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演水华为什么选中王心刚主演《伤逝》?

 donglin58 2016-09-07

鲁迅的《伤逝》是一部描写早年知识分子爱情生活、心态的小说,它通过男主人公内心的活动,贯穿他与女友子君由恋爱、结婚、分离,子君在艰难中早逝,主人主涓生孤独地吞噬着自己内心的悲凉与愧疚的故事,细腻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年代知识分子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意义,又尖锐地剖析了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的局限和软弱性。 


这部小说的风格与导演水华在《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中所表现的深沉、细腻、抒情的手法很相似,由水华来执导《伤逝》可说是十分理想的人选;而水华偏偏选中一贯擅长扮演军人形象的王心刚来演这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戏,使不少人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这选择是否妥当?王心刚的表演究竟如何? 


钟惦裴同志看完影片以后有一句评价,他认为影片《伤逝》“亏得王心刚”。此话说得十分有道理。 


水华导演为了既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又忠于其艺术特色,影片结构尽量按原著形式,经情绪逻辑展开,用男主人公涓生的内心独白贯彻始终,这样就给演员的表演带来难题:缺欠可借助的情节和外部动作,大量的戏要靠回忆、幻想、幻觉、旁白来完成。

而王心刚凭着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艺术功底,及对鲁迅原著的细读深研,反复琢磨(甚至为了使自己逐渐“发福”的体型更接近当年的文弱书生,他一边节食、一边加强锻炼,最后胃出血大病一场),最后终于一改戏路,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彷徨、矛盾的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形象,使影片保持了沉郁、凝重、抒情的风格。 


当然,王心刚在气质上不如孙道临与扮演《早春二月》的肖涧秋那么相近,书卷气弱一些;年龄也稍大了,这都给他的表演带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认同感。


       摘自《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么·电影·电视剧(下)》(199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