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一下“大师”马未都的老底,揭露多年前往事

 心想事成_ 2016-09-06
楼主:鲲道乾元 时间:2013-03-14

马未都自从百家讲坛以后被大家熟知。大家对他认识更是在春晚拿周杰伦的青花瓷说事。我们的马爷的真实背景是什么呢?我想扒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

  先从早些年间《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开始,此剧有很多好玩的事儿,比如里面的主角李东宝的原型就是马爷马未都。那时候马未都在《青年文学》杂志任编辑,除了编稿还要负责摄影类工作,和剧集中的李东宝是一样样的。在这部剧集中很多人都是有原型的,比如其中一集有个叫张名高的作家,爱吹嘘,爱吃请,来编辑部就坐桌子上开聊,还总惹上一些“文艺女青年”,此人就是活脱脱的刘震云那操行。王朔当年在《青年文学》杂志首发了《橡皮人》等小说,就是马未都接洽的他,据说那时候的朔爷特青涩。所以说《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主创是王朔、马未都,马未都虽然没参与编剧但是因为在编辑部工作,很多故事是他讲的.

  后来马未都倒腾古玩赚了俩糟钱,冯裤子就怂恿马未都开了个歌舞厅,名字就是“海马歌舞厅”,刚开业的时候特红火,人头攒动,京城文化界名人云集,后来马爷发现大家都不想付钱,可怜的他悲摧了,当然又是被冯裤子摆了一道,他借此机会认识了不少文化界名人,大批的带人来消费,又全部免单,相反王朔一向是喜欢抢着买单的,“海马歌舞厅”就此歇业。后来拍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但是因为编剧和演员阵容都不够强大,此剧大败。又因为片尾曲---童安格的“游戏人生”歌词消沉、负面,被文化监管部门点名批评,在电视台停播。马未都通过此事认识清楚了两个人,实在仗义的王朔和“精明”的冯裤子。不过马爷在跟冯裤子交往过程中也深得其厚黑真传,在后来的倒卖古玩生意中如鱼得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不过人家后来成功了,还声称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捐”了出去,明白人都知道这“捐”和成立“基金会”是最高明的隐财、理财的方法(详见《货币战争》),至此马爷终于也光荣“悟道”。所谓的“捐”实际是从左手转到右手而已,成立了“基金会”制定的规则幕后还是由自己家族的人说了算,一代代延续。目的是为了避税、怕仇富、怕出现在富豪排行榜里,不是有句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吗!马爷当年低买高卖得罪了很多人,走这一步是高明之举。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巴菲特、洛克菲勒、比尔盖茨都是走的这路子。

  马未都也是人精(其生活轨迹和冯师惊人相似),早年是工人,后来写了篇文章《今夜月儿明》靠这个进了《青年文学》任编辑,编稿摄影一把抓。苏童、王朔等作家成名之前都和马爷交往过,都在《青年文学》发过文章,其人善于当伯乐。后来喜欢上古玩收藏,在看过文玩大师王世襄写就巨著《明式家具珍赏》后,直接扎到人家里请教,后来三天两头往王世襄家跑,最后终于得其真传。在七八十年代古玩便宜如粪土的年代收藏了大量文物(经常在出差的时候去村里收货),最重要的是马爷不光收还善于卖,低买高卖聚集了大量财富,也得罪了很多人。马未都并不善于创作文学作品,没有靠得住的著作,且为人机狡,所以成名后被人称为只是一个商人不是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