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以为你会开车】精选

 whwwhw 2016-09-06
别以为你会开车 精选
柳实-光明日报出版社
对于驾驶员来讲,要想保证最基本的安全就必须遵循开车的四个原则:第一是敬畏开车。严肃认真,不松懈,不随意,随时随地做到规范。我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再学开车。有了“车德”,才是开车的根本,这不是虚话空话大话;第二是要理性驾驶。冲动是魔鬼。只有在理性的状态下,驾驶员才有可能提前预判。那些标榜自己的车技如何如何好,经常被情绪所左右,不按规矩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人,结局都不会太好。这也不是诅咒,而实话实说;第三是科学用车。要懂得开车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很多人开了十年车还不懂如何正确地启动车辆,很多人在ABS工作时居然认为是车辆故障。这就是不懂科学;第四是文明行驶。文明行驶不仅是社会公德,更是一种家庭教育,你的行为时刻在影响你的家人和孩子,看似平常的行为,却影响深远,这不是吓唬人,而是不争的事实。
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路段时,方向盘不要握得太紧,可以采取虚握的方式,这样不会使方向盘回转。用这种方式握住方向盘,手法和位置都能够使方向盘在转动的时候保持其准确度和精确度,不仅在控制车辆时比较方便,还能让你在驾驶的时候不会那么疲劳。
开车最大的忌讳就是想别人应该怎么做 ,正确做法是:想自己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调节车辆左右后视镜的倾角,要让车身占镜面四分之一的位置。前后的倾角怎么调?左边的镜子,调到天地各占一半,右边的镜子调到天占三分之一,地占三分之二,这样的调节就可以使我们既看到我们所开车的车身,又能够看到我们所开的车车身以外最大角度的情况。调好了左右后视镜,调室内的后视镜的方法,就比较容易了,调节至能看到后风挡玻璃四个角即可。
启动车辆的正确方式,是首先把钥匙拧到ON,然后系安全带,就在系安全带这段时间,仪表台上的仪表灯已经开始闪烁,完成了自检和启动前的准备,这就是我们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再启动车辆。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从开车安全的角度来说,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道德规范,你的驾驶技术再好,都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中。
新手的四大特征:1、两手紧握方向盘,身子坐得笔直,并有前俯的趋势2、手刹车该拉的时候不拉,该松的时候不松,斜坡起步时溜车3、超车、并线时不打转向灯,经常急刹车4、在路口前不并线,快到路口时方恍然大悟,
然后往车队里硬挤。
另外,我根据车辆的不同类型,总结了几种车辆的动向特点:1、体形较小的汽车,控制起来提速很快,制动也很灵敏,因为使小型车,所以善于挤和外号,不善礼让,易超车,一般高速行驶,突发状态难以控制2、体形大的汽车,往往不主动让车,有时候会是为了省油,该踩刹车的时候不踩,最后导致情况匆忙处理3、对大型货车来说,当车上装有货物情况下不愿靠边行驶,尤其是在低洼路段4、公交车在驾驶时,常常进站、出站,当你前面行驶的是公交车,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情况。5、出租汽车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驾驶起来慢悠悠的,一旦有了乘客就开始着急,只要见到要乘坐的人就停下来,开车紧跟在它后面,必须要注意周围行人。6、开凸头车的驾驶员比平头车的驾驶员的胆量大,也不愿主动让车。
汽车语言分为三种:礼节、提示、警告
开车上路,最郁闷的事就是遇上堵车。说到堵车,其实有80%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的坏习惯造成的。比如说,并线不打灯、强行插队、随意停车、随意丢弃垃圾、抢行,等等,很多人光顾着自己方便,完全不顾及车辆,自私、狂妄、没素质、没交德。
网友评选的十大开车陋习:随意变道、打开车窗乱丢东西、驾车接打手机、开斗气车、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乱鸣笛、不礼让斑马线、滥用远光灯、车辆乱停乱放。其中,随意变道以66.7%的选票位列第一。
影响安全驾驶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首先是疲劳驾驶。其次是新手司机。第三是驾姿和驾驶座椅的距离。第四是个人因素。
在平面路上,自动挡的车停车要停在P档,而手动档的车要放在空档上,然后拉上手刹;坡度路面上,除了自动档的车要放在P档上外,一定要把手刹拉上。手动档的车除了把手刹拉紧以外,要挂一档或者二档,起保险的作用。上坡停车,向外侧打方向,可以阻挡住车往下溜;下坡停车,我们向内打方向,一旦发生溜车,由于方向是靠着路边的一侧,即便溜车车轮也会被路边的障碍物,比如路牙、路肩等物阻挡住,防止溜车。
在指挥倒车时,指挥人首先不要站在车辆盲区内,其次是不要站在车辆的后方。最佳指挥位置是站在与车辆呈45度角的地方。
无论是行人,还是非机动车,一定要遵守道路交通法规,这是保证安全的前提。大车有个5米的安全距离,它的转变半径大概在5米的范围内;小车是在1.5米范围内。当我们知道了转弯半径,前后轮差这些知识之后,就不要越过停止线,不要进入车辆危险的转弯,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超车看车头,会车看车尾;轿车看车顶,大车看车下。借助光线(阳光、灯光)看,根据周围的情况判断。这是避免盲区的经验之谈。
一般来说,开蜗牛车的人基本上有四种情况:1、驾驶员的技术太菜了2、驾驶员对路况不熟悉,有可能是个外地驾驶员,甚至是个路盲3、可能在行驶过程中遇见了危险情况,比如对面灯光太刺眼4、驾驶员可能在做有碍于安全的动作,比如打电话、吃东西等。在这些情况下往往把车速降得很低。
面对于开蜗牛车的驾驶员来说,他已经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安全的境地,把别人的道给挡了,遇到后面有突发情况,比如有个大货车来了,速度很快,可是他却还在那儿晃悠,大货车如果刹不住车,危险就大了。对车辆来讲,如果长时间的低速行驶,特别是手动档的车辆在高档从头再来低转速的话,全对车辆造成严重损害。因为发动机工作效率达不到最大效能,就会造成发动机的磨损。一般车辆正常的使用寿命是12-15年,如果开蜗牛车,就有可能减少一半的寿命,清扫车、巡逻车比正常行驶的车的使用寿命减少一半。
尽量避免三方会车,所谓三方会车就是你超载这个车,它的左侧和右侧都有车辆同时行进,这个时候如果三个车并在一起成一条线,前方要是突然有了情况,那么被超载的车辆,它往右方躲,右方也有车,往左躲左方是你,那么这种情况叫三点一线,一旦发生情况就没地儿躲。
开车的最高境界:省车、省油、省钱!做到经常检查车辆机油、电瓶水、冷却液和轮胎。
慢行势车不仅可以减少损耗,也可以省油。原地怠速的时候,由于发动机没有负荷,冷的发动机遇到势的混合气以后,会形成冷凝水,如果长期原地预热温车,冷凝水会渗到发动机的机油油底,稀释润滑油。如果冷凝水在汽缸参与工作的话,更是会严重损坏发动机的。原地怠速热车,会增加2.7%的发动机故障风险,而且会增加油耗。特别是长时间怠速和长时间怠速下运行空调更耗油。汽车发动以后一定要走车,油门不能太大,要缓慢地行进。这样的话,发动机就会既升温快又节油。
“金圣”系列节能清净剂(油品添加剂)
刮风走小巷,下雪走大街
冬季路滑:别把安全寄希望于ESP上:冬季轮胎和防滑链;防止电瓶亏电;不能长时间原地热车;车窗要及时除雾。
车辆每行驶5000公里做一次轮胎换位,每行驶5000-10000公里做一次四轮定位,绝对不能在同一车轴上安装不同型号或者新旧差异较大的轮胎。
应对刹车失灵的措施:手动刹车、强制降档、利用障碍物制动。刹车失灵之前,是会有征兆的。比如说刹车过硬或者过软,有异味儿等,留心这些征兆,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追尾!猝不及防时的避险全攻略:躲避、抬刹车、自我保护、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备刹车
老柳经验大汇总:排队故障有妙招
夏天气温太高,开车经常会遇到水箱开锅的情况,怎么办?一是缺水,二是水泵有问题。停在路边,让发动机熄火、求救,是最上策的方法
大雨天在路上走,如果雨刷突然坏了,什么也看不清了,怎么办?
用水浸过的布上倒一点洗洁精,在挡风玻璃内侧面均匀地擦一遍,可有效保持在20小时内不结雾。
轮胎以前没卸过,可是忽然瘪了,换轮胎的时候,螺丝全都拧下来,可轮胎还是下不来。
把千斤顶弄下来,让轮胎着地,往前走两下,往后倒两下,然后再打方向扭两下,活了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下来。
大冬天的在路上走着,挡风玻璃碎了,怎么应急?
发生这种事儿,你首先要搞清楚人钿的玻璃是哪种类型的,汽车玻璃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夹层玻璃,一种是钢化玻璃。怎么区别呢?可以从外观看出来,你从下往上观察玻璃表面,如果能看到一层彩虹状的光晕,就是钢化玻璃;而如果从任何一角度看,玻璃始终是透明的,就是夹层玻璃。夹层玻璃中间夹着一层韧性非常强的透明胶膜,即便碎了也会粘成一块,基本上不会对司机有危险,而钢化玻璃破碎散落在仪表盘上,很危险,可能会伤及驾驶员。先小心翼翼地清理碎片,然后关好侧窗,注意防寒保暖,小心驾驶。
水箱破了漏了,怎么办?
因汽车振动或轻微事故致使水箱漏水时,可依具体情况采用应急措施。若漏水不太严重,可撕开几支香烟,将烟丝倒入水口内,烟丝在水的循环压力下,即可堵住漏水处。上下水管有破洞时,可用棉布卷与卷成用木楔堵塞漏洞,再肥肥皂或沥青涂在周围。如果是水箱散热管漏水严重,可以把漏水的水管从漏水处剪断,用涂上肥皂和沥青的棉花团、棉丝等物堵住散热管,压扁散热管头再卷边压紧即可。
油箱、油管漏油,有没有办法?
油条、油管渗漏时,应先擦干净,然后再用肥皂或沥青涂在漏油处,再用胶布包好。外面用细线或细金属丝捆紧,然后再涂上一层肥皂即可,也可用“丙烯酸酯胶”黏合。如果油管折断,可用带线的塑料管(要求其内径尺寸与折断的汽油管外径尺寸相等),将油管两端打结,并捆牵即可。
车辆自燃怎么办?大多由电气线路老化或故障引起短路造成。
在长途行驶的过程中,刹车警告灯忽然亮了,是什么原因?
发生这种情况,一般是刹车系统有渗漏的现象,这时候不要开车了,必须马上给刹车添点油。如果一时找不到刹车油,可以买一度数高的白酒应急代替,不会影响到刹车效果。但要记住:切不可频繁踩刹车,否则可能会失灵。
半道没油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的话,可以去买花生油或者豆油临时代替应急一下,开到修理厂后马上换油,不然会留下积炭。
远离“垃圾人”
这是微博和微信疯转的一个段子:一个小伙子和漂亮女友在餐馆里吃饭,有一个醉汉向漂亮女友吹口哨,女友让小伙子去收拾那个醉汉,小伙子说别理他,咱们吃完饭走吧。女友不依不挠,骂小伙子窝囊废,怂得不像个男人。小伙子说不要跟流氓一般见识。
漂亮女友火了,把小伙子大骂了一通,又回过头大骂醉汉,结果招来醉汉的同伙一帮人,双方打了起来,小伙子被捅了三刀,不治而亡,临死前小伙子问女友:我现在算是男人了么?
像醉汉这类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垃圾人”。世界上存在着一些负面“垃圾”缠身的人,他们需要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被人刚好碰上了,他们就会把“垃圾”丢在碰见的人身上。在驾驶员的队伍里,同样存在着一些“垃圾脸”,他们充满沮丧、愤怒、嫉妒、抱怨、失望以及郁闷的人,这类人受到一点刺激,脾气便如火山一般爆发。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发生在2013年7月23日的北京摔单事件了,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挡道,引起了两名驾车男人的不满,双方发生争执。在此过程中一名男子先将该女士打倒后,又将婴儿车内的两岁女童重重摔在地上,造成女童重伤而死。而这两个男人是刚从监狱里放出来不久。这位女士曾伤心欲绝地说:如果我知道那两个人是刚监狱放出来的,我怎么也不会跟他们有冲突。
如果将垃圾人再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重症型,另一种是准垃圾人型。重症型的人,其病已入骨髓,有一种急切想把心中的垃圾倒出来的冲动,摔童案件的男子就属于这类。另一种准垃圾人型,心中虽有不满和怨怒,但还是能控制情绪,不会极端的爆发出来,主要将情绪发泄到开车上,比如,倒们开车烦躁,不停地车并线,狂按喇叭,野蛮别车……你的身边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啊!这类人可能就在你我的身边,也有可能就是你我。戾气过盛的环境里,即便修养较好的人,也有可能变成准垃圾人。
那么,怎样才能不被这些垃圾人伤害,微博和微信疯转的呬个段子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一位朋友在正确的车道上行驶,突然间一辆黑色轿车从停车位开出,正好挡在前面。朋友立即踩刹车,车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刚好闪开来车,两车之间的距离就只差几厘米!这辆车的司机凶狠地甩头,并且朝着我们大喊大叫!我朋友只是微笑,对那家伙挥挥手。于是我问他:你刚才为什么那么做?!那家伙差点毁了你的车,还可能伤害我们!
朋友解释说:“许多人就像垃圾人。他们到处跑来跑去,身上充满了负面垃圾;充满了沮丧、愤怒、嫉妒、仇恨、抱怨和失望。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他们终需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我们刚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们身上丢。”
当然,当我们远离垃圾人的同时,也要防止自己变身成垃圾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有负面情绪,就难免会成为情绪垃圾。当遇到冲突的时候,要懂得及时回避;当遇到自己心情不好的问题,要快速远离让你情绪变坏的环境。微微笑、挥挥手。远离坏情绪,继续开自己的车走自己的路。
车窗要及时除雾
车窗起雾影响视线,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平时大家都不太理会和忽视这些小事,行车过程中遇到起雾的情况却又感觉无计可施,很多的人做法就是趁着红绿灯停车时用干布或纸巾擦玻璃。平时在市内行车问题不太大,到了高速公路上,前后风挡以及车窗表面产生一层薄雾会阻碍祖母,祖母不清就危险了。车窗起雾的原则是“内热外冷”,内外温差大,相差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这样玻璃上就会出现雾气。
除雾的方法多种多样,总结起来无非有三类:
第一类:使用空调系统。空调除雾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冷风除雾和势风除雾。冷风除雾是将空调的制冷设备打开,除雾效果迅速,很快就能除去玻璃上的雾气,但缺点是冷风一旦关闭,雾气又会马上出现。用热风除雾相对冷风要慢许多,用热风去吹玻璃,把玻璃吹得受势均匀了以后,玻璃就不会再起雾。除了侧风挡,侧面的车窗也会起雾影响驾驶员视线,可以利用车内单独的吹前排车窗的出风口,如效果不明显,则可以关闭中央出风口,增加两侧出风口风量。
第二类:天窗对流通风。如果玻璃上的雾气不是太大的话,可以将两侧的车窗打开一条缝隙,车内的空气形成对流,车内的温度渐渐接近车外温度,玻璃上的雾气就会散去。这种方法不是所有的天气都能用,冬季和雨天就不太适合。
第三类:使用化学除雾剂。将除雾剂喷在汽车玻璃内表面,然后擦拭干净,在清除污垢的同时,会在玻璃上形成一层薄的透明的保护膜,它能有效地防止水汽在玻璃上凝结,有效时间一般是半个月左右,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自制除雾剂方法:用洗洁精和水按1:10勾兑,喷涂于汽车玻璃的内表面,效果与除雾剂相似,有效时间可以达半个月。(作者:柳实光明日报出版社)(精锐工作室2015 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