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准女大学生徐玉玉被骗猝死案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可悲的是,噩耗不断传来。几乎与此同时,山东临沭县大学生宋振宁也疑因被电信诈骗心脏骤停离世。上周,广东惠来县正准备上大学的女生蔡某妍亦因被电信诈骗1万多元学费后跳海身亡……
一个个年轻生命的猝逝更激发了舆论对电信诈骗的公愤。而细察案件背后有着显著共性,就是骗子大多掌握受害人个人信息。他们不仅知道姓名、电话,还知晓其被大学录取、乃至申请助学金等信息……正因只有专门机构掌握的个人信息被捅出,受害者才不疑有诈,轻易掉入陷阱。
显然,个人私密信息被泄露,成为电信诈骗获取受害者信任的致命突破口。这些个人信息究竟是怎样被泄露出去?诈骗嫌犯又是如何获取相关信息?虽说谜底尚待警方破解,但羊城晚报日前报道的一个现象不能不引起警惕,这就是现实中已形成的“个人隐私买卖产业链”。在这个黑色产业链上,某些特定人群的信息能轻易买到。
据报,在今年6月广东警方实施的“安网1号”行动中,收缴了被泄露、窃取、倒卖的公民个人信息逾1.1亿条。这些信息详至姓名、性别、电话、电子邮箱、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职业、收入等;被泄露者涵盖股民、保险客户、快递客户、病人、新生儿、企业主、房产业主、求职者等……
多么可怕的个人信息泄露!正如有律师所言,公民的这些私密信息成为自由买卖的“商品”,“在犯罪分子面前,就像没穿衣服一样,是透明的”。当面对诈骗团伙时,便会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这只是广东警方一个月查获的,揆诸全国,类似被贩卖公民信息不知又有多少。
而茂名警方近日破获的一起案子显示,有人长期为电白籍诈骗团伙提供个人信息,每条售价仅0.4至1元,累计交易的个人信息达数百万条。诈骗团伙能轻易获取海量个人信息,对其行骗可谓如虎添翼。而正是各类“信息贩子”,给诈骗嫌犯提供了“精准制导”的情报,也提高了骗术的“命中率”。
据分析,“个人隐私买卖产业链”的信息源头,许多是通过钓鱼网站、木马病毒植入等手段窃取,亦不乏企业、机构等内部人士为谋利非法出售。许多居民都有过类似体验:到一家房产中介登记,不久许多其他公司同行就频繁找你;刚办了孩子入学手续,各类办班中介便找上门来;甚至到政府部门办事,也会有诸多骚扰信息充塞手机。
显然,尽管个人信息保护已成全民法定义务,我国刑法中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7年。但个人信息保护在许多地方并没真正落地。尤其是当前各行业都在讲“大数据”,有的还在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包”大获其利,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技术安全,如何令从业者做到“保密义务”,不仅存在法律空白,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漏洞。如一些部门、机构的网站和数据库能轻易被黑客侵入等。
如今,电信诈骗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已是人神共憎。要斩断电信诈骗的黑手,无疑需要警方持续严打,更需全社会的联手共治,堵住其源头显然是眼下最迫切的。而源头之一便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对公民信息保护不当者必须加大法律追责力度。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裸奔”,并被“自由买卖”,人人都可能成为被围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