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读书“典型”诌议

 江山携手 2016-09-07

《诗趣》一文,曾发在我的QQ和博客里,最近,又被一家刊物登载。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是我刚搬进新居,辟了个不大的书房,取东汉末年儒宗董遇“三余读书”之典,名书房曰“三余斋”。我很赞成董遇的观点,读书不一定非得用囫囵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抓住这“三余”别让它溜了,用来读书,足矣!于是,我就诌了几行押韵的句子:“凿壁偷光无聊,囊萤映雪弄巧,悬梁无非上吊,刺股十足傻冒。皆是文人作秀,不可效!不可效!平生只惜‘三余’,足了!足了!”我把它写了,补在壁上,与我这“三余斋”恰是协调……

接到刊物后,我反复看了多遍,意犹未尽,很想再写一篇东西。因为在我看来,古人的读书之法,有的窃以为有许多不可取之处,有的对于今人已时过境迁不足效法,有的甚至对当代年轻人有贻害无穷之嫌。这里,不妨把古人提倡的上述读书的“典型”逐一介绍并剖析一下,自可见个分晓。

“凿壁偷光”的典故出自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原文是:“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是东汉末年的大儒,东海郡(今江苏、山东两省交界处)人。匡衡很有学问,他对《诗》(即《诗经》)很有研究,听他讲解的《诗》能消愁解闷,喜笑颜开,精神爽快。时人谓之:“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是匡衡的小名。看,别人都不敢随随便便说《诗》,让那个叫鼎的孩子听到,要笑话的,看来匡衡自小就已精通《诗经》了。匡衡的高深的学问自然是刻苦读书的结果。史载:“邑人有大姓,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儒。”自己买不起书,为了读书,给藏书的大富户干活而不要报酬。匡衡的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无疑是值得学习、继承和发扬的。然而,匡衡当年是否真的凿壁偷光?你想:如果“穿壁引其光”,势必要在自家和邻居的共同的墙壁上留下一个极不雅观的窟窿,人家能让吗?凭匡衡的修养是不是能做出这样缺德的事情,就是很值得怀疑的了。

“囊萤映雪”包括两个典故:“车胤囊萤”和“孙康映雪”。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是“车胤囊萤”的出处。车胤,晋代南平(今属福建省)人,当过太守、将军、吏部尚书等高官。

“孙康映雪”出自《初学记·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孙康,晋代京兆人,官至御史大夫。

车胤和孙康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千百年来,他们勤学苦读的事迹为人们广为传颂。可是,本人赞成他们的这种学习精神,而对他们的这种做法却始终持否定态度。我是个好奇而又不循常规的人,在我小的时候,曾在炎热的夏季和大雪纷纷的隆冬,多次亲身体验过“囊萤”和“映雪”两种“借光读书”的方法,皆不应验,无论如何也无法看清书上的文字。看来古人也是会撒谎的,就像我们今天写典型材料拔高一样,不惜使用小说的虚构手段,为“尊者”妄加些许诱人口味的佐料,“囊萤”和“映雪”也不过是文人弄巧造假的手段而已。

再看“头悬梁锥刺股”。

“悬梁苦读”的典故出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孙敬,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当时的大学问家。他有个外号,叫“闭户先生”,盖因为他读书入迷,从早到晚,足不出户,人们只听其声、不见其影的缘故。毋庸置疑,他的这种读书方法,在当代社会是绝不可取的,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像他这样,闭门塞户地读书,读累了还要把自己的头悬在梁上,实在是与我们的教育方针大相径庭的了。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上十而说不行,去秦而归。……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这便是“苏秦刺股”典故的来历。苏秦,东周洛阳人,年轻时曾在齐国留学,拜鬼谷子为师,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之一,为秦惠王献连横之策,惠王不用,其说不行。而苏秦居秦日久,所穿黑貂皮裘已破,黄金百斤用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归至家,妻不下床,嫂不做饭,父母不与语。苏秦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昼夜读书,欲睡时即引锥刺股,强迫自己苦读书,后来学有所成,终相六国。苏秦的这种“自残式读书法”,今天的所有学生、尤其是家长们大概都不会采纳吧!

说来说去又回到本文的开头,这里,不妨再重复一遍“三余读书”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当过汉献帝的侍讲官,魏明帝时又任大司农。他曾为《老子》一书作过批注,对《左传》等典籍也很有研究,学富五车,极有学问,属于大师级的人物,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儒宗”。有人想拜他为师,他说:“必当先读百遍……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不肯教,让人家自学。那人说:“苦无时日。”董遇言道:“当以三余。”拜师的人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细想:人的一生空余时间还是很多的。学生有课余、周末、假期;成年人也有各自的业之余,在完成专业工作之后,还有多少剩余时间啊?当然,对于业余时间的使用因人而异:有人喜欢下象棋、打扑克、摸麻将;有人喜欢游山玩水、商场购物;有人喜欢河边垂钓、练功健身……不一而足。我欣赏和赞成“业余”有一点读书爱好的那一种:业余时间读一点书,扩充和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量和知识库,提高一下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兴致来时,兴许还能动笔写一点因触发而想到的东西。如此,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2010年2月15日(正月初二)夜  写于三余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