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星形成需要多长时间

 wuming0717 2016-09-06
采纳率:48% 11级 2014.08.09
在宇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空间几乎只有一种元素-----氢元素,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它们相互吸引、相互靠拢、形成一个个球体、球体之间同样相互吸引,最后形成一个个星体------恒星,当恒星成长到足够大时,其自身万有引力产生的压力(重力)或加之来自其它星体的撞击力,如果此时压强接近一亿个大气压,便可促成两个相邻的氢元素突破它们的核斥力,合并在一起,非法同居,并更名氦元素,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此能量足以引发其周围的本身就处在临界状态的氢元素的核聚变,一个带动一批,一批带动更多。这一切的一切几乎在万分之一秒内发生的,速度之快,能量之大,简直不可思议,给人的直观是:恒星爆炸了!解体了!一道白光划破太空,所有物质高速飞向太空。 这些飞出去的物质,极少数飞到别的恒星上去了,绝大多数受万有引力作用,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回到原地,再碰撞、再核变、再飞出去,如此往复不断,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间断核聚变(或叫爆炸式核聚变),这种形式的核聚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给我们的直观是:恒星变大了,它的身体大到几乎可以包容现在它的所有行星的位置。 可是因为这些飞出去的物质的质量不同、造成其速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回到原地,再碰撞、再核变的时间、频率也就不一样。随着这种间断、无序核聚变的推进,物质不断地重新分配,细化。从整体状态看,核聚变开始从低频的间断型向高频近似稳衡型过度。 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后,最后演化成整体表现为稳衡的核聚变(此时的局部表现仍为间断的,稳衡只是相对整体表现,没有绝对的稳衡核聚变。),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恒星都处在这个阶段,包括太阳。下面仅以太阳为例阐述恒星稳衡发光的原因。 我们把太阳大致分成两层:内层多为液体、外层多为气体,在内外两层的交界面的向外的附近空间就是氢变成氦核聚变反应球体圈,简称反应圈。首先我们先讲一下短期稳衡的成因,也就是说为什么太阳光的强弱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改变。太阳核聚变的原材料氘、氚等几乎都在反应圈的外层太阳大气层里,当某一个局部地区的核反应速度加快,则外层物质就会被炸得更远,这样它的核聚变原材料就减少了,核反应速度也就随之降低。反之,当某一个局部地区的核反应速度降低,太阳的万有引力会让更多的核变原材料靠近反应圈,核反应速度也就随之提高,就这样,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再让我们讲一讲长期稳衡的成因,随着核反应的不断发生,位于外层的核变原材料将逐渐减少,反应圈的面积将逐渐增大,又由于越到外层,大气压越低,所以核反应速度将有所下降,这两种作用的和谐搭配、相济互补,对太阳的长期稳衡发光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 当恒星的大气层里的核聚变原材料氘、氚等的浓度低于某一极限值时,恒星的稳衡核聚变便宣告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