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 梁祖江 摄 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的“欢乐院坝”里,文艺志愿者正在指导文艺队员练习鼟锣。 罗厚裕 摄 全民阅读 梁祖江 摄 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的“欢乐院坝”里,文艺志愿者正在指导文艺队员练习鼟锣。 罗厚裕 摄 核心提示 巍巍武陵,神奇梵净。 在素有“黔东门户”之称的铜仁,绚丽多姿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和生态文化在这里和谐共生,发扬光大。“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的芬芳在这里弥漫醇香。 近年来,铜仁把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建立了“党政齐抓共管、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机制,文化产业朝气蓬勃,文化与旅游不断融合。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铜仁招商引资签约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达70多个,投资近90亿元。建成省、市级文化产业基地20个,共争取中央、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资助1000多万元。 该市提出,力争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适应城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打造鲜明丰满的文化品牌 今年7月,主题为“心灵环保·世界和谐”的2016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铜仁梵净山举办。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云集铜仁,围绕弥勒文化的当代价值、梵净山佛教文化建设、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 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弘扬和保护,铜仁“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也借此机会,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依托“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城市品牌形象,铜仁重点打造碧江“中华传统龙舟大赛”,万山“丹砂之恋”、松桃苗族原生态舞蹈等十几个文化体育品牌,全市“一区县一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文艺创作上,铜仁剑指高端,精品荟萃。《旷继勋蓬遂起义》获得第十二届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三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苗族原生态鼓舞《鼓之源》、土家族原生态舞蹈《开山围猎》分别荣获第九届、第十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等。 松桃苗绣《百苗图》参加第五届中国(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荣获铜奖。苗绣鸽子花牌·鸽子花被国家民族博物馆推荐为联合国礼品。铜仁市民歌、民族民间器乐(舞蹈)多次走进央视《民歌·中国》;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参加全省民族文艺汇演并荣获剧目金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奖项。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铜仁文化产业单位已达1027个,共有从业人员1.77万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26%。 依托文化构筑“产业高地” 8月16日,铜仁市2016年民语骨干和古籍业务培训班在松桃自治县开班,100余名教师、民族文化爱好者参加培训。 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是铜仁4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该市向来重视保护和传承。此次培训正是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 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大文化跨越工程,围绕四大文化名片,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高地。 铜仁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红色文化长效发展的途径,建立健全红色文物遗址点(群)保护机制、红色经典景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和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红色文化专题研究,注重文艺创新,注重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 做活佛教文化,打造心灵环保、生态和谐的“养心天堂”。该市制定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梵净山佛教文化园,倾力打造弥勒菩萨道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加快建设和改善与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相适应的旅游设施,并继续举办好“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 为做强生态文化,铜仁将加强综合生态观和生态信仰研究,树立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生态信仰。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守住守好山青、天蓝、水净、地洁四条生态底线,着力建设绿色屏障,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方面,铜仁深入保护挖掘提炼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传承农耕文化、节庆文化。并重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振兴计划,大力培训传统手工艺传承人,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月的铜仁,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在碧江区川硐新区,新建的铜仁市图书馆似大船远航,别具一格。该图书馆预计在10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后将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可满足20多万人的阅读需求。 铜仁市图书馆的建设,只是铜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其中一步。为实施大文化跨越工程,铜仁将加快建设一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奥体馆和奥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铜仁”城市地标。 该市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施一批“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以有文体活动场所、有文化长廊、有农家书屋、有文艺队伍、有道德讲堂、有积德榜“六个有”为标准,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深入开展“书香铜仁·全民阅读”、“快乐铜仁”主题系列活动。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基层和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积极发展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数字电影。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好梵净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梵净山国际登山大赛、中国传统龙舟赛、市运会等大型活动赛事。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将围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行业,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高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记者 谌思宇 来源:贵州日报) |
|
来自: 麓喜丶 >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