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淘宝网上“聚土地”引关注

 南海老强 2016-09-08

近日,记者点开淘宝网的聚划算页面时,看到“老乡喊你来分地”、“定制你的私家农场”两行偌大的红色字体挂在最上方。

土地也能团购?从3月13日开始,聚划算推出3天的“聚土地”活动,将安徽省绩溪县的近千亩农田放到网上,按照不同面积土地、不同农作物产出设计套餐,向平台用户推广销售——事实上,团购的不是土地而是其产出物。淘宝方面将其定义为互联网订制私人农场。这一新颖的方式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参与。据悉,活动上线3天,有34万人次的浏览量,共3500名消费者下单。

现实版“开心农场”

据悉,此次“聚土地”活动的农田分别来自绩溪县瀛洲镇的仁里村以及伏岭镇的龙川村、湖村,都是当地的闲散农田。消费者可根据家庭需求“认购”土地位置及面积,确定需要种植的作物,由当地合作社负责种植看护,待农作物成熟,合作社将以两个星期为周期快递给用户。

“我们从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中得到启示。”“聚土地”的投资商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商务总监章新光说,该项目农作物主打“绿色”概念,承诺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打化学农药,保证产品的原生态。

记者在聚划算平台上看到,团购的套餐均以1年为期,分成1分、半亩、1亩三档不同土地面积,分别对应价值580元、2400元、4800元。这些土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西瓜等,按80%种粮油、20%种蔬菜或水果的比例分配。

章新光是绩溪县伏岭镇湖村人,他注意到村里不少人因外出务工,把家里的土地抛荒了。据他统计,与湖村邻近的龙川村共有耕地1300亩,约有30%的耕地闲置无人耕种,还有10%的耕地是外出打工的村民免费交给其他人在耕种。同样的情形在绩溪不少农村都普遍存在。

“一方面,城里人对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水果有大量的需求,却找不到可信的购买渠道;另一方面,偏僻的乡村山好、水好、生态好,农田却荒着很可惜。”他说,“聚土地”打造的私人订制农场希望对接双方需求,为农村闲置田地找到出路。

绩溪县农委副主任陈建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绩溪地处丘陵,农田零散,无法成片经营,做不到集约化发展。“聚土地”能够把农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种植,发挥土地的效益。

新颖的创意吸引了3500名消费者点击鼠标当“地主”。据阿里巴巴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聚土地”客户来自全国各地,以北京的最多,其次是安徽和江浙沪地区的,最终成交的土地面积为300多亩。初次尝试也让电商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于6月上线的第二期“聚土地”目前已经在筹备当中。

互联网“订制”土地

剥去时尚的外衣不难发现,“聚土地”实际上是电商资本介入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其特殊之处在于将土地上的农作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前预售,并根据销售情况定制土地的流转面积。订单化生产打破了区域的局限,也增加了偏僻地区农村的土地价值。

章新光告诉记者,“聚土地”项目在他的脑海中已经酝酿了好几年,3年前就曾着手操作过,但没有成功。“乡镇和村里的干部拿不准,提示农民有风险,愿意流转的土地不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下来后,章新光反复研究,认为土地流转中央是允许并鼓励的。于是,他拿着文件又找到相关部门,最终得到了支持。此后,他和同事花了半个月时间走遍3个村子,挨家挨户询问,最终有1000亩土地达成了初步流转意向。

“聚土地”网上认购结束后,兴合公司准备流转400亩土地来经营首期订单,每亩每年支付给农民流转费800元。流转后的土地由绩溪庙山蔬果专业合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董建成说,土地流转后的村民如果在合作社耕作土地,将按每月1800元给村民“开工资”。

“农民很支持,每天都有人来问什么时候签约。”章新光说,“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剔除各项开支,一年的收入也不过600元,流转给我们比自己种划算。”

3月18日,章新光再次来到湖村,在村委会,前来咨询土地流转的农民将他团团围住。有农民带来了自家的《集体土地农用土地使用证》,当场签下了期限一年的土地流转合同。

与章新光同村的胡大爷表示,家里有分了3亩地,离家有2里多路,子女都外出打工了,靠自己一人耕种力不从心。“自己种不动,请人种又不划算。”胡大爷盘算着留半亩种点蔬菜,剩下的2.5亩流转出去。“一年能有2000元钱,我愿意。”

目前,兴合公司在对客户资料进行整理,并等土地流转签约完成后,将对地块进行标号,并告诉客户各自下单的土地编号,客户可以在网上浏览自己所购买的土地作物的生长情况。为了保证网购用户的利益,兴合公司为种植时间较长、有风险的农作物购买了保险。每批蔬菜、果物成熟时,消费者会接收到短信,告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采摘的时间。夏天的西瓜、秋天的稻谷和冬天的草莓成熟时,合作社会通知消费者,让他们亲临绩溪到“自已的田里”采摘。

据悉,接下来合作社将对荒地、水利设施进行修整,4月初,最早一批蔬菜就可以种上,预计一个月后消费者就能收到第一批蔬菜。

尽管“聚土地”项目仍在摸索中,但已有不少地方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章新光透露,下一步兴合公司将在浙江嘉兴复制这一模式。他认为,南方地区农村地少分散且多分布在山坡上,不利于规模化种植,适合推广类似“聚土地”性质的订单式生态农业。

资本下乡谨防土地变用途

而生态农业只是“聚土地”项目的一项内容。章新光坦言,种粮食的利润率很低,即便是借助互联网销售,目前土地流转仅靠种植农作物的很难盈利,公司将通过绩溪土特产销售、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来弥补利润。

目前,在“聚土地”现有的产品设计上已经捆绑了一些旅游元素。参与“聚土地”的消费者除了能收到农产品外,还能免费享受当地农家乐住宿及绩溪周边景点如胡氏宗祠、胡雪岩故居、徽杭古道等的门票。“先将人吸引来,再将人留住”,下一步,他们计划开发农田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这种城乡互动和多重效应叠加的土地经营模式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

然而,在肯定外来资本下乡的同时,仍不由让人担忧以流转之名将土地用作他途。

当前,土地流转在全国各地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更多像兴合公司一样的企业进入土地流转,工商资本下乡越来越热,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这股热潮中,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非农化”倾向。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日趋严格,不经审批强征耕地作为建设用地、非农用地的做法越来越难了,但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观光园、生态园等形式改头换面把农地改做其他用途的并不少见。

对此,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要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用地保障金制度。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为了防止土地流转出现“大跃进”和工商资本过度进入,必须坚守三个原则: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即农民集体所有;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