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微距摄影入门

 梅子雨1 2016-09-06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图、文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但未经允许不得商业转载或用于其它任何商业目的,否则视为侵权!

年初的时候给自己挖了个坑,说要给喜欢拍摄生态微距的初学者写一篇入门教程,结果拖延癌晚期,大半年过去了都还没写完。眼看今年的拍虫季节即将过去了,这个坑再不填就真的晚了,于是赶出了下面这篇不算教程的小文,欢迎各位大神拍砖。

一、什么是生态微距摄影

生态微距摄影就是拍摄像小花、小草、真菌、昆虫、两爬等相对比较小的生物。

比如昆虫:

还是昆虫:

蛙:

蛇:

蘑菇:

蜘蛛(蜘蛛不是昆虫,蜘蛛不是昆虫,蜘蛛不是昆虫,重要的话说三遍)

这些我们身边经常能见到的小生物,在一定的放大倍率下却显示出了人们平时不曾注意到的美丽。希望笔者的这几张渣片能把大家吸引进入精彩的生态微距世界中来。

二、装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拍摄微距所需要到的装备。

1.机身:微距摄影其实是最不吃机身性能的,一台入门的单反或者微单就可以了。鉴于生态微距摄影活动经常会在野外进行,更轻巧的装备就更有助于减轻负担,降低体力的消耗,所以更小的APS-C画幅甚至M43画幅的机身反而比全幅更适合微距摄影。另外,微单的电子取景器的对焦峰值显示更有利于微距摄影的精确对焦。所以,我墙裂向各位童鞋推荐使用APS-C画幅或者M43画幅的微单作为微距摄影的机身使用。其实说这么多,主要是想告诉童鞋们,拍微距机身不重要,自己现在有什么机身就用什么机身,而如果是刚想入门的又没有太多资金的,那就搞一台便宜的入门机身就足够了。

佳能入门机型760D(图片来源于网络)

尼康入门机型D3300(图片来源于网络)

索尼APS-C画幅A6000(图片来源于网络)

2.镜头:镜头最好最方便的选择就是各家的微距镜头。目前佳能、尼康、索尼、宾得以及奥林巴斯等各大相机厂商都有原厂或者副厂的专门微距镜头,这些微距镜头基本上都会标注“MACRO”的字样,表明自己是微距镜头。那么具体又该选择什么焦段的镜头呢?微距镜头按焦距可以分为广角微距(15~20mm)、中焦微距(50~60mm)、中长焦微距(85~105mm)以及长焦微距(180~200mm)。长焦微距可以更远离被摄物拍摄,相对没那么容易惊动小动物,背景虚化也更漂亮,缺点就是安全快门要求更高,以及单人拍摄时更加难以布光。而短焦微距就正好相反,单人操作时更方便布光,更容易达到更大的放大倍率,但缺点就是要更接近被摄物,也就更容易因为惊动被摄物而导致拍摄失败。对于初学者,我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预算在百微或者60微中任选一个都可以。除了焦距,其它那些超声波对焦啊、防抖啊什么的,按笔者的经验,除了防抖在自然光下有一定的作用外,对焦马达的性能其实在拍微距的时候并没太大作用。另外,微距无弱旅,所以预算不宽裕的童鞋,放心选择副厂镜头吧,甚至于一些国产的全手动镜头都能给你带来惊喜。

笔者目前的主力微距头:长庚光学出品的老蛙60mm 2:1微距镜头(图片来源于网络)

3.闪光灯:闪光灯在自然光拍摄时的作用是补光,在光线很暗的时候拍摄则作为主要的照明光源。由于机身自带的内置闪光灯指数不够大,光线也容易被镜头遮挡,所以在微距摄影中一般情况下都不太适合,那么我们一般都需要另外购买适合微距摄影使用的闪光灯。闪光灯分单灯、双灯和三灯,理论上灯越多布光的方式和效果就越多,然而重量和布光的难度也同样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单灯或者双灯就足够了。为了保证拍摄时闪光灯的灯光不被镜头遮挡,无论是单灯还是双灯,我们都应该尽量选择那些灯头和身体分离的闪光灯。而闪光灯是否有TTL功能则并不重要,一来是贵,二来是数码摄影时代可以通过试拍回放的方法确定闪光灯的输出,而试拍好后就基本不用再调节输出了,只有在调节了光圈和感光度时根据经验适当增加和减少输出就可以了。那么问题来了,双头灯到底该怎么选怎么买呢?动手能力强的童鞋可以买两盏灯回家自己改装,不会动手改灯的可以在某宝搜索“微距双头灯”购买量产的双灯或者别人帮你DIY改好的双灯了。这种双头灯可以分别控制左右灯的输出功率,灯头通过金属软管或者其他的材料延长与灯身分离,实在是广大微距爱好者的福音啊。

双头闪光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4.柔光罩和柔光板:因为闪光灯直接打出来的光线很硬,画面中的明暗分界很明显,拍不出小生物的细节,因此一般情况下都要做柔光处理。主流的柔光处理方式有柔光罩和柔光板两种,其中柔光罩是直接安装在闪光灯的灯头上,而柔光板则是固定在镜头的上方。两种柔光方法各有利弊,柔光板的柔光效果更好,更容易掌握,但适用性没有柔光罩好,比如被摄物上方还有树枝等杂物的情况下,柔光板就有可能伸不进去,同时柔光板的柔光范围是固定的,超出柔光板的长度后就没办法起到柔光的效果了。而柔光罩就正好相反,适用性强,但处理起来就更需要技巧,同时无法做到逆光的效果。柔光是微距摄影中很重要的一环,有空的时候我在专门撸一篇介绍一下柔光的一些基本方法吧(貌似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笔者使用的是柔光板的方案

小伙伴 @我不在这里 用的是柔光罩的方案

5.护膝护肘:微距摄影拍摄的都是一些比较小的东西,经常需要我们跪下或者趴下,有了护膝护肘可以让我们跪和趴得更舒服,避免膝盖和肘部的伤害。

一张图片说明护膝护肘的重要性

6.服装:身上穿的以速干耐磨透气的户外长裤长袖为最好,既能防晒,又能防止蚊虫叮咬。头上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头顶有虫掉到头上甚至衣服里面。鞋子最好选择防滑防水的户外鞋,在需要下水拍摄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长筒的水鞋。

7.手电或者头灯:手电或者头灯用于夜拍时的照明和寻找被摄目标,相对来说,头灯可以解放你的双手,更值得推荐。

三、拍摄地点

既然是生态摄影,那么拍摄的地点自然就是一些自然的地方了(好拗口的话)。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到远离城市的未开发地区去拍摄呢?当然不一定。能到远离城市的野外环境去,肯定能拍摄到更多的物种,但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多。其实我们身边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很多的生态摄影目标,比如城市里的公园、尚未开发的荒地、江边,甚至我们的门前屋后的草地里,都生活着大量的小生物,都是我们生态摄影的好对象。

一只飞到我家阳台的天牛

江边小公园里的龙眼鸡

正常情况下,很多的昆虫和两爬的生长发育都依赖水,有水源的未被过度开发的地方,生物多样性也保持的更好,比如江边、湖边、水池边那些自然植被丰富的生态环境,这些地方大多有各种昆虫、蜘蛛、蛙、蜥蜴等小动物活动。到了这些地方,请放轻脚步,弯腰低头甚至蹲下来仔细在草丛中、树枝树叶上寻找,相信细心的寻找一定会给你带来收获的。如果你想拍摄某些特定的物种,那么提前对这些物种的生活习性做一些了解(怎么了解?请关注公众号“八桂自然行”),然后有针对性的在对的季节、对的时间去到对的地点,才能拍到对的东西。

四、拍摄方法入门

1.自然光下的拍摄方法

很多童鞋跳了微距摄影这个坑以后会发现:我要拍的小动物总是动个不停,对焦总对不上,或者看上去是对上了,然而放大一看全是虚的,挫折感严重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生态微距摄影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首先,让我们尽量在清晨和傍晚出门拍摄,避免中午这样的大白天拍摄。一来大白天太阳猛烈容易把人晒屎;二来这个时候是各种昆虫活动最厉害、最警觉的时候,很难等到它们安静下来或者给你接近的机会;三来大白天的光照太强,阴影过渡太明显,死黑死白同时出现也会让你的曝光无所适从。而清晨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来以及傍晚太阳刚刚落下去的时候,各种昆虫的活动都会减少,而且光线柔和,暖光照耀的效果也容易讨人喜欢。早晚温差比较大的地方,清晨还会有露珠凝结在昆虫身上,也能增加画面的美感。

接着请将你的相机调到Av(光圈优先)档,镜头对焦请调至MF(手动对焦)模式。为什么要用手动对焦呢?因为微距摄影时自动对焦很不靠谱,另外100mm及更长焦距的镜头对焦行程很长,自动对焦会经常在拉风箱无法合焦,而即使机身显示合焦了,你的呼吸、心跳导致的身体晃动也会让对焦点偏离你需要合焦的地方。另外,由于微距摄影的景深很浅,因此光圈不能太大,否则会因为景深太浅而使得被摄物无法被景深覆盖,所以光圈请根据被摄物的大小设在F5.6至F13。理论上越长的焦距、越近的拍摄距离,为了获得同样的景深,所需要的光圈就要越小。感光度的调节一般以全幅1600、截幅800-1000为上限,并保证一定的快门速度避免手抖导致的模糊。对了,还要记得相片格式选择RAW,这能让你后期的时候拥有更大的调节空间。

然后请放轻脚步,非常轻盈的慢慢接近,在接近的时候眼睛要始终盯着被摄物,免得转了个头回来找不着就尴尬了。接近到足够的距离并调整好焦平面后慢慢蹲下或者趴下,然后调整镜头的方向保持镜头中心对准被摄物后再将眼睛移到取景窗,从取景窗中寻找被摄物。接着你会发现:卧槽!取景器里怎么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见虫子?好吧,请在保持相机的稳定的同时调节对焦环,到在取景器里能比较清晰的看到虫子后放慢调焦的速度,半按快门并暂时憋住气暂停呼吸,慢慢对焦或者配合相机前后微微移动直到你所需要对焦的地方最清晰的瞬间轻轻按下快门。然后重复上面的过程多拍几张再回放。记住,千万别拍一张就回放,一定要多拍几张才能提高你命中的可能性。

在弄岗保护区傍晚的自然光下拍摄的螽斯(5D2+百微,ISO400,F7.1,1/160秒)

弄岗保护区傍晚的阳光下逆光拍摄的竹节虫(5D2+百微,ISO400,F4.5,1/80秒)

2.人造光源下的拍摄方法

前面说到自然光下拍摄最好选择清晨或者傍晚,这时光线已经比较暗了,而且昆虫又喜欢活动在阴暗的树下、草丛中,这些地方光线就会更加的暗了,加上为了景深的原因,我们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使用最大光圈拍摄,而感光度调高了不但噪点会增加,细节也会被涂抹而丧失,所以我们经常会面临快门速度严重低于安全快门的情况,最后的结果就是拍了一堆片回来,一看全都是虚的。那么,该怎么解决呢?答案就是使用人造光源,具体一点来说就是闪光灯。

在前面的摄影装备里我已经提到了闪光灯,一个闪光灯加上合适的柔光方案就组成了生态微距摄影中最轻便的人造光源了,单人即可操作,无需助手,果然是上山下水居家旅行必备啊!既然有了人造光源,那么我们拍摄的时间段就可以拓展到了晚上完全没有阳光的时候了。甚至晚上更成为了生态微距摄影爱好者的黄金时段。因为晚上很多昆虫会比较安静、更容易接近,很多两爬动物也会从自己的巢穴中出来活动,而且晚上也没有白天那么晒和热,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的白天我们都要上班,而晚上的时间相对比较好支配。

好了,让我们开始夜拍之旅吧。首先请将相机的拍摄模式调到M档(手动档),光圈根据景深的需要设成F8至16(可以比自然光下的拍摄小一点以获得更大的景深),快门可以比安全快门略高一些但又不要超过机身的最快闪光同步快门,感光度设置在100到400之间,然后曝光就全部靠调解闪光灯的输出了。可以先把闪光灯输出调解到最大,试拍一张然后回放,如果过曝了就减少输出,不足就调大输出,调到最大输出还欠曝就增加感光度,直到试拍结果合适后,一晚上的拍摄基本都不需要再调节闪光灯的输出了。另外这里要提醒一下,试拍回放不要光看相机显示屏,而是要看直方图,因为晚上周围环境很暗,相机显示的效果有时候会偏亮而导致你判断错误。试拍曝光没问题了就可以正式开始拍摄了,具体的拍摄方法与自然光下的拍摄方法基本一致。

3.拍摄的姿势

拍生态微距不能怕脏,拍生态微距不能怕脏,拍生态微距不能怕脏,重要的话说三遍。很多小生物都在靠近地面的地方,你必须降低你的姿态到和它们平视的程度才能拍出好片子来,因此蹲、跪甚至趴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不论采用哪种姿势,我们都要尽量的让身体保持稳定,双手肘部收拢并尽量找到支撑点(比如你的膝盖或者大地)。

蹲着拍

跪着拍

斜趴着拍

五体投地式的趴着拍

继续五体投地式

好了,这篇入门篇就到此结束吧。希望这篇小文能给喜欢生态微距摄影的初学者一些有用的知识,也欢迎各路大神拍砖。下次有机会再讲讲微距柔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继续挖坑中)

微信号:八桂自然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