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忆海陵女儿家

 海陵子 2016-09-08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发展先秦时期女性崇拜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女仙崇拜,东陵圣母即为其中之一。
  “东陵圣母者,广陵海陵人也。”这是东晋道士葛洪所著《神仙传》的记述。作为泰州历史上第一位名入史册的女性,东陵圣母的故事颇为传奇。传说其师从刘纲学习道学,已修炼至可易形变化之境界,治病救人广行善举。偏巧其夫杜氏却不信道,以其“奸妖,不理家务”为由将圣母告官讼之。官府听信杜氏之言,将圣母拘捕关进监狱。神异之事随即发生,才入狱的圣母从狱窗中飞了出来,越飞越高直到完全消失在白云之中,狱窗下只遗留下她穿过的一双鞋子。县人信之为神遂盖起来祭祀她,《神仙传》所云“自此升天,远近立庙祠之,民所奉事,祷祈立效”。在东陵圣母的佑护下,海陵县自此路不拾遗,民风日渐纯良,史书记载“至今海陵县中,不得为奸盗之事,大者即风波没溺、虎狼杀之,小者即病伤也。”
  祭祀东陵圣母的庙建于泰州城西十余里,古称东陵,即现今宜陵镇。草圣怀素于唐贞元九年(793)专程来此拜谒东陵圣母祠,亦为其圣德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圣母帖》。
  王妙行亦是一泰州女仙,被尊称为“王鹿女”列为“海陵十仙”之一,也是“十仙”中唯一的女性。泰州城东旧有天目山,有道士王冶于此修炼,传说一日王冶于山中漫步,忽见一五色鹿正哺乳一女婴。王冶将女婴抱至观中养育,自此母鹿每日送奶到观前,直到女婴断奶。过了十几年,女婴出落成了一个亭亭少女,一日天空中降下五色祥云,云端中一头神鹿现身将少女驮往天际而去。神异之事遍传江淮,百姓争相到天目山朝拜,并捐资于天目山上修建了高大的鹿女台,自此香火不断,《道光·泰州志》亦录载其事。明人丘容排“海陵八景”,即以“天目晴岚”列入,作诗曰:“三山王鹿女,异迹落人间。瑶草今何在,晴光满旧山。”

  泰州之地“儒风之盛,夙冠淮南”,受延续千年的浓郁文风影响,泰州名门闺秀之中多有才女,胡文楷所著《历代妇女著作考》收录十九人,封桂荣主编的《江苏艺文志·扬州卷》中收录了二十六人,顾一平所编的《扬州历代妇女诗词》中收录得最多,有五十二人。
  王氏是泰州才女中有记录最早的一位,是宋代海陵人王纶之女。“何事月娥欺不在,乱飘瑞叶落人间”,此词意飘逸之句即出自王氏《吟雪诗》诗,北宋著名诗人刘攽对之颇为欣赏,将之收入他的《中山诗话》。
  自明中期以来,泰州城中有名士绅以“宫陈俞缪”四大家族称著。以此几家计,宫氏族中即有宫伟镠之女宫婉兰,自幼博学多才,丹青诗词无不精通,并著《梅花楼集》而传世。宫婉兰之夫冒褒为冒辟疆庶弟,如皋时属泰州,冒氏亦为其邑大族,冒辟疆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千古传唱,作为“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之才情更是海内闻羡。陈氏族中有才女陈传姜,著有《得山楼诗稿》。俞氏一门更为了得,俞廷元为参修《全唐诗》《康熙字典》等书的俞梅之孙女,自幼聪明好学,多才多艺,与二弟俞堉、俞圻一起参学于父亲俞焘堂下,续书香而不绝。
  清中期后,泰州城中,程氏、仲氏等家族日渐兴旺,其间以仲氏家族才女最多,曾镌为《泰州仲氏闺秀诗合刻》。海陵仲氏最著名者为仲振奎,曾著《红楼梦传奇》等二十余种剧作,其妹仲振宜、仲振宣分别著《绮泉女史遗草》、《瑶泉女史遗草》,其妻赵笺霞著《辟尘轩诗集》,其女仲贻銮著《仲贻銮遗诗》,其侄女仲贻簪、仲贻笄、仲孺人等人皆能诗,真可谓诗书世家。
  在众多闺门才女中,也有不少原籍他乡,后来侨寓泰州的。著有《适燕集》的许承钦之妾张粲、著有《绿窗咏草》的姚明新之妻杨琼华等为其代表。及至民国,原籍安徽的陈珮章随父寓居泰州,以《蘅兰室吟草》而受人关注,后嫁仲一侯,夫妻双双加入南社,州人刘楚湘以诗赞曰“一门风雅居深堂,杨柳都沾翰墨香。”

  “缇萦救父”事迹出自《史记·孝文本纪》,作为“二十四孝”之一,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清康熙年间,泰州发生了蔡孝女拦御驾为父申冤之事,蔡孝女也被人称作“后缇萦”。
  蔡孝女名蕙,为泰州人蔡孕琦之长女。蔡蕙成人后与监生缪浒订婚,正待出阁,家族忽遭变故,其父蔡孕琦被人陷害,被“吏议当弃市”,即判死刑,只待秋审后执行。由于蔡孕琦膝下无子,作为长女的蔡蕙推迟婚嫁,担负起营救父亲的重担,有记曰:“绝嗜味,屏服饰玩好,夜不解衣而寝,晨夕必焚香吁天,为父请命,如是者四年不改。”
  当得知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将第二次下江南“亲幸淮扬”的消息后,不甘父亲遭受不白之冤的蔡蕙想起缇萦救父的故事,于是决心效仿。古代拦御驾告状是冒很大风险之事,往往因“冲撞仪仗”罪受到惩处。蔡蕙却自许“誓以必死,无复还理”,不惧其难。在经历一番惊险的周折后,蔡蕙终于拦下御驾见到康熙皇帝,“草状匍匐说冤”,康熙皇帝嗟叹良久,感慨道“是女子也,而为父乞命!”下旨为蔡孕琦平反。《雍正泰州志》记曰:“有司复核,以迂直致诬情,状上,旨释还,父女相携归里。”
  令人痛惜的是,好不容易救回父亲的蔡蕙归家后因忧劳成疾,不到一年即病卒,芳龄不过二十。然其为救父冒死告御状一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州人赞其“当为我邑人物之冠”、“堪与古缇萦媲美”、“远近闻之,传为异事,以为缇萦之后”等,《清史稿》亦将之收入列传之“列女篇”。
  蔡蕙去世十年后,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皇帝颁旨为孝女蔡蕙“给银建坊”。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泰州南一铺(即今南门外高桥北东河沿)建蔡孝女,泰州官民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海陵竹枝词》中有诗咏曰:“父冤昭雪客能谈,生女由来胜似男。请看西桥南畔路,蔡家小姐有高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