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放明皇陵一瞥康陵永陵
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和孝宗的泰陵,都按照在祖父皇或父皇陵墓右后方选址的原则,到康陵这儿有了点变化,我推测的原因大概是天寿山的山脊到泰陵处就向西南折了,所以康陵的位置在泰陵的右前方的山窝里。从昌赤路向西北行,别的陵墓都在马路的右侧,康陵则在马路的左侧,也就是在昌赤路西南侧的山脉上。
当然折过来的这山可能就不叫天寿山了,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还沿用这个叫法,反正天寿山也是朱棣时改的名,他的意思是陵区就叫天寿山,查看明史时也常可看到某位皇帝到天寿山谒陵,“到天寿山谒三陵”到世宗嘉靖时,始出现“幸大峪山视寿陵”的说法。
去泰陵的路上,先遇到去康陵的路口,只不过按传承的次序,介绍完孝宗的泰陵,再介绍他的长子武宗朱厚照的康陵,比较顺理成章,从参观路线上来说,这样走也比较顺,在泰陵折返后,沿原路往回走,在康陵入口右拐,去康陵最好开车,因为右拐后似乎没有公交车了。
从康陵路口往西南拐,大约走一公里或两公里的样子,过了一条干涸的河道后,这条干涸的河道很宽,去昭陵定陵时还可以看到这条宽宽的河道,不知道雨季时是否有水,这条河大概就是天寿山陵区选址时所说的前有大河,我曾看过一张陵区简图,这条大河应该穿过长陵前的五孔桥向东流去。
过了这条河道,就进了康陵村,在康陵村口有个挺正规的停车场,停车场的南面是个很大的门面,广告都是推销春饼宴的,康陵村是比较早开展农家乐的村,尤以春饼宴为有名,从停车场出口,往南就直接进村了,村里两侧都是村民经营的餐馆,和可以留宿的民宿院落。停车场北面的坡上,是些比较大的院落,可以接待团体住宿,这些大院前,有个柏油路面的停车场,划着十几个停车位,坡上坡下的停车场旁边,各有一处比较正规的卫生间,街道清洁。
从坡下的停车场,往西走几百米,就可以看到康陵了,康陵的朝向似乎是坐西朝东的,这是继裕陵之后,另一座我看着不是坐北朝南的陵墓,也可能我的方向感有误。陵门紧锁,门廊处有俩老头坐在一个破旧沙发上聊天,穿着不太整洁,有点和村里清洁感觉不太般配。上前和俩老头攀谈,问了问康陵啥时能开放,老头说,去村委会交钱,他们就可以给开门,问多少钱呢?回答说一个人50元钱吧?记不太清楚了,反正足以使我们打消进去看看的念头。 (康陵秋色) 沿着康陵左侧的围墙有一条上山的水泥路,我们在秋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去的康陵,天很蓝,康陵南侧围墙恰是向阳的一面,路的左侧是个果园,好像是梨园。康陵的围墙依山势,分为几节,节节升高,与其它的明陵的感觉略有不同,就是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树,不是松树,树叶从金黄到鲜红都有,在秋日的蓝天白云下,红墙金瓦,金黄和火红的树叶,使得康陵少了些阴宅的感觉,更像是果园的一个点缀。过了陵墓的宝城,在往山上走一段,就是一处眼界比较开阔的地方,回首东望,远处还可以看到昌赤路东面的,与康陵遥遥相对的一两处陵墓金色琉璃瓦的明楼。 (康陵的宝城城墙) 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是正德,即位时大约15岁,在位16年,享年36岁。这位皇帝似乎体能高于智能,勇胜于谋。比较喜欢和猛兽打交道,建了个豹房,明史记载“帝狎虎被伤”就是说他和老虎亲近时,被老虎伤着了。可见勇力非凡。喜欢亲临战阵,微服出行,甚至给自己册封某某法王,某某天师,自称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总之喜欢给自己多加些头衔。诛杀太监刘瑾时,竟亲自去抄家。不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武宗辞世前作了自我批评说“前事皆由朕误”崩于豹房,无后。
可能前几位皇帝的陵墓都在长陵的右翼,长陵左翼到武宗的康陵时,还只有宣宗朱瞻基的一座景陵,到世宗朱厚熜时,大概意识到了这种偏于右翼的选址有些不太平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他并不是康陵正德皇帝的子嗣,而是堂兄弟,本来就想离康陵远点,这两个因素可能决定了他生前营建自己的陵墓时,就把陵址选在了左翼,在景陵的左下方,也就是景陵东南的位置。
长陵村景陵村前的马路还是很热闹的街面,但从景陵村口沿着一条山路往东南方向走时,就越来越清净了。我第一次去寻访永陵时,就是沿着这条山路从永陵后面的果园树林中走到永陵的西侧围墙处的。永陵三面都被果园包围着,甚至可以说四面都被果园包围着,只有陵门前,留下一条路,路边两侧都是果园,陵门前有块空地,估计属于陵园保护区,不许种树吧。从陵门处往南走,出了两边是果园的的这条路,就是陵碑了。现在陵碑前有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往东走通向德陵。过了马路,是一条挺宽的下坡路,也非常的长,一直向南到另外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为止,走到这条路上,才能感觉到永陵的阔大。这条路就是陵前的谒陵大道,如果了解明皇陵的规制的话,在陵碑处应该是有碑亭的,估计碑亭都被拆了盖自家的民房了。碑亭前应该有个三座桥,桥下有环陵的河道,估计也是为了排水吧。过了三座桥才是真正的陵门,现在这些都看不到了,但这大条石铺设的谒陵道还在,我推测因为这条石也太大了,很难拆运,所以幸存下来了。条石都被磨得很光滑。
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是嘉靖,他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唯一活到60岁的明朝皇帝,在位45年,比万历在位时间少三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嘉靖是宪宗的孙子,因为武宗朱厚照无后,所以继承大位的事就落在他的头上了,看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和武宗是平辈,都是“厚”字辈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种传承叫“兄终弟及”若是亲兄弟还比较好办,大家都尊一个太上皇,这叔伯兄弟,在嘉靖这里就出了些麻烦,嘉靖对这件事的处理呢,也颇显出他刚强的个性和足以御群臣的智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议礼。
简单说呢,就是正德朝的大臣们,把朱厚熜从封地迎请到北京,想让这下一位皇帝爷,以正德帝太子的身份继承大统,从东安门进宫。这世宗朱厚熜可不含糊,抱定“继统不继嗣”的原则,那意思我继承祖上传下来的江山可以,但不能给武宗当儿子,也不能给孝宗当儿子。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止于郊外不进城了。这下子朝臣们就慌了手脚,最后不得不从了嘉靖,这朱厚熜从大明门进宫。嘉靖赢了第一回合还不算完,他还要尊自己的亲老子为太上皇,要摆在武宗之上,这就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大议礼。这大议礼呢,按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要证明“我娘是我娘,我爹是我爹”的过程。应该说嘉靖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这嘉靖当了皇帝还有件荒唐事,就是差点被十几个宫女勒死,这也是他荒淫过度,宫女们忍无可忍的一次抗争,据说因为打的死结,拉不紧,没勒死嘉靖,让嘉靖逃过一劫。这些宫女都被凌迟处死了。嘉靖之后就不敢住在紫禁城里了,搬到西苑万寿宫,这西苑据说就是北海公园西岸某处。
要说嘉靖算是个孝子,不但坚决不接受管亲生父亲叫叔的无理安排,也不接受称为本生太上皇的权宜称谓,不仅非要尊其亲生父母为太上皇,皇太后,还在湖北他的老家,给他的父母营建了一座皇陵,被称为显陵,据说十分阔大,超过了许多明皇陵。这位嘉靖皇帝,为自己挣名位时,显示出他的聪明和手段,但在治国理政方面似乎没有多大的热情,明朝从他这儿,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