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欧洲轴心国中的仆从国(上)

 木石斋草民 2016-09-07

       虽然二战的策化者、发动者和元凶是希特纳的纳粹德国,但是懂得外交的德国人,还是要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飘忽不定的二战初期,于是才有了轴心国的形成背景。同时,纳粹德国能拉拢中立国(如西班牙)、反苏国(如芬兰)、被占领国家中的傀儡政权合作,使得欧洲战场更加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具有丰富的戏剧性。

       轴心国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与德国纳粹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正式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被称为“钢铁同盟”)。此前日本已经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具有侵略性质的重新瓜分世界版图的军事和政治集团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而与此相对立的一方,则是以美国、英国、苏联为主体的同盟国集团,几十个国家被卷入进去,展开人类史上最大最惊心动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此要特别指出,轴心国成员和反共产国际(即反苏联)协定的成员国需要加以区分。作为轴心国成立标志的三国公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而反共产国际协定则是一个针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合作条约,在其成员遭到第三国攻击、或攻击第三国时,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其他成员国不需要对其宣战。法律意义上的欧洲轴心国成员只包括下述7国。但是历史学家通常将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也算作轴心国成员,虽然事实上这些国家并未加入三国公约(例如芬兰)。

       苏联把持着共产国际这个工具,直到1942年才宣布取消解散,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共产国际威胁着许多国家的政权稳定,才会闹得世界上人人怕、人人恨的地步。不要说西方民主国家了,即使连法西斯国家也惧怕苏联这样性质的国家的巨大挑战,那种无厘头的马教,随时会引起工人罢工、武装暴动,士兵起义,颠覆政权,成立红色苏维埃政权。有趣的是,直到二战之后,反过来共产国家开始惧怕民主国家颠覆政权,复辟资本主义。

       欧洲轴心国七个成员国一览表:

       1.德国: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本创建轴心国,1945年5月8日投降,国家元首希特勒;

       2.意大利:1940年9月27日与德国共创轴心国,1943年9月3日退出,国家元首墨索里尼;

       3.匈牙利:1940年11月20日加入,1944年10月16日退出,国家元首霍尔蒂;

       4.罗马尼亚:1940年11月23日加入了,1944年8月23日退出,国家元首米哈伊一世(实质大权在安东内斯库手里);

       5.斯洛伐克: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权); 

       6.保加利亚:1941年3月1日加入1944年9月5日退出,国家元首鲍里斯三世;

      7. 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分裂出来):1941年6月15日加入,(乌斯塔沙傀儡政权,领袖是安特·帕韦利奇)。 

       合作国一览表:

       1、芬兰(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

       2、西班牙(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

       3、维希法国(傀儡政权)

       4、丹麦(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

       5、其它(在所有被占领的21个国家中的傀儡政权、亲德组织以及加入党卫军部队的)

       除了德国在战争中发挥高超的军事力量和军事素养之外,其他轴心国军队的作用微乎其微、忽略不计,连一点闪光点都没有。既然欧洲轴心国的作用,仅仅只是纳粹德国的帮凶和仆从国作用,因此它的特点显而易见,有如下所述的几个特征:

      1、轴心国的成员都是为了领土而和邻国闹成宿敌才会参战;都是二战初德国鼎盛时选择被绑上德意志战车上的,或叫“上了贼船”。导致这一切的都是极端民族主义是战争的祸源,爱国主义成为帮凶的动力。

       2、轴心国形成的复杂性在于:又都是因为恐惧苏联的侵略,才形成反共产国际共同目标的德国仆从国,而非是对抗英美国家的因素所致,关于这一点很值得后人深思;因此所有的仆从国都会在二战末期风吹二面倒、离经叛道、反弋一击。才使得亲苏势力乘机扩大,又以反法西斯胜利者的面貌加入到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形成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新一轮的世界冲突开始了。

       3、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一战的“凡尔赛和约”埋下了二战的祸根。由于和约重新划定了欧洲版图,使得德国和原奥匈帝国成员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欧洲因而分裂成修约派和反修约派这二种对立国家。世界上的战争无不都是为了领土而打仗(中国这六十年外交折腾都是这样),但是残酷的二战又让欧洲人猛醒:国土大小并不能决定一国是否强盛、人民普遍过上富裕的好日子,只有国际秩序稳定、国家制度先进、工业精湛先进、科技人才备出,才是真正的幸福之源。于是近七十年来,欧洲人再也不会为了国土大小而流血牺牲、争执不休。可是世界其它地区的人,也包括咱中国人,仍然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还在为几个小岛转圈子、苦恼不已。

       4、仆从国军队战斗力不强,不能单独打赢任何一场战役,或守住一条防线,反倒成为德军的内赘与包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然而它们之间内讧起来,却精气神十足、勇气可嘉。

       5、仆从国军队都有自己的指挥官,独立管理军队。所以能进能退能逃能投降能退出轴心国。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尊严,尤其是军人尊严。而不象中国伪军奴颜婢膝,完全听命于日寇随意摆布。

       说到这里我又要联想到八年抗战中的中国军队,具有欧洲仆从国一样的劣质:1、同样战斗力不强,不能单独打赢一场战役(比如说缅甸战役),或顽强坚守住一条防线、不能攻城夺池的收复国土,不能打赢一场具有战略意义上的战役(指夺取重要交通枢纽或解放大片复土),只能靠小打小闹的袭击战术来虚构一个假抗日的胜利者的虚荣形象;2、国共二军不但相互没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同盟关系,反而喜欢搞内讧分裂,彼此争夺领地,打起内仗来同样斗志昂扬,个个是英雄,人人充好汉。但是一碰到鬼子,个个逃得比兔子还要快,一击即溃、一溃千里,毫无军人大无畏的气质。3、说是中国战场能拖住多少日军,事实上到了二战中后期,1945年日军反倒只留下18个师团在华中、5个师团在华北、华南3个,三地仅仅30万人的二三流军队应付一下局面就行了。而在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上是44个师团,国内58个师团。

       轴心国说是德意日三国为主力,实际只有德日二国是主心骨,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对抗盟军。日本二战初期在东南亚及太平洋战场上,频频击败美英荷澳等国联军,然而意大利只起到仆从国的作用。下面介绍二战欧洲轴心国中的几个仆从国的情况:

       1、二战中的意大利

       一战后,意大利的形势和德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本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全世界主要强国还在大萧条的余波中挣扎。罗斯福的新政尚未见成效,希特勒刚刚上台,而墨索里尼这边已经主政八年了。这八年是意大利在20世纪中少有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意大利在海军和空军等技术兵种的武器研发方面都不落下风,其研发的CR.32双翼机曾是世界上性能最优秀的双翼战斗机之一,而其海军实力则是当时的海军五强国之一,在地中海范围内力量则更是首屈一指。意大利相比于英法等老牌列强有着自己的难言之痛——当它统一时,全世界殖民地基本已经被瓜分完毕了。由于国土狭小,原材料缺乏,意大利得了个“穷汉帝国主义”的雅号。于是意大利选了一条看似聪明实则愚不可及的道路——柿子捡软的捏,先去非洲欺负小国埃塞俄比亚练练手。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50万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军人入侵了埃塞俄比亚。面对大部分光着脚还配着冷兵器的埃军,意大利却飞机坦克全用上了,最后甚至使用了被禁止的毒气弹。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意大利军队在整个第二次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也不体面伤亡了14万。(埃塞军民有76万人死亡,其中28万人死于毒气弹)。由于率先打破了欧洲在《巴黎和约》后建立的均衡体系,意大利成了过街老鼠。就在意大利人开始侵略的一个多星期后,国联理事会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投票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这些制裁于1935年11月18日生效,它们包括禁止给意大利以武器、贷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铁和钢等。意大利整个国家工业体系随之进入瘫痪之中。

       事实上,意大利因经济制裁加殖民地负担所造成的工业瘫痪,直到二战开始时也没有恢复过来。据英国战史学家蒂姆·比恩统计,到1938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美国的钢产量为2880万吨/年、德国为2265万吨/年、日本为647.2万吨/年,而意大利仅为237万吨/年,煤炭、石油等其他工业指标的数据则更加惨不忍睹。更要命的是,作为发动战争的侵略国,意大利连战争储备也没做足,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时,意大利的钢材仅够用14天,煤炭50天,铁矿石180天。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在回顾意大利的二战史时曾经这样评价,他说:“一个国家的命运此时已注定,因为这场因虚荣发动、且未经深思熟虑的战争,它过早地消耗了为世界大战积攒的资本。”而意大利人自己的吐槽则更为精辟:“感谢英国人击败了我们,否则再过10年,意大利将沦为占领区的奴隶。”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制裁后,1937年意大利退出了国际联盟。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1940年,在对法国的战争中,意大利先是以“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为由,拒绝参战,在德国已经快攻占巴黎时,想趁机捞一把的墨索里尼又急忙发动了对法国的进攻,结果是他精心拼凑的攻击部队反而被本已放弃希望的法军打得溃不成军,把战火烧到了意大利境内。幸亏不到半个月后,法国就向德国投降了,否则法军最终会在哪儿停下脚步还得看心情。

       意大利对于德国真正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国。正如德军将领曾经提醒希特勒:“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就相当于我军增加10个师的力量;如果意大利加入对方,我们用20个师就能搞定它;但如果意大利要加入我方,我军就必须耗费50个师的力量去保护它。”的确,在轴心国集团中,意大利其实是一个在没有参战之前就已经战败了的国家。这个国家在二战中的所有表演,不过是墨索里尼这个独裁者绑架他的人民所上演的一场无厘头的闹剧。所以二战中的意大利军队纯粹是一支窝囊废的小丑军队、笑话备出。

       意大利给盟友德国添的第一个麻烦在巴尔干半岛的希腊,为此延迟了德国进攻苏联计划(详情在前面已介绍过了)。意大利给德国在战略上“添乱”的第二个麻烦,也是最大一个麻烦在北非。由于海军不行,德国地中海地区的计划本来只是防御。一心想建立自己“新罗马帝国”的墨索里尼却偏要染指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此战的后果当然可想而知。于是德国不得不在西拒英国、东攻苏联的背景下,开辟了北非战场,陷入了比一战中更为噩梦的“三线作战”状态,北非也因此成了轴心国最早战败而放弃的战场。

       意大利添的第三个麻烦在苏联,意军被派去协助攻打斯大林格勒。结果意军第8兵团的防区成了苏军的突破口,不到一天就被打开了一条27公里宽的缺口,3天后扩大到90公里。22万意大利官兵仓皇溃逃,将德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苏军面前,导致一百多万德军被围歼。当时,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正好在柏林访问,得知此消息后,询问意军在这次战役中的损失,一位在场的德国军官没好气地回答说:“基本没有什么损失,他们全都拔腿溜走了。”

       意大利添的第四个大麻烦,就是在1943年9月3日意大利主和派早早宣布退出战争,从而动摇了整个轴心国士气。并拖累德军几十个师留在亚平宁半岛,以对付盟军登陆意大利,使得东线战场德军处于绝对劣势的防守态势,最后走向失败。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不无讽刺地说:“万幸,意大利成了德国的盟友,而不是我们的。”

       意军在二战中的糟糕战绩,让不少人怀疑这个民族是不是天性就不善征战。事实上,这种说法在二战当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此话还是墨索里尼本人说的。他在战争临近失败时指责自己的国民“不是古罗马人的后裔,而是外籍奴隶、农奴和混血儿的后代”。墨索里尼本人也是如此,他的一切政绩都是虚有其表,经不起严格考验;意大利当局根本无意充分发挥其战争潜力,他们的动员机构完全不适当;意大利军人从来不对战争采取认真的态度,陆海空三军都是供表演之用,完全不能打仗;意大利的军官缺乏专业精神,他们不务正业,与士兵生活完全脱节。军官与士兵待遇差距极大,官愈大愈享受,而一般士兵军饷常备克扣和延发,这样的军队怎能同生共死?意大利军队习气源自于忠于王室的卫队,他们的作用主要是仪仗表演和维持治安,但对于行军作战来说,则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军事的学习。

       德军元帅隆美尔的最高功勋就是在对意大利作战时获得的,也是打得最顺的,有此经历使得他对意大利几乎有种与生俱来的不屑感。他对意军的评价是:“这支军队离现代化战争的标准实在相差太远了,这支兵力在设计上只够应付一个殖民地性质的战争,最多能剿灭一些叛乱民族,他们的战车和装甲车都太轻了,引擎马力不足,行动半径也太短。炮兵所使用的火炮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旧货,射程极短。战防炮和高射炮差不多,甚至步枪和机关枪都是旧式的。不过,最糟糕的意大利绝大部分还是非摩托化步兵,这在北非沙漠地区对抗一支摩托化的敌军,非摩托化的军队毫无用处……。”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政变,宣布退出战争,墨索里尼被捕软禁,后又被德军救出。德军元帅凯塞林控制整个意大利,直至二战结束。我看过有关二战意大利海军一书,只有发明的蛙军还可以圈点一下。

       2、二战中的匈牙利

       一战之前的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个理论上的独立王国,统治着中欧大片土地,不仅包括现在的匈牙利,还包括特兰西瓦尼亚、斯洛伐克、卢西尼亚(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克罗地亚、波黑、现在塞尔维亚北部等大片土地。一战中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匈牙利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结果被西方协约国联手摧毁,原来奥匈帝国的海军上将霍尔蒂被选举为匈牙利的摄政,一直“摄政”到战争结束。

       协约国给了匈牙利一个非常苛刻的和约,它被割去了大片土地,被迫缴纳赔款,军队被限制在三万五千人等。匈牙利人对和约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摄政本人更是对和约夺去了国家的所有海岸线,使他成了一个“没有海军的海军上将”耿耿于怀,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他首先做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抵制各种主张哈布斯堡王室成员复辟的主张,但是他和匈牙利政府都在等待着,他们是修约派国家,而且很快就发现,他们绝不是孤身一人,以后加入德国这个靠山,实现梦寐以求的“收复失地”之梦。

       匈牙利人的最大对手是罗马尼亚人,其次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和大多数修约派小国一样,匈牙利人最初以意大利为靠山,但是它们很快发现意大利人实在“不够意思”。德国对斯洛伐克进行了长时间的威逼利诱后,1939年3月14日该国宣布“独立”,德国人随即“保护”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然而出于照顾匈牙利情绪,德国人把那块小小的混乱不堪的卢西尼亚(外喀尔巴阡乌克兰)让匈牙利去占领。1939年2月24日匈牙利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标志着它已经决心把自己更紧密地和德国、意大利绑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匈政治家心里,这只是他们为追求自己的目的所必要的一种行动而已,然而实际上,这个国家将越来越紧地被德国所控制,直到它的毁灭。

       1939年9月德波开战,波兰在短短一个月里被德苏瓜分,让匈牙利感到了一丝恐惧,苏联的西进更让他们如坐针毡。尤其是苏联人取得了一小段和匈牙利人的共同边界后,更是让后者坐卧不安。另外德国人也准备给匈牙利一个甜头尝尝,这样这个国家才能更巩固的成为德国的后方,对于希特勒从未忘记的那个最终的目标——苏联来说,匈牙利的资源是德国肯定需要的,它的军队,虽然实力差了一些,毕竟聊胜于无。给匈牙利人这个“糖块”——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部分,这使匈牙利的领土出现了一个长长的突出部。

       德国对巴尔干战争时,希特勒这次决定给匈牙利一个“大礼”,1941年3月27日他给摄政的信件中,他提出“满足匈牙利的全部要求”,尤其提出“给匈牙利一个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这个建议对于摄政本人无疑有极大的诱惑力,他热心地答应了德国的要求,匈军支持德国的行动,但不会越过一战前的旧国界,德国人对于匈牙利人的失望。

       1941年6月26日发生了一起国际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外交事件:所谓“俄国空袭”事件,当天,一些绘有苏联空军标志的飞机轰炸了拉霍(在卢西尼亚)和科希策,这成为了匈军方要求参战的最好借口,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飞机不是苏联飞机,有些说法认为那些是德国飞机,也有的认为是属于斯洛伐克空军的飞机,总之,6月27日,在没有摄政签字,也没有同议会磋商的情况下,宣布了对苏联宣战的文告。如果不坚决站在德国一边,匈牙利将被德国占领,而得到的领土很可能都会失去,尤其在罗马尼亚几乎是第一时间参加了对苏作战的情况下。

       1942年,匈军方在德国方面的压力和要求下,增加了在苏联的军队数量,编成了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在苏联南方作战,匈牙利人对于罗马尼亚人获得的战利品多少有些嫉妒,但是对于罗军的惨重损失则是窃喜不已。虽然1942年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组成了一个反对匈牙利的“影子小协约国”,但是在战争形势对于轴心国集团有利的情况下,德国可以压制住他的小伙伴的各种不满情绪,这个“影子”集团更多的是一种可笑的幻影而已。在苏联前线,匈牙利军在相对比较平静的地段作战,他们知道自己的装备低劣,但他们认为苏联人将会和德国人拼个你死我活。德国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失血的时候,苏联军队开始在罗马尼亚军对面集结。

       1942年底苏军重创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罗军最好的部队基本在这次战役中一扫而空,没等匈牙利人幸灾乐祸的情绪结束,1943年1月的沃罗涅日战役中,匈第二集团军和配合作战的德军遭到巨大损失,这一损失甚至远超过1942年8月匈军在顿河一线的伤亡,匈牙利总参谋部终于放弃了在苏联赢得战争的希望,就在这一年里,匈军得德国方面的允许,从苏联撤退了它的残兵败将,当然,这种撤军的举动本身的军事意义其实不大,匈军的绝大部分重装备已经损失掉了,但是其政治意义则相当严重,首先是罗马尼亚人立刻跳了起来,不少政治家立刻指责首领(安东内斯库)把大量罗军士兵丢在苏联,而没有足够的部队对付匈牙利人;其次在摄政支持下,匈政界人士开始了试探和平的进程。

       1943年4月16日,在德国人的要求(或许用“命令”更合适些)下,摄政前往克莱斯海姆堡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晤。德国方面对匈牙利对犹太人没有“清除”大发牢骚,而且指责摄政想脱离轴心集团。进入1944年,战争终于逼近匈牙利了,匈军主力部队只作为占领军存在,而德国人已经掌握了不少匈牙利“背叛”的证据,希特勒决定动手了,1944年3月,他把摄政再次召往克莱斯海姆堡,这次他狠狠地攻击了摄政一番,尤其是指责他“搞匈牙利式的背叛行为”,并宣布德军将占领匈牙利,霍尔蒂进行了抗议,但是德国人开始时阻止他离开,然后又切断了他和随行人员与国内的联系。

       1944年3月19 日,德军占领了匈牙利,以亲德分子为主体,德国人组成了一个新内阁,虽然其中仍未吸收萨拉希和他的箭十字党成员。3月22日,以德迈·斯托亚伊将军为首的新政府组成,但是大权转到了德国人手中,德国驻匈公使,党卫队人员艾德蒙德·费森迈耶博士控制着匈牙利,这只是德国人全面控制这个国家的开始而已。德国人控制的手法很简单:各种有反德言论的政党、报纸、媒体等全部被取缔或禁止活动,犹太人迅速遭到大规模的逮捕,除了极少数能有财产换取生命之外,其余大部分都要死在大大小小的集中营里了。

       不过德国人的第一次控制并没有持续太久,1944年6月对德国人来说是灾难的一个月,除了国内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空袭之外,西方盟国在诺曼底登陆,而6月下旬苏军在白俄罗斯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7月德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也遭重创,1944年8月底,已经摇摇欲坠的德国战争机器遭到了沉重一击,苏军发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军和大部分罗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被优势的苏军所淹没,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损失惨重,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接连倒戈,德国在巴尔干的存在已不可能了,更重要的是,失去罗马尼亚的油田后,匈牙利的油田将成为德国维持其战争机器重要的原料来源。

       1944年10月苏军踏上了匈牙利的领土,很快他们就逼近了匈东部最重要的城市德布勒森,弗里斯纳指挥下的德匈军队进行了激烈抵抗之后继续后退,而同时一批匈政府人士已经秘密前往莫斯科,准备签署一个停战协定,虽然摄政可能认为苏军将会很快占领大部分匈牙利,从而保证协定的有效,但显然苏军做不到这一点,而德军在10月初就已经向匈牙利派出了大批增援部队,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可以依靠的领导人——箭十字党的领袖萨拉希。

       1944年10月15日,匈牙利无线电台宣布将与苏联签署一个停战协定,其实德国人早就得到了情报,他们等待的就是一个确定的信号,现在他们得到了,德国人迅速开始了行动,匈牙利的重要性决定了德国不能放弃这个国家,尤其在它已经显得四面楚歌的时候。著名的党卫军上校斯科尔兹内实施了铁拳行动,具体过程不再赘述,唯一让人感到可悲的是,绝大部分匈军高级军官都默认了这次行动,并且继续和理论上的国家元首萨拉希一起与德国人抵抗苏军。霍尔蒂被带到德国,虽然理论上他仍然是摄政,但是匈牙利的大部分已经属于德国人了,战后他经过了短期的囚犯生涯后,流亡葡萄牙,1957年死于该地,最后值得说一句的是,1993年即匈牙利实现“民主化”后,他的遗体被送回匈牙利安葬。

       萨拉希对匈牙利的统治并没有什么好叙述的,德国人控制一切,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犹太人的迫害更疯狂了,而且由于国家的混乱,本来就很糟糕的战争物资生产大部分陷于瘫痪。而苏军及其盟军和德军及其盟军围绕这布达佩斯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激战。1945年1月20日,得到苏联支持的匈牙利临时政府与苏联签署了停战协定。而到了2月中旬,随着突围的德匈军队在布达佩斯市郊基本覆没(4万左右的突围部队,成功者仅仅785人!),这个国家的浸满鲜血的首都被苏军占领。1945年3月,匈牙利又见证了德国在二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攻击行动——春季觉醒行动,但很显然,德国军队已经永远醒不了了。遭受了惨重损失后,苏军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将德匈军队赶出了匈牙利,而此时大部分匈牙利军队,都已经做了逃兵或冤死鬼了。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于苏军带上了罗马尼亚军队,因而引起了匈军的最后一次疯狂,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厌恶战争,但是看到罗军,他们仍然能爆发出120%的力量,在布达佩斯战役中,匈罗两军的对阵让德苏军官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那么“英勇”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匈军不仅成功地进行了防御,甚至还打起了肉搏战,而罗第7军在遭受了三分之一人员伤亡的代价后,被苏军撤下去休整(其实估计是赶紧把这个能“鼓舞匈军士气”的部队弄走),而罗军部队居然“颇有怨言”。这无疑是匈牙利战役中不大不小的奇观了。另外,1944年建立的,由陆军和空军人员组成的圣·拉兹洛师和其他一些匈军部队拼命向西突击,总算向西方盟国投降了。

       无论如何,匈牙利成为了德国在欧洲的最后一个“盟国”,战后,它失去了所有战利品,但相比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这些“领土缩小了的战胜国”,它倒也没有失去太多,虽然主要的理由是它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现在的匈牙利,仍然是欧洲中心的一个小小国家,倒是没有太多匈牙利人生活在国外。

       匈牙利与德国和意大利的联系从一开始就是出于自己自私的目的,虽然它想让别人为它火中取栗,但最终烧到的还是自己的手,如果说罗马尼亚和芬兰与苏联作战多少还有一点“高尚”的理由的话,他与苏联作战完全是为了讨好德国和保住自己的赃物。而这种自私自利最终和其他几个投靠德国的国家一样,最终毁灭的还是自己,无限的贪婪可以毁掉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样的,无限制地索取最后面对的,往往是失去一切……。

       3、二战中的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位于东欧多瑙河和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之间的地区,是一块相当富庶的平原山地交错地带,这里盛产石油,让德国人垂涎三尺。

      安东内斯库在1938年就已经担任了陆军大臣,虽然他被认为是一个亲英派,但他与铁卫军有着非常暧昧的关系(有的说法是他加入了铁卫军),而且随着法国的战败,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看来,德国必将赢得战争,而只有和德国站在一起,才能保护罗马尼亚,一连串领土的失去非但没有动摇他的这种观念,反而加深了他的看法。

      而德国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位“出色”的将军,鉴于他在军队中很高的影响力以及他个人被评价为“意志坚强,决策果断”等等的品质,他受到了德国人的青睐。在德国人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他于1940年9月4日出任首相,5日就迫使卡罗尔退位,议会被解散,仅有的一点“自由”也没有了,铁卫军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随后德军以协助训练军队等理由进入该国,把罗马尼亚紧紧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

       安东内斯库在1940年11月22日第一次与希特勒会面就获得了后者的好感和认可,何况德国人重视罗马尼亚的石油,而铁卫军的领导人又被认为是一群无能之辈,德国人于是决定依靠安东内斯库来稳固他们对罗马尼亚的统治。1941年1月,铁卫军为了实现他们那虚无缥缈的“理想”,决定和这位“背叛”了他们信念的独裁将军开战,然而德国人坐视不管,罗马尼亚军队则狠狠打击了这些闹事分子,于是铁卫军的头头霍里亚·西马丢下他的“理想”跑到德国去了。

       同时安东内斯库继续建立他的秩序:1941年2月15日,所有的政党都遭到取缔。这位自封为“首领”的军人终于可以几乎没有阻碍的独揽大权了,不过对于从前的老罗马尼亚政治人物,他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逮捕(这点和元首倒是不同),而这些人最终会在推翻他的行动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6月12日安东内斯库与希特勒见面,后者通知了他与苏联开战的事情,同时表示罗马尼亚除了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地区,还可以在德涅斯特河以东得到补偿,据说“首领”兴高采烈地喊道:“我自然将从第一天起就支持你,如果要打斯拉夫人,你永远可以依靠罗马尼亚。”于是1941年 6月22日,30多个师的罗军加入和苏联开战的德军浩浩荡荡的队伍中(虽然装备仍然非常可怜),罗国内民众的心态则相当有趣,收复失地、他们是非常赞成的;抢在匈牙利前面和德国站在一起,还让他们有了一点自豪感;但是与英国交战的可能,则成为了这一片阳光下似乎唯一的阴影。

       随着罗马尼亚军队的进军,越来越多的伤亡开始出现了,虽然10月16日,在德国军队的支援下,罗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攻占了敖德萨,安东内斯库得意洋洋地宣布建立外尼斯特里亚区,管辖征服的新领土,但罗马尼亚人的不满已经越来越强烈,他们注意到了匈牙利人只派出了一支力量有限的队伍,而罗马尼亚最好的部队都已经投入了战争。

       1942年对罗马尼亚来说,似乎还是非常平静的,追捕犹太人的行动逐渐减少,虽然不停有新的军队派往苏联,但是看到匈牙利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罗马尼亚人还是颇为安心的。唯一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国、斯洛伐克结成了一个“新小协约国”(或者叫变种小协约国),对付的对象当然还是匈牙利,一度传出这三个国家会联合向匈牙利开战的说法,当然德国人迅速就压服了他的爱闹事的盟友,不过形势很快给了德国和整个轴心集团沉重的一击。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起了在斯大林格勒的反击行动,掩护德军侧翼的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第3和第4集团军,拥有一些加强的德国分遣队)迅速被击败,德第6集团军被包围在伏尔加河畔。紧接着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也遭到了同样惨重的损失,德国人也意识到这次失败对他的盟国的影响,后者几乎都已经开始各种和平的努力。因此1943年4月希特勒在克莱斯海姆堡开始会见他的那些盟国的领导人们,很有趣的是,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立刻劝说(或者说请求)他和苏联讲和,同时尽可能在与西方的战争中得到一个好的结束。而“首领”的建议恰恰相反:与西方尽快媾和,全力对付苏联人。因此希特勒狠狠斥责了一番他的这位关系密切的盟友。当时似乎问题都解决了,不过罗马尼亚人很快又经历了一次震撼:意大利退出战争了。

        由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倒台,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人感觉到,可以摆脱德国这条正在下沉的大船,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结局。包括马纽在内,罗政界的人物开始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很快,通过贝奈斯,他们和西方盟国搭上了关系,同时也和苏联人有了接触。尽管苏联人坚持要求把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留在苏联境内,但是对特兰西瓦尼亚,苏联则模糊地支持了罗马尼亚的要求。有趣的是,尽管马纽一直在“炮轰”首领,但是由他主持的谈判工作其实也得到了安东内斯库的允许,这位元帅并不是头脑糊涂的人,他所希望的,是在保持自己地位(至少不要被清算)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个可接受的和约。对西方是这个态度,对苏联他也是这个态度。苏联人对安东内斯库的态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这位曾经“灵活”地改变了自己立场的人物,说不定是一个更好的谈判对象,因为他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说不定他会更容易接受苏联对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的兼并。

       不过很快苏联人就失望了。1944年3月18日,苏军进抵德涅斯特河,也就是旧的苏罗边界,此时罗军已经丧失了他们曾经获得的所有战利品,在高加索、南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罗军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惨重损失。3月19日,由于匈牙利人过于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和平的渴望,德国军队侵入了这个国家,而罗马尼亚人从这次事件中看到了收回特兰西瓦尼亚的希望,德国人也鼓励他们这么想象,安东内斯库对他的国民说,如果罗马尼亚证明他们是德国忠诚的盟友,德国或许会将他们魂牵梦绕的特兰西瓦尼亚归还他们,而他们也将获得一个有利的和约。当时的前线局势,由于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虽然它已经完全被驱逐出了乌克兰)司令舍尔纳的努力,已经稳定了下来。这使罗马尼亚人或许是最后一次感觉到他们和德国站在一起还是有些好处的。不过这种感觉持续的时间不长。6月6日,盟军在西线登陆了,很快人们就意识到,德国人无力把盟军赶下大海;6月22日,苏军开始了对白俄罗斯的进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7月13日,苏军又开始了对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进攻,这一连串的打击让罗马尼亚人彻底丧失了信心,包括马纽在内的政治人物决定进行一场政变,推翻仍然坚持与德国人站在一起的安东内斯库,虽然他们希望盟军来“解放”他们,不过时间不站在他们一边。

       1944年8月20日,苏军开始了对罗马尼亚的进攻,他们的对手,德国第6集团军(重新恢复后)和第8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以及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由于被抽调走了许多德国部队而变得虚弱了,尽管罗马尼亚军队中的大部分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仍然无法阻挡苏军的进攻,仅仅三天后,苏军就威胁了大约四分之三的德国军队和几乎所有罗马尼亚部队的后方。这种形势无疑让安东内斯库十分焦急,8月23日,当他接到国王的命令,要他去汇报前线形势的时候,他没有听取希特勒的建议(后者要求他不要去王宫),和米哈伊·安东内斯库(他们两人没有血缘关系)前去晋见国王,结果就是被关押了起来,很快罗马尼亚又宣布向德国宣战,国王用军人、农民党人、宗教政党人士、社会党人和共产党人一起组建了一个联合政府(9月12日该政府与苏联签署了停战协定),这样,罗马尼亚人作为德国盟友的时代结束了。两个安东内斯库的最后结局都很悲惨,尽管他们对自己进行了辩护,但最后都被处决了。

       不过罗马尼亚人并没有离开战争,他们的军队参加了对匈牙利的战役,这或许是他们最想做的事情了,在布达佩斯战役中,他们表现的士气高涨,勇猛异常,当由于伤亡过大而被命令后撤休整的时候,罗军士兵居然“颇有怨言”,不过他们的表现,对于他们的国家来说或许太晚了一些。还应该提一下的一个插曲是,德国人在罗马尼亚倒戈之后,想起了铁卫军的领袖霍里亚·西马,于是让他进行了一次反对国王的广播,甚至还搞起了一个“罗马尼亚国民政府”(1944年12月13日),不过这都是一串闹剧而已。

        在二战中,罗马尼亚经历的东西,当然不是这么一点文字所能涵盖的,但这个国家与很多小国一样,既由于自己的自私,也由于自己的冲动,选择了与似乎的“胜利者”站在一起,最后,他们都付出了或大或小的代价。一个人犯了错误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何况是一个国家呢?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有人指责罗马尼亚军队是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失败的“罪魁祸首”,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努力作战,但是他们被拥有绝对优势的苏联军队压倒了,这种优势一直保持下去,最终不仅压倒了罗马尼亚人,最后也压倒了似乎不可战胜的德国人。在罗马尼亚做为德国盟国参战的约三年时间里。罗军一共阵亡71585人,受伤243622人,失踪309533人,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被俘。加入苏联阵营后,罗军阵亡21735人,受伤90344人,失踪21824人,其中不乏开小差者。

       二战结束后(其实在战争中已经开始进行),罗马尼亚开始了根据新征服者的要求“改组”政府的行动,政府和军队里的“资产阶级”被以各种理由清除出去。终于,和其他东欧国家一样,罗马尼亚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可靠的”苏联盟友

       2016.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