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9-06

金庸的武侠之路,要先从一场比武说起。

1954年初,香港武术界的两大门派——太极派与白鹤派发生争执。

争执的焦点,无非是谁家的功夫更厉害之类的。

两派先在报纸上相互攻击,发现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约架。

两派掌门签下一张“各安天命”的生死状,采用中国武人业界交流的传统方式——摆擂比武,在擂台上决雌雄,分高下。

因当时香港法律禁止擂台赛,双方约战的地点放在了澳门。

消息传出,过惯了乏味日子的港澳民众,奔走相告,群情鼎沸,当地媒体更是争先恐后报道事件进展。

金庸供职的《新晚报》也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

两位上擂的功夫高手,一是53岁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一是35岁的白鹤派掌门人陈克父。

赛前各方翘首以待,场地上还举行了一个歌星的义唱暖场,气氛相当热烈。然而就像所有新婚之夜的故事一样,前戏铺垫了好久,激动人心时刻几下就过去了。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比武只进行了几分钟,两个回合后,吴公仪一拳将陈克父鼻子打出血,比赛结束,吴胜。

《新晚报》出“号外”报道比武结果,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这次比武给香港报界带来了营销灵感。

——既然民众这么爱看比武,趁热打铁,赶快在报纸上推出武侠小说连载,报纸销量一定上去。

《新晚报》有幸成为连载武侠小说的试点报纸。

当时金庸虽是《新晚报》的小编,已发表过很多影评戏评文章,然而却还没写过小说。因此,《新晚报》上连载的第一部武侠作品,是由金庸的同事兼好友陈文统执笔写作的,书名叫做《龙虎斗京华》,作者署名:梁羽生。

1954年1月20日,也就是两大门派比武结束的第4天,《龙虎斗京华》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栏目刊出,故事连载7个月,读者反响超乎寻常的热烈。梁羽生一炮而红。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此时此刻的金庸,仍是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忠实读者,他并不准备像好友一样,操刀武侠。

直到1955年2月,梁羽生的第二部小说《草莽龙蛇传》连载完,新作品未续上,编辑紧急向金庸拉稿。

这是一次赶鸭子上架的任务。

金庸非常为难,小说对他来说是未知领域,零操作经验,他不敢答应约稿。但架不住同仁的劝说,金庸勉强报了个题目:《书剑恩仇录》。

几天后,一位老工友上门催稿,当晚9点前必须拿到1000字的稿子,否则第二天报上就要留空了。

金庸正不知从何写起,这位老工友的到来,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老者已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这个须眉皆白的老者,成为《书剑恩仇录》(旧版)的开篇人物。

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开始在《新晚报》连载,“金庸”这个笔名第一次亮相报端,这一年,金庸31岁。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金庸的故事内核,取材于流传于其故乡海宁的传说。海宁有传言,说乾隆本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生了个女儿,偷梁换柱换走了陈家的儿子,乾隆实际上是汉族血脉。

这个传说由来已久,金庸将其剖开,将儿女情、侠义心,注入家国情仇与民族恩怨的大背景中。这也成为此后金庸武侠小说的主要风格。

《书剑恩仇录》在故事结构与行文的情节,仍留有前人武侠小说的痕迹,这与金庸缺少创作长篇小说经验有关,他曾修订版的后记中介绍,“行文中模仿前人颇多”。

《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起初连载的两三个星期里,反响平淡,直到刊登一个月后,随着情节愈发波折精彩,读者们也愈发欲罢不能。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在描写情节时,金庸将自己设想为“红花会”的一分子,从书中人的视角叙述,使得作品里的人物也显得真实可感。以致于后来有大量读者给金庸写信,将书中的人物当作真实的人物看待,为其担心,为其打抱不平。

《书剑恩仇录》,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

从给金庸写信的人群里就可以看出来,银行经理、律师、大学老师、工人,等等,上至七八十岁,下到八九岁,什么人都有。

一次电影公司的几个人在茶楼上讨论起将这本书拍成电影的事宜,正聊着,突然想不起书中某个人物的绰号了,茶楼的服务员和邻座的茶客纷纷插口告诉他们。

1956年,9月5日,《书剑恩仇录》连载结束,历时574天。武侠小说家——金庸,横空出世!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

事实上,金庸第一次执笔写武侠,就能写出轰动效应,并非偶然,更非运气。

首先,故乡的传说、风物,给金庸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和人物形象,比如乾隆身世传说,比如酷似海宁潮的潮水,比如陈家洛的人物形象里,蕴含着海宁文化名人的悲剧色调。

其次,因写影评戏评的需要,金庸研究过大量的电影与戏剧,深谙故事写作的原理。1952年到1957年间,他写了5年影评,并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至于文字功底,对金庸来说堪称是天赋了,上中学时,每次作文课,金庸都是第一个写完交卷,获得高分,作文发下来,同学们争着看。

第三,金庸虽没写过,但对武侠小说极其熟悉。在《新晚报》工作期间,金庸与梁羽生在同一间办公室,两人都爱看武侠,交往密切,闲聊最多的就是武侠小说,像《蜀山剑侠传》《十二金钱镖》等,都是他们分析探讨的对象,每次谈起都是眉飞色舞。

所有的一炮而红后面,其实都是日常的点滴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才使得爆发时蓬勃有力。

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就此走上风云武侠路。

赶鸭子上架!不会写小说的金庸,被小编催稿,竟催出一个大师来点击下面,看更多金庸相关文章:

除了武侠,金庸还有一本鲜为人知的书,依然大写的赞!

金牌数量少了?只因这几个人没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