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文天祥、周必大与吉州窑

 木头1018 2016-09-06


秋水堂评:

宋元名窑吉州窑的考古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工艺史和传播史的一些重要环节尚存空白漏洞。本文虽没构建起严谨的观点及其论证逻辑链,但通过宋末战乱和吉安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回顾,对吉州窑发展和突然衰落的研究或有所启发。我们虽持保留意见,但支持作者的热心求索,以鼓励更多有益思考和大胆假设,拾遗补缺,集腋成裘。


民族英雄文天祥,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形象,早已印入许多人的心里,但是,文天祥与吉州窑的关系,可能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天祥出生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距南宋灭亡还有43年,出生地是吉州府庐陵县,即现在的吉安市吉安县,也就是吉州窑的所在地。他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以及他后来的影响,就注定了文天祥与吉州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文天祥肖像)

文天祥与吉州窑的关系说来并不复杂。

吉州窑的兴起不但与文天祥没有丝毫关系,与文天祥的父辈也毫无关系。文丞相的父亲文仪、文士表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小有田地的地主,从未经商,倒是有诗文传世。

有人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陪都南京等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吉州窑残器,推断吉州窑或许是当时的贡瓷之一。于是,就有人臆想,文天祥不是官至宰相吗?说不定他就带了一些家乡的吉州窑精品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又赏赐给大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吉州窑就在都城流行开来,因此,文天祥无意之中就为吉州窑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稍稍考证一下历史,就知道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南宋吉州窑镶银口兔毫盏) 

文天祥虽然20岁即中进士,钦点状元,但因为得罪了当朝右丞相贾似道,仕途并不顺畅。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次年,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勤王”,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时任丞相的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代表南宋小王朝与元军谈判,旋即被俘。

此时,距南宋王朝灭亡仅有三年时间,南宋的皇帝为赵隰,年仅4岁。在这样一个战乱频繁,社稷将倾的危急时刻,文天祥怎么可能来进贡、宣扬他家乡的吉州窑呢!

不过,吉州窑的消亡与文天祥却有莫大的关系,这方面,历史记载很多。

蒋玄怡先生在实地考察了吉州窑遗址后,出了一本专著《吉州窑》,在书中写道:“吉州窑成为废址,其中可能还有一次极大的变乱。这个变乱或者是无法抗拒突然暴发的,从第12遗址曾发现了铁箝、铁叉等工具几百斤。说明这个突然发生的灾害,使得窑工连取出工具的时间也来不及。”(《吉州窑》,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那么,这个极大的变乱是什么?从南宋咸淳九年底(1273年)还在烧瓷的吉州窑,到景炎二年夏(1277年)抗元义军与元兵大战于泰和县的钟步岭、吉安的方石岭(均近邻于吉州窑地),仅有三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当地最大的历史变故只有文天祥勤王抗元。文天祥勤王抗元所招义军主要在吉州,大战元兵主要也是在吉州。义军均失利。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二十五日,这支义军悉被元兵遣散。二月五日,南宋临安皇朝降元。元兵随后进驻吉州。从元军屠城掠地的作风来分析,吉州永和镇、吉州窑场必然会遭到元军的报复和血腥屠杀,施以毁灭性的打击。这可能就是吉州窑突然熄火停烧的真正原因。


(南宋吉州窑木叶茶瓯)


而历史典籍的记载却要温和、含蓄的多。这或许是惧于元朝的统治而不敢作真实的记录,也或许是出于对文丞相的敬重而故意回避血腥的灾难。

《庐陵县志》原引吉州太守吴炳游记写道:“(吉州窑)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今景德镇陶工,故多永和人。”

在《唐氏肆考》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宋文丞相过此时,尽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遂封穴不烧逃之饶,故景德镇初多永和陶工。”

曹昭《格古要论》载:“相传文天祥过此时,其窑停止烧造,今其窑尚有遗迹,永乐中或掘有遗物。”

在《续资治通鉴》中也曾多次提及吉州地区的战事: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壬午,隳吉、抚二州城,以隆兴滨江,姑存之。夏,四月,宋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吉、赣兵皆会之,逐复会昌县。秋,七月,宋文天祥遣赵时赏等分道复吉、赣诸县,逐围赣州,稀山人赵番,抚州人何时,皆以兵应之。

至此,吉州窑封窑停烧,其原因就在文天祥起兵勤王,兵败后元军入吉州屠城所致,这似乎已成定论。
    但是,也有异议!


(南宋吉州窑玳瑁花口碟一对)

据明正统七年大学士陈循撰写的《周总管公祠堂记》载:

元吉州路总管周天骥,郡人感其有弥大患之德,相与作堂,祠其生于城北草场园……当元之兴,大将李恒(武愍)败宋勤王兵于空坑,得庐陵之故臣巨室,交关文丞相檄示公,欲按册诛其人,属邑凡数万家惶惶待死。公争曰:“郡新附,人心未安,且勤王者各为其主,若按此诛之,民无遗类矣。”

 李善其言,即焚檄,民赖以免祸。

 这段记载说明,文天祥起兵勤王兵败一事,虽然大伤吉州元气,吉州窑一度停烧势在必然。但因元吉州路总管周天骥陈情,“民赖以免祸”,大部分陶工因此得以生存下来,战乱之后重新开窑复烧的可能性还存在。

参考《青原山志》卷二记载:“(吉州窑)宋时开窑,取鸡冈龙度腻土作器,四方鳞集,烟火数十家”至“宋末土尽窑变,故移之浮梁”。综合来看,瓷土用尽,再加上战事摧毁,窑工四散,才是吉州窑走向衰败的真正原因!


 (南宋吉州窑深腹虎斑盏)


两宋时期,庐陵地区饱学大儒、官宦巨贾甚多,究竟是谁会对吉州窑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呢?查阅历史,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分析,如果说,完全没有强力的政治人物影响,吉州窑最精美的器物要在南宋大都杭州和陪都南京等地大量出现,似乎也不合情理。

从当时有影响的大人物的出生地、经历、生活的年代和个性爱好等来分析,我觉得:欧阳修不可能,因为他几乎就没在吉安生活过,甚至一辈子回吉安的次数都很少,过逝后也葬在他乡;胡铨不可能,他虽然出生在吉安的青原区,与永和镇相邻,少有文才,但为人耿直。他第一个提出“杀秦桧以谢天下”,因而被流放海南23年,晚年虽重新被起用,官至兵部侍郎。但以这种经历和性格来看,或许不会对吉州窑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和偏爱;文天祥不可能,前面已经对此做了分析,吉州窑的兴起应该与文天祥无关,倒是吉州窑的衰败与文天祥却有莫大的关联。

那么,当时究竟有没有庐陵出的大官影响过吉州窑?如有,又是谁呢?我斗胆推论,应该有,最大的可能就是出生于吉州永和镇,在南宋鼎盛时期官至宰相的——周必大!

乱世出英雄!

周必大却生活在相对平稳的年代,尽管一生成就非凡,却对后世影响不大。历史就是这样:世事治理好了,鞠躬尽瘁,却无人记得你的好;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时,有人振臂一呼,响者云集,往往把世事搅的更为混乱,却青史留名。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一生从政、治军、为相、为文,都极有成就。七十岁告老返乡,安享晚年,七十有九高寿过世,可谓一生圆满,有福之人。

宋史本纪中有周必大的传记,记述详尽,保存了许多很好的史料,但并没有周必大与吉州窑的任何关联。所以,我只能凭一已之见来作分析,或许牵强,但或许也可作为参考,一已之言吧,文责自负而已。

(宋吉州窑蓝毫盏)


周必大与吉州窑可能存在关联的几点分析:

一、家乡感情是一个重要的纽带

周必大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其出生地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的周家村。周在26岁中进士之前,大部分时间就生活在老家——吉安永和镇。而北宋时期,吉州窑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地方窑口,因此,周必大不可能不知道吉州窑。

儿时的记忆是永久的,也是美好的,这个记忆会带入他的一生之中。周必大对家乡的感情还不仅仅停留在儿时的记忆。周在近50年的官宦沉浮中,也曾几起几落。官场失意时,周必大就回家乡寄情于山水之间,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唱诗赋和,期间,就写了不少赞美家乡的诗词。其诗词歌赋亦有多卷收入了《四库全书》。晚年告老返乡后,周也一直生活在吉安永和镇。

在茶文化席卷天下的两宋时期,吉州窑精美的茶盏已广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所珍藏。作为当时的一代文豪周必大,难道会对家乡的吉州窑茶盏无动于衷而不加关注么?

(南宋吉州窑玳瑁鬲式香炉)


二、圣上的信任和眷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周必大四朝为官,为人正直,善思多谋,深得皇上信任和眷顾。周的官职也从中书舍人累迁至吏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知枢密院事、光禄大夫、右丞相、左丞相,并封许国公。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25日)卒于正寝,年七十有九。朝廷闻之,赠必大公为太师,宁宗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后赐谥文忠。哀荣极盛。

在宋史本传中,多处记载了皇上对周必大的喜爱和肯定,由此,也可见周必大在皇上心中的地位不同一般。现摘录部分皇上的评价如下:

上喜其精洽,欲与之日夕论文。

上褒之曰:“未尝谕国书之意,而卿能道朕心中事,此大才也。

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

上改容曰:“卿言甚忠,得非虞衔橛之变乎?正以仇耻未雪,不欲自逸尔。”

必大在翰苑,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

上曰:“每见宰相不能处之事,卿以数语决之,三省本未可辍卿也。”

上曰:“卿真有先见之明。”

上亦泫然曰:“正赖卿等协赞新君。”

宁宗题篆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

这些记载于正史的内容,非常明确地表明了周必大在朝为官时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褒奖。以此,也可以推断,周必大深得皇上器重,在当朝皇帝面前是能说得上话的人。

那么,周必大在朝为官时,将自己家乡出产的吉州窑精美陶瓷献给皇上或馈赠给同朝的大臣、官宦,是既有条件也合情合理的。

     (宋吉州窑黑釉茶盏托)


三、文人气质与诗书学养决定了个人的兴趣偏好

周必大不仅仅是南宋早、中期的一名朝庭重臣,同时。还是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大文学家。有史料记载:周必大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必大公著有《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共一百三十四万余言。后人将其遗作辑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计二百卷,其中《玉堂大记》、《二老堂诗话》选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周必大用时四年,主持刊刻了宋代著名的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计一千卷。还刊刻了《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使《欧集》自此以后有定本,且得以保留至今。“周必大刻本”被历代名家奉为私家刻书的典范。在“一页宋书一页金”的今天,如果还能找到当时周必大主持刊刻的那批宋版书籍,那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古代文人向来认为,无瓷不雅。周必大即使仅仅作为一个文人,在宋代崇尚茶文化的氛围下,也必然会与茶、与茶具结下不解之缘。而这种文人与茶结缘的缘分,怎么可能别开以生产茶盏、茶具为主的吉州窑呢?何况,周必大主持整理、刊刻一代文豪,同是吉州籍的欧阳修的巨著,可见其对欧阳修敬重有加。而欧阳修就是宋代的大收藏家之一,有多篇吟咏茶文化的诗文传世至今。周必大又怎么可能不受欧阳修的影响而钟情于茶文化呢?我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在《四库全书》中一一翻读保存下来的周必大的诗文,但如果有心人去检索一番周必大所有传世的诗文,我想,或许也会有周与当时的文人唱和的有关茶文化的内容。

从以上周必大的生平、为官、为文三个方面来分析,我个人认为,周必大很有可能就是吉州窑走向皇室、走向都城的重要推手!

我为吉安在宋代有周必大这样的人物感到庆幸!

我为吉州窑在南宋时期的飞跃发展感到庆幸!


精彩回顾

伦敦印象散记

收藏释义与艺术市场标杆拍品巡珍

秦汉彩陶上的神奇“中国紫”

高丽青瓷概述

汉代断臂裸女俑的身世之谜

最后的名士 —— 民国收藏大家张伯驹

出陈推新的彩瓷变革 —— 近代浅绛彩瓷综述

风月、琼浆与文艺 —— 宋代都市文化和夜生活扫描

唐代长沙窑青釉彩绘瓷概述

浅谈古典家具的软装饰应用

介休窑赭彩瓷掠影

紫砂收藏市场20年的既往与现状

文房撷英 —— 笔掭漫谈

烟云供养的人文精神 —— 中国古典文人赏石综述

古籍文献中的吉州窑

唐代定窑印花小议

北朝的明珠——相州窑

“奇技鬼工”——核雕史话

帝国窑火的斑斓余晖——慈禧御用瓷器

'早期蒙娜丽莎'——惊喜,还是谎言?

收藏之初

良渚文化陶器概述

从印度河而来的蚀花肉红石髓珠

传道者王方宇与其弟子安思远的收藏情缘

小议夏商西周人体金饰品

唐诗与器用

三晋遗珍——初识霍窑精细白瓷

伦敦苏富比2016春拍(5月11日)精选器物细节预览

着相与狷狂 ——茶法之争

《猛虎文化》(创刊号)



《猛虎文化》众号的子版块功能:

<文物考古>  <玩藏天地>

<市场评论>  <工匠精神>

<中国美术>  <西方美术>

<百家人物>  <人文生活>

<学术思潮>  <学艺初阶>




投稿箱:tigerarts@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