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针法的奥秘

 昵称z6yIN 2016-09-08

内经针法的奥秘

                                                  杜建华:北美中华国医学院      院长

                                                               世界八字治疗法协会   会长

                                                               《新概念针灸学》       著者

 

 

一、写在前面的话

         前几天有一个叫老阳的网友在QQ交流群里问到:有哪位老师看过杜老师的“杜建华的经络阴阳平衡法”?

         我给他及所有群友的留言是:老阳你好!谢谢你的参与,我们以后多多交流。首先我要纠正一点:从来没有“杜建华的经络阴阳平衡法”这一说法。我在“新概念针灸学系列讲座”里只是介绍了“内经针法”。而且我说得很清楚,这是《黄帝内经》里本来就有的一套针法,但一般的人未必能看出及明白,因为是隐藏在内经里的。我只不过是通过学习从书里找出了这套针法并加以归纳和总结而已,具体的内容在我的讲课视频及论坛里的一些贴子上有。因此这不是我发明和创造出来的针法,是内经里的针法。

 

二、讲座的主要内容

       2011312日,我在“八字与医学交流房间”给大家讲“新概念针灸学系列讲座”第三讲时介绍了“内经针法”。

       在那次讲座中我谈到: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我相信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原来与我们的针灸临床是那么的密切相关,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意义。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使我对中医尤其是针灸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我们“新概念针灸”关系较为紧密的有:

1)“素问”里很重要的内容是“五运六气”;

2)灵枢经为何也叫“针经”?实际上整本《黄帝内经》里很多篇章讲的就是针灸;3)若能深入学习、探索和临床验证的话,不难发现内经里很明确地有“调神”、“调气(气血、阴阳)”和“解结”三大方法;

4)判断针灸是否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看脉的变化;

5)有必要把分散在整本《内经》中的针法提炼出来,我称这一针法为“内经针法”。

...............................................................................................................................

       当我从《黄帝内经》中一条条挖掘、整理出这一针法时,我感到整个人被震撼了!可以讲自从我学习针灸以来(不管是跟师傅学,向老师学,看书或与同行交流等等),这是除我一个道家师傅教我的那套“天易针法”外,与“八字治疗法”一样,能让我极感震撼的一套针法。

       在给大家介绍这套针法时,我认为我绝对不会也没有刻意隐瞒什么!但我确实会给大家留下不少的思考题。如果你什么都只要现成的,连一点点的脑筋也不愿意动或不愿意经过临床的验证,说实在话,我觉得你根本就没必要来房间听我讲课,也根本不需要听我的讲课录音,那对你是一种浪费!对我也是不公平的,毕竟讲课是要花时间也要动脑子的。

       那么“内经针法”为何会让我感到震撼呢?我们回顾一下我已经讲过的内容(没讲的内容还请大家继续思考)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我相信所有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很多专家也论证这八个字是养生的法则。我不否认这些,但我更认为这八个字真正体现了“内经针法”的精髓所在。这套针法的一切法则及依据均是按照阴阳的变化和平衡来考虑的,同时在具体操作时,又完全可以用数来明确表达的(见下面的分析);

2)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经,其盛衰在人迎处表现;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经,其盛衰在寸口处表现。(人迎盛表示阳有余,寸口盛表示阴有余);

3)内经针法与三大回环系统紧密相关;

4)若阴有余而阳不足:

盛一倍,则用第三套回环系统,即:盛一倍,用足(补少阳胆经,泻足厥阴肝经);盛一倍而燥,用手(补少阳三焦经,泻厥阴心包经);

盛二倍,则用第二套回环系统,即:盛二倍,补太阳膀胱经,泻少阴肾经;盛二倍而燥,补太阳小肠经,泻少阴心经;

盛三倍,则用第一套回环系统,即:盛三倍,补足阳明胃经,泻足太阴脾经;盛三倍而燥,补手阳明大肠经,泻手太阴肺经。

5)若阳有余而阴不足,与上述所述相反。

6)先补后泻原则(若二者都虚则不能扎针,要先吃药);两补一泻或两泻一补,阳经上全部是“二”(个穴位),阴经上全部是:“一(个穴位)“。

7)针刺频率:“厥阴--少阳”回环系统:一天一次;“少阴--太阳”回环系统:二天一次;“太阴--阳明”回环系统:一天二次。

8)表里经是用来调节阴阳平衡的;手足各三对同名阳经是用来接通经气的。

9)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

..................................................................................................................................................

 

三、进一步的思考

一)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要有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即:

1

太阴----阳明回环系统

少阴----太阴回环系统

厥阴----少阳回环系统

       明白了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你再去看内经,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不清晰变得易于理解了。

2)从三大回环系统又可以很容易推导出别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题,大道至简。

很明显从这张图里,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六对别通关系:

肺与膀胱相别通(手太阴----足太阳);脾与小肠相别通(足太阴----手太阳);

心与胆相别通     (手少阴----足少阳);肾与三焦相别通(足少阴----手少阳);

心包与胃相别通(手厥阴----足阳明);肝与大肠相别通(足厥阴----手阳明)

       当我独自推导出这张别通简图时,自己也十分的惊讶,这图十分简明扼要地把别通的关系讲清了,且直指根本。

3)从三大回环系统里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何“萎症独取阳明”在临床上常常不见效,并且我们明白怎么做才会更有效。

二)取穴的原则

       “内经针法”里主要是二补一泻或二泻一补,也就是要处理好这三个穴位间的关系,其要诀就是我在前面说的话: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有人以络穴来划分所谓补、泻的说法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但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我们以祝华英道长书中的那个病案来说: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公孙穴,三阴交肯定比公孙穴高,那为何还是错的?(道长后来改了穴位,就马上见到疗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较,这很重要。以络穴来划分的话,从理论上看似乎很对(大家可看络穴的定义),实际上是不对的,临床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再者,除非你的针灸手法很好,否则根本不行。我在讲座里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特意举了给金鱼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三)这套针法里讲的内容一定要在临床上去验证,反复验证方可找到更多的问题,也能找到答案。

1)怎样把“寸口脉”、“人迎脉”?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该怎样比较出来?

3)何谓“盛一倍而燥”?这个“燥”指的是什么?

4人迎、寸口脉基本平就一定没病吗?

5)当你通过“内经针法”基本解决了病人的症状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6)若你不会把脉的话,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法?该注意什么问题?

 

2014-11-17 03:32

记得在2011年给大家讲“新概念针灸学系列讲座”前五讲时,我介绍了有关“内经针法”,后来在群里我表态说有些问题给大家3~5年的时间去思考及临床验证。


当时在讲课前,我自己已经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临床上也做了不少的病案。

后来我专门写了文章,并希望大家能思考几大问题。

从11年至今,已经过了三年多,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局面,也发现一些令人遗憾甚至于令人作呕的乱象。

有人把古人早就论述过的东西改名说成是自己的发明和创造;有人把现代别人的东西说成自己的;有人完全用臆想代替临床的结果;有人根本不是在用内经里的方法诊和治(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完全掌握,所以他的诊断根本是用别的方法来代替的,学员可能会觉得很神奇,但就是学不会,反认为是老师很神,自己悟性不够)。

到目前为止(我指已经公开可见的资料信息),只有一个人的方法基本上与我的比较接近(但还是不一样),我不能说我的一定是对的,我希望以后大家在临床上可以去比较和验证。

顺便说一下,哪怕是内经上的话,也不是句句都对。我很明确地说内经的162篇,篇与篇之间有些观点与描述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有些篇章本身就是对别的篇章的深入与注解(注解也有对与错之别,这个无需大惊小怪)。若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我07年写的一篇文章:(原创)学习《黄帝内经》心得(一)(http://dsasc.blog.sohu.com/33657454.html

这篇跟帖可能会被有些人攻击,不过无所谓,后面我们可以用临床结果来比较和鉴别,疗效是硬道理
 
“有人把古人早就论述过的东西改名说成是自己的发明和创造;有人把现代别人的东西说成自己的;有人完全用臆想代替临床的结果;有人根本不是在用内经里的方法诊和治。”

...回到原帖我们慢慢来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1)黄元御《四圣新源》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
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
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
口小而人迎大。《灵枢 · 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
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而为热,虚则
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
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
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
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
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 · 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
之短期。《灵枢 · 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
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应该讲,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是我很喜爱反复读和悟的书籍之一,他的一气周流理论也是我在临床上经常运用的。他对“寸口人迎脉法”的观点是否正确,临床上是否有效或可行?请大家思考一下,也请大家在临床上验证一下,我会在恰当的时间谈我的看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