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据说这是侦探小说的必读书

 真友书屋 2016-09-08


今天读了一本侦探小说


——雷蒙德·钱德勒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




这本书名声很大,据说是侦探小说中的必读书。阿城专门给这本书的中文版写了序,村上春树特地把这本书翻译到日文,还有一大堆作家盛赞这本书如何如何好。


我也不止一次听人推荐这本书,所以才会把它买回来,不过一直没有逮着机会看,今天出门前从书架上随手抓了一本,结果花一下午看完了。有时候人和书的缘分,就是这么奇怪。


那么,好看么?


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但是我却很难回答。这种感觉和《旅行与读书》里詹宏志去吃小野二郎的寿司非常相似,他一边吃一边问自己好吃么好吃么,可是却回答不了,因为判断的标准失效了,小野二郎的寿司和他之前吃过的寿司太不一样了,完全是另一种口味,要怎么评价呢?好难。


钱德勒的这本《漫长的告别》也和我从前看过的侦探(推理)小说很不一样(当然,我看过的很少很少)。



首先,故事的重点就不一样。


我有一些特别爱推理小说的朋友,谈起推理,诡计设计啊,解谜啊什么的,很多专业名词,好像有一张打分表,可以按照各项标准进行打分。


但是这张表放到《漫长的告别》面前,好像不怎么管用,因为那些智力上的游戏在这本小说里,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整个故事,甚至还有那么一些些精神上的东西,一些些人和人之前的关系,它比纯粹的侦探小说多了一些东西,又少了一些东西。



其次,它的叙事节奏也不一样。


它比一般的推理小说更稠密,像一块海绵,一口气吸进来好多东西,对于纯粹追着杀人线索跑的读者会有点讨厌,怎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总来些没什么用的桥段?


这或许正是村上春树称钱德勒为文体家的原因,它创造了一套新的文体,将纯文学和类型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稍微抹掉了一些。至少在《漫长的告别》里,真正案件的发生在60页之后,此前的段落写的都是马洛(一个中年的私人侦探,主角)和特里·伦诺特斯之间的相识和友谊。村上春树说,这种关系和写法,可能是受到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影响,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关系更像《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那种友谊。


还是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当然,我不会剧透的。前面已经说了,马洛是一个私人侦探,穷,愤世嫉俗,什么都看不惯,人到中年,但是骨子里有一种英雄主义,理想的浪漫主义。


特里·伦诺特斯则是一个曾经参加过一战的三十多岁的男人,他和一个非常有钱的大小姐结婚,但这个大小姐行事很不检点,矛盾很多。


这两个男人有一个共同点,爱喝酒。事实上,这本小说里一大半人都是酒鬼,钱德勒本人也是酒鬼,1959年钱德勒去世,死因正是酗酒及肺炎。


然后,特里·伦诺特斯的那个有钱老婆死了,裸体躺在她自己的房子里,脸被一尊铜塑雕像砸的稀烂。特里要求马洛帮他逃走,他帮了,但是不久之后,消息从墨西哥传来,特里自杀了。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就只能你去看小说了。


我们回到叙事的节奏。我非常喜欢小说中有一段,马洛获得了首字母为V的三个医生的线索,他一个一个的去拜访他们,后来我们知道,第一个拜访的那位就是他要找的人,但是初次拜访不成功,他又去找了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几乎和每一个人都吵了一架,他嘴很贱,而且骨头硬,不怕被打。


如果要让剧情更紧凑,后面两个医生那完全可以不用去,但是钱德勒安排马洛去了,而且花了不少篇幅。


这就是钱德勒的叙事节奏,有些人嫌慢,有些人则就爱这个调调。



下面,再谈谈马洛。


很多人说,钱德勒的”硬汉派推理“不一样之处,就在于他让侦探有了性格。马洛不是案情的工具,他推动情节的发展,但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形象。


他的形象很突出,就像他自己说的,骨子里是个浪漫主义者,一个道德标准很高的人,所以他对什么都看不惯,他也不追求成功,不追求名利,他没什么朋友,跟谁的关系都不怎么好,四十多岁,一个小人物。


这个小人物,很有一些英雄主义的特质,绝不出卖朋友,从不妥协,不投降。一肚子牢骚,但心地很纯真的那么一个人。


一个失败者和一个英雄合二为一,这就是他有魅力的地方。



那么,回过头来,这本书好看吗?


我还是琢磨不好。


即使你不满意这个答案,我也没办法了。兴许我过一段时间会有个结论。


那么,说说你的看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