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玉雕艺术名家 弘扬中华玉石文化 一块价值上千万的高端翡翠, 摆在你面前,该如何下手? 对于雕刻师来说, 他的任何一个决策, 都可能导致材料本身价值发生大的变化。 凡弄错一刀,钱就没了! ◆ ◆ ◆ ◆ ◆ 说起高端翡翠雕刻, 不得不提起这位在高端翡翠雕刻领域 教科书式的雕刻大师——张炳光 他而立之年改行, 放弃钟爱的绘画求艺之路, 做起由零开始的玉雕门外汉, 到面对上千万的高端翡翠精确地把脉开方, 将翡翠天然至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炳光在入行翡翠之前, 从事过很多种职业。 17岁在兄长的引荐下, 师从国画大师魏明亮学国画。
本以为自此可以走上钟爱的绘画求艺之路, 成为一名画家, 但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只得中途放弃学国画。 改投陈晨光、陈惠标两位金漆画大师 (二人皆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门下学画民间画, 跟着师父走南闯北画 漆画、壁画,可谓苦乐参半。
几年下来,在潮汕一带闯出了点名堂, 在业内小有名气。 但画民间画工程时有时无,收入并不乐观。 为贴补家用,张炳光还尝试过不少副业, 烧瓷砖画、做花木盆景、设计根雕造型, 可无一成功,还为此欠下不少债务。 张炳光油画作品《西部之春二》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时恰巧在一次聚会上遇见了 一起学民间画的师兄林潮明。 那时林潮明已转行做玉雕, 见其谋生困难, 便建议张炳光不妨尝试做玉雕。 已是而立之年, 改行雕翡翠可以说是非同小可的挑战。 顶着亲友和师父的反对, 毅然跟随师兄从零开始学起了翡翠雕刻。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张炳光在潜心研究翡翠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绘画美学, 与翡翠雕刻相结合,同时注重时代特征。在高档翡翠的设计及雕刻上,广泛汲取了岭南画派黎雄才、赵少昂等诸多画家的艺术精华,并将之前所学国画、壁画、漆画、灰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融会贯通,把自身的人生阅历和人文素养也融合到玉雕创作上,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美学理念和雕刻体系。扎实的艺术功底, 加上张炳光一点一滴的积累、实践, 这一路所尝的各种酸甜苦辣, 也许只有张炳光才能懂得。 从最初的学艺打工, 到自立门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一路走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多年的从业生涯中, 张炳光经手雕刻的珠宝级翡翠价值已无从考证, 他的作品也频频摘得各大玉雕金奖, 在高档翡翠领域是业内外公认的顶级大师, 获得众多藏家的一致认可。 二十多年与翡翠日夜相伴, 翡翠对于张炳光来说仍像谜一样新奇。 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 翡翠尤其如此。 每一块翡翠原石都像一座藏满秘密的宝藏, 切开后总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翡翠就像一位变幻莫测的精灵, 让人捉摸不定, 它的魅力也一直牵动着张炳光的心, 在这个领域不断专研和创作。 “只有读懂了翡翠,工艺才有意义, 否则便是空谈。直到今日, 谈及翡翠创作,我依然持这样的看法。 要雕刻翡翠,首先要读懂翡翠。”张炳光如是说。 张炳光认为一个翡翠创作者应该 要有“解剖”式的钻研精神, 严谨细致地分析每一块翡翠原料, 从翡翠的万般变化中摸索规律, 探求最合适的技法。 当然,读懂翡翠的意义绝不止于技法层面。 张炳光在翡翠雕刻艺术的作品 也成为行业从业者教科书式的经典范本, 2015年,张炳光根据多年的心得, 撰写了《风生水自起》一书, 内容专业丰富,书中详细地介绍了 高端翡翠雕刻中的经验和想法, 以及对翡翠艺术的见解,引发业内关注……
一路走来,翡翠雕刻之于张炳光, 早已不是生存的手段, 甚至不是一门专业的技艺, 而是与其生命深深交融在一起的血液。 张炳光曾感言: “我愿意继续做翡翠的仆人, 倾尽毕生所学继续读翡翠、雕琢翡翠, 将翡翠的大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玉上作画丨方寸间包罗万千美景◆ ◆ ◆ ◆ ◆ 张炳光部分作品欣赏名家简介 玉雕界 名家|新作|鉴赏|行业|记录|知识 匠心|视野|周报|艺见|美学|视频 |
|
来自: 红翡綠翠 > 《翡翠.玉器.各种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