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桥几座海岛名字由来·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6-09-07

  彭 洁整理  

  

  琅矶山岛

  琅矶山岛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自1958年至1972年先后筑成剑门港大堤、白沙堤和黄屿堤,围垦海涂面积达1.1万亩,积淤成陆之后,使琅矶山岛与婆屿、白沙山岛相接,西部与大陆连成一片,始成半岛。

  因从前岛上长满一种蕨类植物,名“芒箕”,后在当地方言中被谐音为“琅矶”,从此此岛便称为琅矶山岛。

  道士冠岛

  因该岛山形像道士的帽子,故得名“道士冠”,面积0.625平方公里。

  道士冠岛东靠黄礁岛,西距县城约42公里,东边陡峭,西面平缓,最高处157.4米,大岙里和东山头两处可以停靠船舶,有海涂资源100亩。经济以渔业及开采石料为主。

  黄礁岛

  黄礁岛,位于金清镇东偏南11公里海上,西边与道士冠岛相邻,东边有湖屿岛,东北有白果山岛。

  因岛上的礁石都呈黄色,故名黄礁岛,面积约2.2平方公里。黄礁,又称黄礁山,是古代海上交通的主要航识岛屿之一,最早记载于明代《郑和航海图》。黄礁岛形狭长,岛脉伸延近5公里,但最窄处仅数百米,并多岛岬。

  该岛四面环水,东南水深,西边逐渐淤涨,退潮后露出海涂。岛屿的东海岸边有门头礁、南黄夫礁和牛礁三处明礁,还有两个天然岩洞,分别为南端的寡妇洞和西北角处的蔡洋洞。

  白果山岛

  该岛在琅矶山岛东南处,为台州湾南端之近岸岛屿,位金清镇偏东8.5公里海上,扼金清港出海口,距离县城约35公里,全岛面积2.25平方公里。

  据说,在白果山岛附近,前人都用竹料做成栅,插入海中捕鱼,当地人将这种工具叫做“箔”,故名“箔窝”,后逐渐在当地方言中被美化为“白果”,岛也因此而得名。

  白果山岛的形状像只没壳的蜗牛,有两条岛咀如触角向东延伸。岛屿东面临海多分叉岙湾,地势险要;西边西门口嘴处,涨潮时100吨船只可进入停泊,且利荫蔽,故此岛曾在解放初期被选为军事要地。

  三山头岛

  三山头岛因岛上有三个山峰,四周都可以看见三个山头,故得此名。

  该岛面积只有0.25平方公里,南有上屿、中礁等岛屿,东边濒临大海。全岛南、北地势高峻,西部平缓,东北部有一个67.9米的高地为全岛最高处。岛四周海岸陡峭,仅有中部的朴树咀和泥涂岙里两处,可供船只靠岸。西南与上屿岛之间相隔这一条叫上屿门头的海沟,宽约200米-250米,这条海沟两岸壁立,水深多风浪,潮流湍急,不能通航。

  白沙山岛

  白沙山岛,1958年至1962年建成白沙堤,渐渐与大陆连接,形成了半岛,面积约0.45平方公里。早前,在岛屿西面原本有一片白色的沙滩,白沙山岛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岛的形状像个馒头,水陆两路都可通往大陆,最高处海拔41米,岛上有樟树头、北落坑、南面山、洋山咀头等自然村,还建有两座水库——山洞井水库和白沙头水库。

  (本文参考了《路桥风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