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王殿

 无法可法 2016-09-08

   
  天王殿从宋代开始出现在建制齐全的汉传佛教寺院里。灵隐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华严殿。     
       

  天王殿正门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清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南巡宿至灵隐,清早寺主持谛晖法师陪同康熙帝登上北高峰,但见寺院笼罩在晨晕薄雾之中,康熙帝即景生情题了“云林禅寺”。
      

  天王殿内正面供奉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和韦陀菩萨。四大天王像高8米与弥勒菩萨同时重塑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弥勒佛后壁佛龛里站着手斜横执金刚杵的韦陀菩萨,造型端庄,由整块香樟木精雕而成,是南宋遗物,已有700多年历史,很具观赏价值,现为镇寺之宝。
   

  天王像分列两侧站在大殿或菩萨两旁,四大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条蛇,象征顺;北方多闻天王常见手持伞或是塔,持伞象征雨;若是持塔,据印度经文翻译而来,被本土化后可理解为守卫保护之意。风、调、雨、顺。象征如意吉祥的天王,因此广为流传。   
   

  天王形象隋代始出现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唐高宗时期,墓葬之中也逐渐出现天王俑。其身份甚至超越了佛教的护法神,成为墓主的守护者,为墓主降魔伏妖,驱鬼辟邪,保卫墓主的安宁。天王俑被唐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所以在唐代的许多墓葬中,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达官贵人墓葬中都发现有天王俑。
 天王在佛教中以武侍卫的身份出现,常见的为四大天王。最早的天王像可追溯到隋代,多为单独的北方天王像,直到唐代,四天王造像才出现,但极为稀有。
    

  历代天王手中的法器一直在变化。到明清,四大天王的风调雨顺寓意才普遍开来。基本特征慢慢发展为: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身穿衣裙,披铠甲,不变的是因独特的身份而透露出的“神韵”,刚烈的性格,强健的体格,凶猛威武,霸气外露。头戴武冠,手持法器,脚踏小鬼,威风凛凛,时时守护佛法不受侵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