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一个“生死之假”! 过去在佛教寺院的禅堂里,除了有香炉、香板等日常法器外,还要专门准备一个担架;担架是做什么用的呢?把死人抬出去!每个禅堂的佛龛后面都有一个门,这个后门就是用担架抬人时的行走通道。 难道学佛修禅的场所会经常死人吗?其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禅宗祖师立过规矩,修禅学佛之前,要向佛法僧三宝请一个“生死假”,其实就是做一个承诺,如果修行没有得到证悟,就死在禅堂里算了。 其实很佛教就是一门生死学!生命尽管深奥难懂,分析起来不外乎“生”与“死”两个课题。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希望娑婆众生把握今世,勤修精进,能够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生和死乍一听区别很大,其实是一件事,就像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能妄自分别。在世间上,大多数人要生;但也有少数人,想不开要死。 生好还是死好,很难说清,因为人的生死之间有个间隔,叫过阴之迷,除非有成就的菩萨罗汉,否则普通人无法对过往的生死经历存有记忆。 孔老夫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有一位道吾禅师,他说:“我既不说生,也不说死,为什么?因为生死是很自然的,不需要给它说什么。”但所有能清醒理解明白“生”的人,一定会推算出“死”这件事,从而对“未知”的死亡充满了恐惧。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为担忧死亡的波斯匿王解说开示轮回的道理。 佛陀对波斯匿王说:“现在我就告诉你不生不灭的道理。大王,你初见恒河时是几岁?” 波斯匿王答道:“在我三岁时,母亲带我去拜谒长命天神耆婆天,那时我就见到了恒河。” 佛陀说:“如大王所说,从二十岁到六十岁,身体日日月月年年都在变化衰老,那么,你三岁时看到的恒河和你现在看到的恒河有什么不同吗?” 波斯匿王回答道:“虽然如今我已经六十二岁了,但看到恒河水时,感觉仍然如我三岁时所见那样,没有什么变化。” 佛陀微笑着说:“是啊,大王,虽然你的容颜衰败,躯体老化,但是你的认知观见的精微本性并没有发生迁变。迁变的事物会灭绝,但永远不变的事物,本来也就没有生也没有灭。如此来说,为什么认为在这衰老的身躯死后,一切就会绝灭了呢?” 听了佛陀说法,波斯匿王明白了身躯死亡,并不是完全归于寂灭;于是,他获得了未曾有过的领悟和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