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念阿尔巴尼亚

 太原老街图书馆 2016-09-08

点击上方“出版人杂志”关注我们

这几个月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滑坡,让我想起了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小国,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280万——也就咱北京的十分之一,百度评价:“阿尔巴尼亚为欧洲最不发达和低收入的贫困国家之一。”

我对阿尔巴尼亚所有认识几乎都来自它的电影。我看过很多阿尔巴尼亚电影,如《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伏击战》、《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山鹰之歌》、《脚印》,等等。阿尔巴尼亚的电影绝大多数是战争片——准确地说二战片,反映阿尔巴尼亚人们如何抗击纳粹德国的入侵;这类主题即便放到现在,也很符合普世价值。

想念阿尔巴尼亚

《地下游击队》 阿尔巴尼亚 1969

但凡有些战争场面的电影,现在就摊得上是大片。像阿片中的《伏击战》,大半场下来都是打仗,场面激烈,估计连道具都可能是二战时的真家伙。要赶上现在的好莱坞团队制作,没几个亿根本就不敢碰。

那些精彩故事强烈地刺激过我的神经,很多画面现在还历历在目:《伏击战》中的一个胖子阿奸临阵逃脱,被德国军官开枪击毙,太胖,开了四五枪才打死;《宁死不屈》结尾俩女游击队员就义,逆光朝着绞刑架走,长发飘逸,有点格瓦拉的样子,真是酷毙了!我还模仿《海岸风雷》游击队员送传单,把老爸一个工作笔记本撕成页页,塞到单位每个住户的门缝里……

想念阿尔巴尼亚

《伏击战》 阿尔巴尼亚 1970

很多台词更是倒背如流:“墨索里尼,就是有理!”“夜猫子可回窝了!”“我一看见这些咸鱼烂虾就腻偷了!”“一班注意了,准备射击!”当然,最著名的是这句:“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而且得举起右拳说。

但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叙事方法和当时中国电影有些不太一样,小城人们的文化水平又普遍不高,因此就常常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第八个是铜像》,采取的是立体主义的叙述,由7个人回忆连缀而成,很多人都没怎么看懂,所以,对阿尔巴尼亚电影就有句评价:莫名其妙。

想念阿尔巴尼亚

《第八个是铜像》 阿尔巴尼亚 1970

当时的一个顺口溜是这样的:“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但我不知道这只是我们那个地方的人对电影的评价,还是一种全国通行的说法。

是的,除了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当时还看过朝鲜、越南、罗马尼亚和苏联等国的电影,现在我还可以随便说出很多外国电影的名字:

苏联——《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后者尤其吸引人,有列宁被刺杀场面);

朝鲜——《卖花姑娘》(很感人,我老爸都看得流泪)、《金姬银姬的命运》、《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延丰湖》、《空中飞人》;

越南——《森林之火》、《回故乡之路》、《阿福》、《乡村女教师》;

罗马尼亚——《多瑙河之波》、《爆炸》、《斯特凡大公》、《橡树十万火急》;

几年前,单位几个人乘火车出差,在一个软卧车厢。晚上聊70年代的外国电影,一人说有个情节记忆非常深刻,就是一越南战士在炸弹壳里睡觉,却死活想不起电影的名儿了。我当即告诉她,是越南的《回故乡之路》。但我也有类似的情形:一个战士被敌人严刑拷打,什么也没说,晚上说梦话却吐露了一些机密,第二天战士知道了,便一口咬断了自己的舌头,敌审讯人员气急败坏地向上级报告:“金金金石哲(好像是这个名儿),他他他把舌头咬断了!”朝鲜电影,但想不起名字了。

想念阿尔巴尼亚

《回故乡之路》 越南 1973

七八十年代之交,看了更多的外国电影:

日本——《望乡》、《追捕》、《吟公主》、《生死恋》、《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绢》、《绝唱》;

印度——《流浪者》、《大篷车》;

法国——《沉默的人》、《愤怒的人》、《佐罗》、《巴黎圣母院》、《黑色郁金香》;

英国——《简爱》、《尼罗河上的惨案》;

意大利——《警察局长的自白》、《偷自行车的人》(老电影);

匈牙利——《废品的报复》(老电影);

南斯拉夫——《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美国——《噩梦》、《未来世界》(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科幻片,里面有机器人);还有的一些好莱坞老电影——《摩登时代》、《魂断蓝桥》、《罗马假日》。

还有西德电影,记不得名字了,最后的情节是几个宇航员在飞船里往外看,大叫:“不好了,苏联人追上来了!”还有巴基斯坦电影,也记不住名字了,记得一个情节:高富帅的老妈为他张罗相亲,他不喜欢那女孩,叫人往菜里放泻药,吃饭时女孩母女俩不断上厕所,用快镜头。还有波兰电影,也只记得一个情节:男女两青年躺一个被窝里睡大觉,早上醒来男青年对女青年说:“我们结婚吧!”当时看的露天场,哄场大笑。

那时候,日本的高仓健和法国的阿兰德龙是中国的全民偶像,人气儿比现在的宋仲基还旺。女星嘛,我最喜欢日本的栗原小卷。

想念阿尔巴尼亚

《追捕》 日本 1976

我年过半百之后,看电影的热情不减当年,不管国内外风云如何变幻,一直忠贞不渝地为拉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默默奉献。我看《蝙蝠侠》一二三四五,看《蜘蛛侠》一二三四五,看《变形金刚》一二三四五,看《碟中谍》一二三四五;而且比较一根筋,老爱去大悦城看,又贵又远,前后左右都是吃爆米花喝可乐的小同学。有次还买了1排1座的票,又近又斜,银幕上的东西都变了形,我从头至尾楞没看清谁谁谁演的谁谁谁。

但九转大肠吃多了,总有腻味的时候。今年进影院看电影的兴致大减,前些日子动了几次念头想看《谍影重重5》,终于没看。幸好没看,后来才听说是3D,我最痛恨3D——不仅晃,而且得戴俩眼镜!现在电影票房滑坡了,我有一种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的感觉。

所以,我想起了阿尔巴尼亚——这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现在还拍电影吗?还拍《伏击战》这样的大片吗?还拍《宁死不屈》这样的酷片吗?

出版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

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下列红色文字查看精选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