来的江集成并没有改变节俭的习惯,依旧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一日友人托儿子来找江集成借钱,这位穿戴华丽的少爷,来到承启楼附近,见到一位身穿破烂衣服、捡着猪粪的大叔,掩着鼻子询问他见到江集成没有,没有想到这位大叔咧嘴笑笑,说:“我就是江集成。”后生大吃一惊,原以为江集成这个富翁一定锦衣玉食、生活奢侈,没有想到江集成是这般模样。问清来意,江集成把一碗红薯放在桌上让后生吃,后生拿起一条,却难以下咽,而江集成拿起一条连皮都不剥就大口吞下。吃罢,让后生回去,让他父亲亲自来借钱。后生觉得奇怪,禀告其父,其父告之曰:“集成叔是节俭人,他连红薯皮都舍不得剥去,他怎么会放心把钱交给大手大脚的少爷呢!”

厚道谦和也是江集成的做人原则。一回江集成去邻村收回借款。欠债户非但不还,羞恼中竟然拿起木柴,往江集成头上狠狠地敲了一下,江集成顿时头破血流,在旁人的搀扶下回到了家里。他的四个儿子吞不下这口气,拿着耙头镰刀要找欠债户算帐。江集成说:“是我自己没有站稳摔倒的,不关他的事。”儿子们都大惑不解,但父亲这样说,没有办法只有悻悻而归。没料,当天中午欠债户突然急病身亡。江集成这才对儿子们说:“俗话说得好,忍气留财。如果当时拼个你死我活,人家死了,说不定辛苦创下的家业,就会赔得一干二净。君子不与牛斗力,凡事忍一忍就过去了。”

漫步永定客家土楼,那些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家训有很多,传奇故事也不少,客家人崇文重教、敦亲睦族思想可见一斑,也正是祖辈的言传身教、谆谆嘱咐的感化下,一代又一代的土楼客家后裔人才辈出,发光发热,荣耀故里。而就在此刻,在承启楼古老大房子的屋檐下,我分明地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一个背影,这个在夕阳下闪耀淡淡光泽的背影,让我们体会什么是耕读为本、忠孝仁义。

摄影 如见 学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