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儿童绘画,父母该如何跟随

 紫风铃依然 2016-09-07


华德福ID: dearmychild

亲爱的孩子,这个世上,没有人比我更爱你


从小学习绘画艺术,几经周折却至今在艺术的大门之外,做儿童绘画艺术教育工作多年,有些沾沾自满。后来却被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迎头一棒敲醒,发现之前做了很多错事,瞎子踩高跷,冒险多年,有些惭愧。谈及华德福教育我只是一知半解,但却帮我打开了一扇探索艺术的途径,写出这样一个题目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毕竟还是爱好视觉艺术,比较熟悉儿童涂鸦,想把自己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来。如果不熟悉华德福教育理念也没关系,华德福教育是一个迈向自由和开放的教育,随时都可以去感受学习。

      这里主要陈述的是视觉艺术与儿童绘画的关系,也是给自己一次迷途知返的机会吧。天下大道无处不在,无处不同,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抱薪救火。


年幼的孩子画的“太像”也许有问题

      这里首先我们认识一下现在非常流行的简笔画(卡通画)。简笔画可以归于视觉艺术,一般用线条绘制,其特点高度概括、直观、简洁、示意和识别性极强。同时形神兼备,与中国艺术精神中的传神、写意几近相近。一般创作者都是带着目的,对客观形象典型的突出特征进行提炼刻画,有些甚至会用几何图形概括事物特征,包括卡通形象,有着一套程式化的技巧模式,言简意赅的语言越不好表达。如下图水果的绘制需要一定形象思维和技巧能力才能绘制出来;大家熟悉的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形象不简单吧,韩美林先生和他的团队绘制过的底稿多达四千多张;美国华特·迪士尼绘制米老鼠是灵感与长时间观察的结果。

简笔画、儿童画、卡通画

      

      正因为大家都认为简笔画是一种简单的绘画,应当属于儿童绘画语言的范畴,便带给小孩 子当临摹学习绘画的范本,从两岁开始就提供给小孩子,其实是一种糟糕的做法。别忘了没有类似印刷品的时候我们照样在画画。简笔画以“简”形而表达其“神”,以刻画其“神”来表达其“意”和儿童绘画的发展的规律本末倒置,是将一种完美的结果带给了孩子,完全偏离儿童绘画表达的目的,一开始画那么概括形象的画将会对孩子随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关于儿童绘画中的线条和色彩。色彩展示的是人情感的部分,更多的是表达着孩子内在意识,比如说情绪状态,心灵等,它的存在是无形的,非常的精神化。而线条的运动呈现的形,则是表现了孩子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物质身体的觉察和再现,所以非常的物质化,是为以后的书写做准备。线条和颜色都是构成视觉艺术的主要元素,与人的思考和感觉一样需要协调平衡发展。如果当年局限在线框子里填颜色,影响派的画家们是无法扑捉到自然界瞬间变化的色彩。当然,离开线,工程师用梦幻的色彩是永远设计不出高楼大厦。

       孩子经常模仿简单机械的简笔画,一旦成为习惯,孩子会带着思考和目的去画线框,再填色。脑袋里只会储存有限的形象,当然,涂画在纸上的形象和他自己是没有关系的。进一步说孩子的心和手基本没有全然的参与到绘画的过程中,无法表达自己与周围环境中人以及事物的关系;自由变化的线条没法带给他们愉悦感,专注体验机会较少;仿照简笔画的内容给孩子延续内心的故事带来障碍,因为他们始终无法超越成人给出的图画思维的界限。

      是孩子,所以会很快储存很多的视觉形象,比如,各种水果的画法,机器人,奥特曼等等,都会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画的很像。2007年我遇到一个5岁左右小男孩,米老鼠、铁甲小宝、奥特曼、西游记人物画的非常像,纸上画的密密麻麻。据说他家里全是类似的卡片和书,妈妈给他提供的是成人书写用的圆珠笔,每周末他妈妈能给我展示一手提袋孩子在家里的作品。后来我发现他尤其是对细节越画越具体,对线条的运用基本达到青春期的孩子的能力了,让人不得不惊讶!但他从来都不画别的东西,发现也不会画,不喜欢涂色,很少与人有语言的沟通。当时我也觉得这孩子就是个天才,能遇到这样的孩子真是我们的幸运,妈妈也引以为荣。谁知孩子不到6岁就不愿在画那些东西了,一说画画就摇头。现在11岁了,听妈妈说提起画画苦不可言,估计是简笔画、卡通画提前堵上了孩子迈向艺术的通道。近来年遇到类似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父母普遍以为要挖掘孩子艺术天赋,迫不及待的支持鼓励,老师认为画的内容丰富,形象具体就越有长进。

       我后来才明白孩子在那个时候会痴迷于用线条绘制精致的图画,是因为过早的刺激了孩子的感官,是开始用头脑在画画。大多都是寡言少语,爱好和运动都很少,或者以电脑游戏、电视为伴,不喜欢出家门,时常皱着眉头不开心,很多抱怨。回想有些痛心!他们身心是健康吗?

        孩子应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简笔画”,即内心的图景,用线条过早的画出具体的形像, 那是提前唤醒了孩子的思考,提前消耗着生命力。升入小学很有可能会厌学,成年后会带着阴影自责,自己没有艺术细胞.....这当然不是大事,但正是那些不起眼的天赋,才是构成了在下一个阶段他们是否选择做大事的一些美妙的基础。


线条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过去人是用毛笔书写作画,毛笔的弹性能表现出线条的轻重、虚实、急缓变化。还可以一大笔画出一个面出来,因为它不好控制,所以画出的线条多变灵动而又不生硬,而现在被淘汰了。儿童绘画中的线条,与画笔有着直接关系,现在简笔画大多是使用加工精制的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画,甚至是钢笔,画出的线条固然是均匀,但机械缺乏变化和动感。我所了解的华德福幼儿园和小学提供的蜡块,蜂蜡棒,画出的线条效果与水彩笔、油画棒、油性笔截然不同。尤其是蜡块虽然笔头硬,但画出的线条的视觉效果接近于毛笔。因为其笔头大,不规则,会与画纸多角度任意的接触,根据喜好可以随意控制,留下的痕迹会产生深浅,虚实的变化。画在纸面的线条处于轻松自由散步的状态,线条更像在纸上玩耍。每画一笔都充满着未知和期待。如果是孩子抓着画,每一根线条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就如生命初期流动的轨迹,将个体生命与宇宙永恒的生命连接起来了。




      想象如果让孩子画出粗细均匀的线,运笔时没有自我控制的机会,意志力发展受阻,孩子就如同机器一样的打印一个个形状。那线条会和孩子有多大的关系,涂鸦的快感、探索联想能力、天性活泼的一面很难展开。


涂在纸上的色彩也需要呼吸

      再说先画轮廓后填色的儿童,这种画法已经沿袭几十年,学校、幼儿园、美术培训学校依然在沿用着。

       不同的孩子涂出的色彩有不同的感觉,但是在一种统一的填色规范下,都需要按要求涂的很平整,很均匀。但有的孩子涂的浅,意志力很强的孩子会涂的很重,如果都统一了一种标准怎么通过绘画艺术影响孩子的个性和气质发展呢?又如何通过绘画来弥补其不同个体在成长中的缺陷?如果符合标准,色彩涂画在纸上的瞬间将不能满足一些孩子感官发展的需求。涂的均匀就是好,涂得不均匀,越过轮廓线就是脏乱差。色彩需要呼吸,心灵也需要呼吸,上面的图A 和图B 两棵树的绘画过程,结果也不同。前者是简笔画式的拼凑组合,先画树的轮廓,然后填上树干和树冠的颜色。后者树的枝干、树冠都没有轮廓。那没有轮廓限制,孩子在涂色的时候会不用担心涂错,他可以自由的发挥创造,树干和枝叶可以随意朝着任何一个方向扩展生长。不断的涂抹中孩子会发现由色彩重叠而产生的视觉变化,当然空间关系也出现了。根据变化中的形态构思,孩子天性中的自由通过艺术得以发展。树就是他自己,所以他在塑造着自我,向外界展示着自己特定阶段的生命状态。图A 是复制过来的树,因为受范本影响或者之前就学画过那样的树,即使颜色填鸭的漂亮也与自己关系不大,不是在自己内心真正成长起来的那棵树。

应当通过绘画艺术整体的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反问那成人在其中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但不违道而为,不随意而为,将有知变为无知即可。


关系不能错位,规律不能打乱

       视觉艺术是一种运用不同符号的形象语言,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供人观看的直观的造型视觉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每个个体在他的发育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人类意识演化的过程,每一个个体的艺术发展历程,同样对应着人类艺术发展的历程。从人类早期的岩画,古埃及、希腊、罗马美术,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来的印象派......野兽派、波普等。纵观历史,中国同样经历了类似视觉艺术发展的旅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将人3岁到21岁的绘画作品按顺序对应排列,脉络很清晰,完全有对应的规律可寻。如6、7岁之前孩子的绘画对应着世纪初人类的平面单线条绘画——岩画艺术,青春期的绘画作品充满着浪漫和批判精神,与倡导解放人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形态是相吻合的。如果让幼年的孩子去欣赏和模仿岩画意义不大,他们就是处于人类的幼年阶段,小孩子对“小孩子”的作品本来不太关注,原因是他们不具备分析理解的能力,也对历史不感兴趣。寻找纵向对应的关系,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绘画的每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梦幻的,什么时候开始清醒。

更好的储备一个梦幻的童年状态才能在艺术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力,让个性得以无限的发展。7岁之前的孩子不需要视觉艺术环境的刺激,他们处于一种梦幻想象的世界中,老天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天赋。在清醒的“白天意识”与“夜晚的梦幻意识”之间交替转换,前面还是清醒的,接着又进入梦幻,是作为孩子的一种常态。如前面明明说在画小人,突然被另一种东西吸引住了,或者小人变成曲奇饼干了。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盯着一种东西甚至忘了吃饭,下一步要做的事。所以,当孩子进入梦幻状态时,周遭的环境应该是宁静而平和,营造一种梦幻的氛围是孩子进入想象与创造的首要条件,同样孩子工作的氛围应该也是培养他们专注力和持久能力的空间。如果环境杂乱无章,来自过多视觉感官打扰,会让孩子的梦幻意识没办法将在那一刻发生。

      所以,用刺激的色彩布置儿童艺术的视觉环境,堆积各种美术材料,到处挂满孩子的作品,试图激发孩子去创作,不但让孩子静不下来做事情,反而会造成视觉忙乱,视觉疲劳(下图-右)。小孩子并不理解所谓的艺术创意空间,那是成人未完成的艺术心愿,在自吹自擂成人的艺术才能,创意的视觉环境更适合青春期的孩子。故小孩子需要一个充满美感,有阳光,比较梦幻并且有生命的植物,像家一样比较温暖的艺术环境就很好了。另外,给小孩子欣赏和临摹艺术大师作品,把大师的绘画风格引用到孩子涂鸦中技巧中意义不大。

      因为成人之前只学习了有形的视觉语言,很难理解无形的视觉艺术和孩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倡导用专业的标准看待儿童的涂鸦过程,没有遵循人发展的自然规律,理论说法繁多以至于迷失了方向,稗子再好,也长不出稻米。我几年前尝试让一些非美术专业的老师带孩子艺术课程,没有太多过去的经验。他们只要理解孩子,也就没有俗套带给他们条条框框的约束,知道孩子每个阶段的需要什么就够了。



十岁以后的光影绘画

       如今让小孩子坐在画板前,一遍又一遍面看着一堆盆盆罐罐,石膏几何体重复观察写生训练是不是违背了规律,最后获得了绘画技巧和一些概念,那只是为考大学美术专业而准备的训练,我曾经也是这样被训练加工过来的产品。在非常物质化的光影素描艺术教学的影响下,现在着急的父母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接受素描训学习,但中途没画几天就放弃了。

       首先,九岁以后的孩子面对绘画到了一个拐点,从事儿童绘画艺术教育的老师和父母都应该有类似的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画面内容会变得异常简单,画里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着想象和童趣。不是退步,是在转换,据说九、十岁是童年中期的危机阶段,孩子将面临如何重新表达和认识一个新的世界。是儿童绘画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换期,因为他会将自己从他所处的环境中分别出来,主观是自己,客观是别人或者外在的事物。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盯住一个人或者事物打量观察许久,甚至很有见解的说喜欢和不喜欢,开始否定判断有些事情,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嫌弃父母等等。孩子的兴趣点会逐步转移到个性自由的艺术,画面中时常会被深色占据。郁闷烦躁的小青春期到了,开始有偶像崇拜,需要大师权威力量的引导。15世纪到17世纪的艺术成果够他们学习了,就可以去拜读欣赏,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人对光明的期待始终在不懈的追求着,因为那源自于人性对善的执着求索,对美好的一种期许。但同时我们都能够真切的感受黑暗的另一种美,黑暗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自古以来,对黑暗与光明的表现几乎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形式之中。光影素描绘画接着是帮助进入青春期孩子入世的最佳途径。其一,这时候人性当中,光明与黑暗的一面出现,爱恨分明,光影素描艺术能帮助孩子平衡内在的两种力量。当一张白纸上大面积的黑色调子开始蔓延逼近的时候,带给孩子的感觉是孤独和恐惧,从而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亮调——光存在的意义,进一步懂得了如何去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每次不同的视觉经历则能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多变困惑的青春期。其二,将通过让孩子训练观察物体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回到现实中来,因为人必须最后要进入这样一个物质的世界。

       但是作为成人需要清晰人类社会那个阶段和个体人意识发展的关系,15、16世纪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荷尔拜因等一批西欧大师,将素描视觉艺术推向了后人没法超越的巅峰,那是人类视觉艺术的“成年期”。一种和生命有关系的光影视觉艺术在正确的时候以正确的方式带给孩子,艺术将会在生命自身的展现与自我疗愈中得到延续,随后也会进一步继续升华。


做完美的“跟随”者

       上文提到孩子和视觉艺术的大概关系,每个孩子都程载了人类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过程,也再现了以生命为主体,宇宙,生命,艺术之间固有的韵律关系。儿童艺术像一座巨大而丰富的宝藏,是原本存在的,而且不停的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演变着。艺术大师从来没有藐视其儿童艺术的价值,今天,更不能轻视儿童视觉艺术的教育过程,儿童阶段的艺术教育比大学美院的教育重要的多,是根基工程。学习艺术意义不是为了升学,人身上的一些东西丢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如何做才能开发儿童视觉艺术那座宝藏,估计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才开始真正探索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儿童绘画艺术,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但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目的。还有其他的研究,只能让我们看到儿童艺术的某一个片段,孤立于某一个阶段看问题会忽略其前后关系。需要从人与精神宇宙,即更广的角度着眼,整体的认识孩子和艺术的关系。

       我们熟悉的大禹治水的典故,大禹面对当时庞大复杂的工程,最后做到了无为而治。为什么说大禹治水是无为而治呢?因为大禹治水是了解水的容纳性,顺应了水的本性,遵循了大道,所以成功了。无为,不是一无所为,什么都不做,从儿童艺术发展的角度应该理解为一种“跟随”。“跟随”的前提是必须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然后再说艺术。如在某一个时间段孩子为什么会开始刻意的强调人体的肌肉,开始关注五官等细节,会害羞的否定自己“小时候”画过的画很幼稚,光影素描画和色彩造型什么时候开始?如何引导?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工作。

        常言道不识水性无法游泳,但不识人性却无法做到完美的“跟随”。强力打扰,快节奏的灌输,一味要求出效果,目的太强,想有所作为就很难做到顺其自然规律,会让孩子一步一步的疏离艺术。


结 语

       如果我们儿童艺术教育没有问题,我们会很自信。从自己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基出发,开放的吸纳外来文化艺术思想,让自己变更加的强大。如果我们体弱多病,底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守着前辈留下来的那点“家产”——死的经验无知的保持一种骄傲,继续封闭着自己,不愿听到不同的声音。历史上的例子很多了,繁荣富强的盛唐时期和文化腐朽低俗的清政府时期就是一对鲜明的例子。但愿未来的时代能够原谅我们今天传承给孩子的“家产”不去黛玉焚稿。

       儿童视觉艺术教育不能有太多的框框,也不能没有框框;没有太多的标准,也不能没有标准。要让今天的孩子走出俗套的“经验”框框,去与真实的艺术相遇,孩子才有机会创造属于他们未来那个时代的视觉艺术形态,这可能就是儿童视觉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

[因为华德福教育解决了我成长中的很多问题,越了解越有意思,我就像猪八戒混进女儿国,不想走了。


       本文初稿于2012年11月,修改完成于2013年2月。是以华德福教育理念为基础,参考过华德福教育中的相关书籍等资料,希望同仁朋友们给予批评指正。另外,想深入了解与孩子真正有关系的艺术教育,建议还是阅读原版的华德福教育书籍,国内有很多,当然最好参加相关的华德福教育工作坊,现场体验。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