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4 阎 氏 文 化

 阎戈庄图书馆 2016-09-08
  9.12阎氏节日风俗 ︵一︶

  父辈心中的年集

  家乡,进入腊月,各个集市上便摆满了年货,人们开始赶年集置年货,农家人变卖部分粮食等农产品,用以置办年货,小生意人则利用腊月和春节期间的农闲,做点小本买卖。冬闲的人们,有事没事总也要赶上几个闲集,南庄北疃的熟人、表亲一见面便拉着手啦个没完,问过老人问小孩,问过亲戚问同年,意犹未尽,便到集上一隅,一壶茶水,一斤炒花生,哥长弟短,直说到个日西人稀。更有几个相识,来到小酒铺中半斤花生米一盘咸鸭蛋,一壶老烧酒,直喝到那天黑集散,红着脸庞,忘记冬日的寒冷,美滋滋儿回到家里,乐悠悠对家人唠叨集上遇到的亲戚熟人……

  腊月十五之后进入年集高峰,各家的生活必须品,必定在这时买全,大到炕席、锅盖,小到筷子、碗,针头线脑,最重要的是供神供祖的用品,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到年跟前的集市上,再穷的家庭也要请回一套纸马,即几张白纸印着粗制的木版画天地全神、二十八宿、牛头马面诸多神祇,当然少不了财神爷爷,这套纸马是用来大年夜发﹃纸马﹄时供奉用的,并要同“钱粮”一起烧化,所以叫发﹃纸马﹄。

  过去,穷苦人家常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请了﹃纸马﹄就全了年指的就是这个。

  年跟前,集上,这边摆满了红纸、对联、剪纸、年画、烧纸、金铂、银铂,那边是棉布、绸缎、洋花布、新帽子;这边是牛羊肉,那块是猪肉杆;这儿是五花八门的泥人、老虎、洋“孩子”,那儿是吱吱叭叭的﹃鼓鼓当﹄,一声声烧饼、火烧、油炸果子的叫卖,一筐筐糖石榴、小火烧的耀眼;点心铺前,水晶饼、绿豆糕、兰花根、状元糕馋的人直咽唾沫;杂货市南的鞭炮声一阵压过一阵。小孩子们看得眼花瞭乱,人缝里钻来钻去。大人们忍痛卖了粮食,给娃娃们买布做新衣做鞋帽,最后还给孩子买了一只“老虎”,两个“洋孩儿”,最亮眼的是男孩眼里的那挂鞭炮,女孩子眼里的那条红绸带或二尺红头绳。噢……年到了,年全了,过年了!

  年俗

  腊八日。进入腊月家家开始忙年。腊月初八称腊八,这日早上要熬腊八粥喝,用小米、红枣、和小豆、绿豆等小杂粮熬制。正值寒冬时节,香甜的腊八粥给人以热量去寒,同时把人们带入了对年的向往中。从此以后,男人们便忙着赶集粜粮食,买年货,缚笤帚,钉盖垫。最忙得是那些有了孩子的妈妈们,白天忙着做饭,晚上还要在油灯下忙针线,哪一个女人不想让一家人穿得新牌新色、干干净净出去拜年?尤其是那一双儿女,怎么也得让他们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宁肯平常吃糠咽菜。那个年代割布来,还得手工做,于是每天晚上总得忙到三星西挂,多少母亲忙到了鸡叫才去睡。尽管忙得头昏眼花,但是心里还是甜滋滋儿的,就因为是要过年了。

  腊月十五。男人要在十四或之前就把缚好的笤帚扔到屋顶上一把,等“辰勾月”(一种天体运行的星相,人眼看见三星勾月的现象)说是有人在腊月十五晚看到“辰勾月”就会转好运发大财。说是人们恐怕错失时机看不到,就把自己缚好的笤帚扔到屋上代人等着。腊月十五晚饭是要吃包子或是饺子,同时要烧香祭祀,也不清楚是祭的哪位神灵,大概是祭天吧。

  过了腊月十五,办年的脚步开始加快,盘算着春节一天天临近,该办的事还有好多,想一下借欠人家的东西,债务要还上,没收齐的账要收上来,大人孩子需添置的衣物要买齐,节前应置的日用品也该置齐,看个好日子要扫舍……

  过小年。腊月廿三,从这一天,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谓过小年,据说这天晚上灶王爷要上玉帝那儿去述职、贺年,直到除夕发纸马时才回来,称送灶或辞灶。大人从集上请来(买)﹃灶马﹄,还要买上糖果、点心,旧时无非是糖食、面点、柿饼、红枣之类,小孩子最看重的则是这些吃的。到了晚间大约八点多钟,就在灶上方贴上灶王爷,烧上香,供上糖果点心,焚化烧纸、﹃灶马﹄,金银锞子,以及六个纸口袋,祈求来年平安,五谷丰登,家长一边烧纸,一边祷告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说好话,少加蜜言(既谗言),多带五谷回来过新年。接着放鞭炮,旧时只有富裕一点的家庭才放鞭炮,贫寒之家也就是给每个小孩买上三二十个小鞭爆仗,几扎﹃滴滴金﹄,连过年在内也就算不错了。尽管这样,小孩子一个个都乐得不行,连走起路来都是一连串地蹦跳。

  前面说到﹃灶马﹄,就是一张套色印制的特殊的木版年画,画的下一半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祭祀用的。上半截是月建及节气表,叫﹃灶马头﹄,并简单载明当年几个主要传统神祇的方位等,那上面的字多是用的俗字,如初一,作刀一,小雪作小彐等等,即使没进过学门的人也大都认得这个﹃灶马头儿﹄。辞灶时,把﹃灶马﹄焚化了,﹃灶马头儿﹄就贴在了房门里面或间壁墙上。在﹃灶马头儿﹄的上方印有一个奔跑状的马子,说是灶王上天骑着它,这就是整张画都称“灶马”的原由了。

  辞过了灶,进入年节倒计时,过年的脚步便快了起来,算来蒸稷面做年糕、蒸饽饽做豆腐可要直忙到年跟,稷,五谷之一,禾本科作物,本地现已不种,据说做稷面,祭祀神灵祖宗关乎社稷平安、即国泰民安,年糕除了用来祭祀,还有年年登高的意思,豆腐暗含﹃都福﹄之意,当然了除了祭祀外,农闲过节借以改善一下生活,也是挺有意思的。过年这期间应算是老百姓庄稼人最奢侈的日子。

  盼年最迫切,年味最浓的应数小孩子,辞了灶,便一天一天挨着数,挨着盼,﹃爸爸,过年还得几天?﹄﹃还有七天,很快!﹄又过一天,﹃奶奶,过年还得几天?﹄﹃还有六天。再有六天,今晚就过年了!﹄﹃还有六天,怎么这么慢呀?﹄

  年除夕。行说除夕到,小孩们走路都带着蹦,带着跳。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哈哈,过年啦。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院里院外前一天就扫得干干净净了,杀鸡、择鱼。带上儿子、孙子们上祖坟,贴春联……直忙到日西下。女人们忙着煮肉、蒸鸡、做鱼,盘、碟、壶、碗、桌椅、条凳,都得涮洗得干干净净。祭祀的供品要由年长的主妇来做,以示恭谨端重,年轻女子则忙着剪红纸、贴窗花……

  早早吃过晚饭,水缸和饭锅里要添足水,箅子上要放上年糕、豆腐、面鱼押锅,按传统正月十五之前都得押锅,象征和祈盼着日子过得富裕,这些工作做好,便挂起影轴,点上蜡烛,供祖,一般用三牲或﹃十大碗﹄,六荤,四素,另要供上年糕,点心糖果,十个大饽饽,对于饽饽,还有个讲说,就是妇女们显手段之一,年初一拜年时,看见谁家的饽饽做得又大又白又光,总还要轻轻议论一番,主妇们听到赞美之词,便美滋滋觉得今年肯定万事顺利。

  请家堂,挂好影主,焚上香,由男家长带领男人孩子挑着鞭,捧方饭盒盛香、纸,奠壶、酒盅,到村口大路上迎着祖坟方向烧香、纸、放鞭炮,众人磕头作揖,然后家长手端饭盒,盒里放着三根燃着的香,到家供桌前,把香插香炉里,然后烧纸奠酒磕头,请家堂算是完毕了。大年夜因堂屋供着祖宗影主牌位,所以全家都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叫人名,对孩子也不叫名字,说是恐怕有重祖宗名讳的。

  祭天地,在请家堂之前就在院中央正中的地方放好供桌,从前使用高桌,财主家还要搭一个天地棚子,穷人家就在露天里。天黑下来就亮起灯蜡,点上香直到发纸马前摆上供,供品有三牲和﹃十大碗﹄两种,也可以摆六个、三个,有“神三鬼四”一说。

  另外,每个门口的门栓上或门旁都挂一香炉牌,(烧制而成的一种陶器多为暗红色不上釉),贴墙一面为平面,上有孔,拴绳扣挂在门框或墙上。年夜里所有香火一直不能断香,不等着烬就得续上,家长们整个大年夜都不能睡,看好各处香火,侍候列祖列宗及天地神灵。不过现在大多都简化或说淡化了,但有不少老年人的家庭仍衍传着这一传统。

  年夜饭,迎来家堂祖先之后,年夜的女人们(也有部分男人)就在里屋和面包饺子,饺子馅在晚饭前已剁好。过去年夜饭吃饺子都是吃素的,后来就包一罗底素馅的发﹃纸马﹄用,其余都包肉的,其中要包上六个或九个硬币,算是元宝,谁吃着,谁算是有福发财。现在都是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新年晚会,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新年。一会包完水饺,便炒菜喝酒,一直到发﹃纸马﹄。老人及大人们请来家堂之后,不少串门的,但到各家不管辈份高低都要向祖宗默默磕头的,表示对这家祖宗的尊敬和礼貌。另外,我们这里还有散香的习惯,就是迎来家堂之后,在一家人喝年夜酒之前,把一些多余的香,陈年的香或是断香拿到大门外的土场子上,胡同口,或大街上弄一堆土,把那些香散开点燃全插上,说是给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饿鬼,让他们接受一些香火早得超脱,也为自己家人积德以佑阴后代。

  发纸马,旧时,喝完年夜酒,儿女们围坐在老人面前说话吃果子、瓜籽,不睡觉为之守岁,新婚媳妇们可到自己房中小憩,剪窗花,糊灯笼,但是不能睡,直等到接近五更,才下饺子。现在则一边看新年联欢,一边喝酒,数说一年来的收获,规划明年的前景,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直到新年钟声敲响,便烧火下饺子,一般由男人或年纪大的主妇先下素馅的,各处都供养水饺,男人及孩子忙着发纸马,并把鞭炮先供在祖先前一会,发纸马在天井中间,父亲说要多烧纸钱、元宝,同时在天井的大香炉里一次换上九柱香,各处香炉也都新插上香,烧纸的同时燃放鞭炮,并把桌上摆供的两茶碗饺子烧于纸火中,放完鞭炮,往四方奠酒,朝四方磕头。男人们发纸马的同时,女人下好了肉馅饺子,把各处供养的素饺子,全换成新下出的肉馅饺子,全家人就等迎回财神来一起吃团圆饺,俗常说的大年五更吃饺子没有外私家指的就是这顿饭。

  迎财神,据说所有的天地神祇都在年末向玉帝述职或说到天上陪伴玉帝迎新年去了,直到发纸马时才回来。所以供财神也是在发纸马前的时辰才摆上供,供品与供祖宗相同。发完纸马,必须赶忙去迎财神,一般由家长带领(尤其是做买卖的)打灯笼端盒子,带香、纸、奠壶,按灶马上印的财神方位,到大街上,迎着新年财神的方向,在地上撮土插香(点着)三柱,烧纸磕过头,再用盒端回三柱香(燃着)进大门时须关门并放下栏牛棍,把香插到财神案前的香炉里,烧纸奠酒磕头,算是迎了新年的财神来了。

  在我们这里(安丘潍河西崖),迎财神是这样的。离我们正东十里,潍河东岸的河东就有点十里不同俗,那儿的人们迎财神是到野外地里去唤﹃苗﹄,边走边唤,直到碰上一个动物,包括猫狗兔鸟都行,人动也可以,方可回家,也是进门就放下栏牛棍。据说缘于秦汉之际,汉军水淹齐军灭了城阳郡城,后来就有人不断听见废圯的城阳城里有金牛叫,唤“苗”就是唤城阳故城里的那个金牛,总之是人们向往发财的愿望吧。

  迎来财神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如今,一家人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团团一桌吃饺子,这个孩子咬着了元宝,那个孩子咬上了金钱,更有一个正着急地在满盘子里挑拣呢,“咬到了,咬到了,我咬着元宝了,爷爷,我又咬着一个金元宝!”听着一声声稚气的叫声,爷爷奶奶的心里乐开了花:“今年无风无火、平平稳稳又是一个太平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大拜年 ,吃过年夜饭,女人们开始换新衣了,小孩子们又去放一阵花炮,刚刚来了困意,妈妈们又催他们换上新衣、新鞋。﹃奶奶,看,妈妈给我全换上了新的,您看,俊不俊?﹄﹃俊、俊!﹄爷爷说:﹃乖,真漂亮!﹄爸爸妈妈喊了:﹃来,来,跟着我们给爷爷奶奶磕头!”给爷爷奶奶磕过头,爷爷忙着分压岁钱,这时候院子里响起来一阵咔咔吱吱踩碎芝麻秸的响声,来了一群别家拜年的后生,﹃给八爷爷八奶奶磕头!﹄﹃八爷爷八奶奶过年好!﹄﹃好,来到就是头,快暖和暖和,吃瓜籽、吃糖!你爷爷奶奶过年好?这个孙子长得快不认识了,今年考大学了吧?﹄﹃我叔呢?﹄﹃才还在呢,啊,领孩子出去拜年去了吧?﹄

  过年是忙的,过年是累的,过年可是很乐合。我们这农村里,就这样,按说,这里边有着近乎荒唐的迷信色彩和封建传统,但是做归这样做,没有多少人相信院子里众天神真的在吃酒作客,接受供养,也没有多少人会信列宗列祖真来到了堂屋里和我们欢聚一堂,但是大家都还是这么做,父亲说:“人传了一代又一代,传宗接代为得就是坟前有人烧纸,过年子孙祭祀。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和本,这也是我们阎家的根和本。不这么做,就不像过年,就没年味。”这不,伯父家大哥进城多年了,这两年退了休,专门回老家来过年,是啊,通过回家过年,他找回来多年不曾有的感觉,像是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中像是又回到童年的童话中,看他乐得好似年轻了十岁。

  正月初一过大年,这一天,大家都忙着到各家去磕头拜年。各家都把糖果和花生瓜籽烟卷、茶水摆在炕上或茶几上,老人和主妇们在家招待和接受拜贺。说起磕头,早年里那都是很正规地,先拜祖宗,再拜长辈。近年来,只有老年人和很亲近的人真磕头了,小青年们往往成群结伙,好多就是口喊磕头而实际就直走进里屋问候拜年了。说到这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该尊重的应该尊重,该改革的也需要改革,比喻说,从民国时代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跪拜改为鞠躬,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改磕头为鞠躬呢?春节拜年,不管是到本族还是外姓家,只要人家供着祖先的,就要向前鞠躬,这也是对人家祖先的尊重,然后给长辈鞠躬问好,这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礼貌传承。

  大年初一天最长,因为除夕一晚上就没睡,所以觉得这天最长,中午饭就吃年五更水饺的余饭,不管谁家年夜饭都剩很多,那叫年年有余。下午年老的家长们和家庭主妇们才得空到各家走走拜年。

  送家堂,初一的晚饭是要早做的,传统是包水饺,下好水饺要供养天地和祖先,一家人吃过饭,就送家堂,撤下供养,落下主子牌位,用饭盒子端奠壶(壶中盛供祖时所有酒盅里的黄酒)焚着的三柱香和烧纸,还有鞭炮,到村头大道上,插好香,烧纸、点鞭,然后把奠壶中的黄酒奠于地上,磕头恭送祖先回茔,提饭盒回家。过年祭祀,源于古代,古时候,畜六畜,种五谷主要是靠天吃饭,古人认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天给的,因此每年都要隆重的祭祀,感谢天地赐于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人丁兴旺,除了上天之外,还有祖宗神灵,敬父母,祭祖宗是人伦之常。总之是祈求神灵祖宗的护佑,企盼家庭幸福安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落影 旧时祭祖,前面说到送家堂,原是先送到祠堂,然后,祠堂中是正月初二或初三才落影,落影时由族尊长辈主持,各家长到齐,举行隆重的祭奠礼,落下影主,要大放鞭炮。传统的风俗还有,从年夜到正月初五,锅里一直要有饭押锅,每顿饭都要用除夕做成的跟年饭做成的米汤供养天地神灵。

  午马日 正月初五称午马日,按旧历法,正月建寅,初五日刚好是地支的午日即马日,所以叫午马日。这一天要包水饺吃,吃之前要用水饺供财神和灶神及其它天地神灵,这天祭过财神和灶神,便把发纸马时贴在堂屋的财神,辞灶时贴于灶壁上的灶神扯下和纸钱一起焚化,谓之送灶王。供财神轴子撤下的供品,与做买卖的伙计们一起吃供养。旧时,从这一天,出嫁的闺女才可回娘家归宁。先是新女婿拜年,紧跟着出门走亲进入高潮,老亲戚一直走到正月十五、十六。

  打囤子,春节期间,还有打囤子的习俗。正月初五、初七,初九,十五、二月初二日清早日出之前,家家门前、场院、大街上都要打囤子,就是用碎细的柴灰,在地上撒一些像圆囤的大灰圈。到二月二,还要撒上五谷,画上圈囤和梯子,像征高高满满的粮囤五谷满仓,表示人们对丰收的企盼。

  人情日 正月初七日是人情日,传说女娲在这一天造出了人,家中老人都在这一天朝天摆供,祭祀女娲娘娘和天地,祈盼添人增丁,人口安康。

  天老爷生日 正月初九日,是天老爷生日,这一天,峡山道观要给玉皇做盛大的祝寿仪式,要诵经礼拜,并要迎銮驾和銮驾游乡,踩高跷跑旱船、耍秧歌舞龙灯,家家户户给天老爷做生日,摆供,焚香烧纸望天祭拜,并燃放爆竹,热闹非常。

  唱大戏,紧跟着开始了耍正月,搭台子唱大戏(社戏、村戏),叫闺女迎女婿,接亲戚宴朋友,戏场内人头攒动,小孩子们钻进钻出,戏场外人来人往,姑表弟,舅表姐,七大姑八大姨,直把那孩子们乐得一塌糊涂……

  正月十五元灯节,当地风俗,新春第一个十五日,老人是要在天井里摆供烧香的。同时做一桌子酒菜全家共庆元灯节,晚上闹花灯,舞龙灯、耍高跷。其实本地灯节是三天,从十四日到十六日三个晚上,家家门前悬彩灯,小孩子们打上纸制蜡灯,传说十五之日晴朗无风,特别是晚上无风收灯就一年丰收在望,因此又叫“收灯﹄。

  十六日这天早上吃饺子,本地这一天是耍节日,特别是女人,忙了半正月,又做饭又待客,今天是耍节,新媳妇回娘家,上街看戏任自在。

  至此,春节过年才算是划上句号,但是过去仍还有耍正月闹二月的说法。

  这大概就是潍河岸边的民俗。就是这一方水土的民风。这时,使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假如真得全国城乡都是一刀切的:一天早请示,晚汇报,饭前东方红,饭后靠舵手,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过年分给五斤救济面,年五更再喊几遍岁万万,那算过什么年?又有什么意思?

  阎氏节日风俗︵二︶ 除了春节,依次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算是大节,另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十月一、夏至入伏、冬至交九腊八日。这些节日本地阎氏都怎么过呢﹖

  先说寒食、端午、中秋节。阎氏是炎黄华夏民族的后裔,自中原自山西而来,又融于齐鲁文化与其他姓氏一起形成了当地的风俗。本地清明前两天是一百五︵冬至至此一百零五日︶、当地开始扫墓的日子,按传统,一百五清早太阳未出即到墓地︵因植柏树当地称林地︶添土,清明前一天是大寒食,这一天扫墓,要是清明节不见扫墓添土上坟,就说﹃这家可能没人了﹄。因此即便闯外远出之家,也要托在家的近门近支添土上坟。另外,为故人立碑,除了在周年纪念日外,也都在这天。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擀好单饼,碾好秫秫米,清明节这天早上,烧秫秫米饭喂牲口︵当地说法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日管一顿秫秫米饭︶,顺便煮好鸡蛋,清明节这天,人们就吃﹃单饼卷鸡蛋﹄,为纪念介子推,中午不动烟火。 清明节是耍节日,清早掰来松柏枝和发出新芽的柳枝,连秋千架顶上也要绑上松柏铃铛。当日放假一天,男男女女都不用干活,这是则例,做长工的可以使用东家的牲口回家耕种自己的那二亩地。学子、文人踏青、百姓看戏、赏花、放风筝;女人则秋千、游春走娘家。当地为了清明日优待女人打秋千,有个说法叫﹃男人清明日打秋千清睁眼﹄,无非是叫让位于女士而已。看那秋千架上,少女、媳妇们衣衫薄薄、飘飘起舞,娥娜多姿。转秋千上,男人便是女人秋千纷飞的观众和秋千底下的旋转动力。旋转的转秋千上,阵阵惊叫和喝彩,偶尔,有七八个男少年抢筹上了转秋千,﹃推磨﹄的小伙子一阵飞跑,秋千飞平了架,架下引来阵阵唏嘘与赞叹…….

  端午节,当地是大忙季节,有时是正割小麦,有时正忙夏种,是不放假的。在南方赛龙舟,北国是葬花节。本地习惯不赛龙舟不葬花,基本上是孩子们和女人的节日。长住娘家的媳妇,在四月底就要回婆家,娘家人连夜包好粽子,找人套上大车子送闺女。过端午的前一天,家家门前插艾草。过端午这天,天不亮妈妈就忙着给男孩子扎﹃五丝﹄,用五色花线栓在脖子和手脖脚脖上,直到端午节后下大雨时,扔到流成小河的雨水里,说是就变成蚯蚓变成蛇了,只听说插艾子栓﹃五丝﹄是为了躲避瘟疫、恶鬼,其他不知是何出处;给女孩栓﹃活包﹄、缚﹃笤帚﹄,戴在身上,象征长大以后,擅长女红为人主妇。早上,还要用夏枯草煎鸡蛋给孩子们吃,说是吃了不苦夏。于是,栓﹃五丝﹄,戴﹃活包﹄,吃粽子、煎鸡蛋就成了儿时过端午的记忆。

  中秋节,本地正当秋收秋种大忙,没法放假,但是下午可以提前一个时辰收工。农家院中,东墙边的梨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梨子,西墙下的石榴树鲜艳的籽石榴笑开了口,南边的枣树上青青红红,院中的凉台上摆下了桌子,桌上摆满新摘的黄金梨、大石榴、鲜红枣、葡萄和月饼。 一家人团团围坐喝酒吃饭、团圆赏月,庆丰收吃月饼,享天伦共欢乐。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的人口已经有好大一部分人口进入了城镇,脱离了种植式农业,国家从2008年确定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一家人欢欢乐乐共享天伦。这些节日将越过越红火,越来越赋予民族传统。

  二月二,旧时、二月初一这一天,要给孩子们炒﹃蝎子豆﹄二月二吃,说这一天太阳好就晒死蝎子,不生蝎子。二月二是土地爷爷生日,土地乃一庄之神,据说,庄稼人一切生活,从种地收获到盖屋住房都归他管,因此村村都有土地庙。清早,家家用饭盒端着打卤面条到土地庙祭祀,祭祀完后就把一半倒给村内最贫穷人家放在庙前的大盆里︵他们兼管庙︶,算是施舍积福。另外,新婚媳妇头一年讲究论正月,大户人家整个正月不回娘家,叫﹃正月不睡空房﹄,直到二月二以后,娘家才能来接。平常人家也就只论半个正月,正月十六日就回娘家了。

  三月三,一般紧挨清明,三月三是道教庙会,俗说三月三过神仙、老娘们赶会烧香。新媳妇应到婆家去过。

  四月八,如来佛生日,佛寺庙会。新媳妇应到婆家去过。

  祭天地敬祖宗、 由古代秋祭演变而来、小麦丰收,敬祖祭天,感谢上天大地的恩赐、新麦子白面蒸包子做馒头,割肉买鱼、先祭天地,再到林地上坟、祭祖,然后全家欢聚庆贺。当地俗称﹃包子时﹄﹃上新麦子坟﹄。

  六月六,歇伏日,新媳妇从芒种端午来婆家麦收,六月六过后即可回娘家歇伏了。男人们锄过地来也可以挂锄歇一口气了。乡村中往往要在这时,请来戏班唱大戏︵社戏︶。旧时的庄稼人在立秋之前的伏季有这么一段休闲时间。

  七月七,正处伏天雨季,当地多不过此节。旧时大户人家女子私下过七夕,具体不详。

  九月九,重阳节,庙会、登高节,过去,文人︵教书的︶和开铺子做买卖人过的。庄村正值秋收大忙,农家多不过。

  十月一,旧历十月初一,秋季上坟祭祖的日子。古时候,秋收冬藏祭天地、祭祖宗,后来由于当地以种小麦为主,演变成麦收之后,用新麦子面蒸饽饽祭天祭地祭祖宗,又称﹃祭天﹄﹃上新麦子坟﹄,时间在六月六之前。至清末民国后,十月一秋祭渐渐被淡化了·

  夏至入伏、冬至交九腊八日,当地风俗,冬至︵交九︶饺子夏至面。一般的入伏、中伏吃打卤凉面,立秋吃水饺。交九的饺子,腊八粥,腊月十五蒸包子。这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的吃文化吧。

  2007年春节 庆坤辑于阎戈庄 2008年元月修改于潍坊

  9.13阎氏礼俗·婚 俗

  中国向称礼仪之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礼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有了这些礼仪,才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得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大到国家之礼,小到民间之俗,许多礼仪仍在沿袭。

  ︽周易︾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礼记︾记载﹃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嗣也。﹄﹃婚礼者,将合两姓之事,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礼者,礼之本也﹄。阎氏昌乐世家,其先祖来自山西洪洞,源于周泰伯姬姓,世居中原,在世代的传承中蕴含了地道的﹃周礼﹄、先秦文化及汉民族的文明精粹,同时也深深地与居住地的齐鲁文化习俗融合在一起。传统的阎姓婚礼程序繁杂,仪式庄重,从选择配偶到结婚,共为六道程序,即人们常说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

  一、纳采。即今之选择配偶。旧时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说媒、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即派人或亲自到女方行聘,同时携带礼品,古制﹃纳采用雁﹄,所携礼品后来演化为食品点心及定情信物之类,女方受了礼,就是接受了愿作儿女亲家的意向。

  二、问名。由媒人到男方问女子本人姓名、年龄、属相、生辰八字,以及女方父母的年龄、属相,男方家长根据男女双方本人的命相、八字,请人算命,看合不合八字,在此期间,双方私下要调查探访对方的实际情况,包括土地、门第、家风、学业等等,讲求门当户对。

  三、纳吉。经推算命相、八字相合之后,男方写好聘书,又叫启柬,派人或亲自送往女方。

  四、纳聘。后来就把﹃纳吉﹄﹃纳征﹄合二为一,又称﹃纳聘﹄、﹃纳定﹄,也即现在的订婚。男方向女方送启柬的同时,须有彩礼 ,彩礼的轻重,因各家的情况而异,﹃行聘﹄﹃纳定﹄是很隆重的事,男方通常用食盒抬着鱼、肉、蹄︵或鸡︶、酒等四色礼,以及其他聘嫁礼。聘嫁礼最轻的也得二丈红绸缎或两丈(至少一丈二尺)﹃红洋布﹄,称﹃红洋表﹄,女方也要回礼,但是女方的回礼仅仅是表示个意思、礼节而已,但不管是什么礼,都得是双数,含有好事成双、成双成对之意。男方在下聘礼的同时,送去书面启柬,启柬的书写有严格地要求,必须称呼女方的直系最高辈家长︵女方主婚︶称﹃大德望﹄﹃大英望﹄﹃大英威﹄﹃大乡望﹄等等,女方收到启柬也要回启,称呼更须尊重,因为这﹃投启﹄﹃回启﹄又称之为﹃传柬﹄,在封建社会,﹃启柬﹄就是当时律法认可婚姻的法定文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登记证。

  五、请期。由男方请人占卜一良辰吉日,写成书面文书,郑重恭谨地送给女方,谓之请期。文书上载明占用某日合不将、周堂嫁娶大吉,某日上头、上轿、下轿、坐床、更衣、开面,朝某方,迎喜神等等不已。

  六、亲迎。即娶亲。旧时娶亲是非常隆重的,联曰﹃未卜他年大及第,且看今日小登科﹄就是把结婚看作登科甲。名门望族亲迎之日,喇叭乐队,吹吹打打,旗牌伞扇,执事人等,浩浩荡荡导引大旗书﹃昌乐世家﹄,鸣锣开道亚似﹃状元游街﹄,新郎新娘分乘青红大轿,。男的披红臻花,女的凤冠霞帔。男方街头:端火盆,抱丝籰︵音约︶子,伴郎嫁娘,红毡铺地,过门时,跨过马鞍,更加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最隆重的是拜堂,喝礼生︵今称司仪︶振振有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媳妇经﹃坐床﹄﹃更衣﹄﹃吃随身饭︵娘家带来的︶﹄﹃喝合欢酒﹄等礼程,然后是﹃闹喜房﹄。民间四喜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洞房花烛列为仅次于金榜题名的大喜之事,这说明洞房花烛是百姓生活中乃至人生中最大的喜事。人们自古即有﹃天上双星渡,人间六礼成﹄的对联。

  当然了,只有在太平盛世,丰衣足食之家才可以看到以上排场,贫寒之家,平民百姓,迎娶规模也是量力而行,各不相同的,但是不管怎样节俭,人生大事,主要的礼数是不能忽略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婚俗也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在不断变化。阎姓氏族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扮演着这个时代的角色,奏响着时代的主旋律。新的婚俗正走向寻常百姓家,用轿车装扮得彩车取代了传统的轿子,而凤冠霞帔也被各种精致的婚纱代替了,甚至西方的婚俗也部分的融入了现在的婚礼中。但是不管现在的婚礼有多么豪华,其中仍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婚俗文化传承。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它关系着生命的延续、种族的繁衍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其仪式的繁复正反映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向新人表示祝贺,与他们共享喜庆和快乐。另一方面,隆重的仪式,也向世人宣告婚姻关系的正式成立,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监督。繁复热闹的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其中所体现出 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世人去仔细体味。

  启 柬 式 ︵略︶

  9.14阎姓礼俗·丧葬礼仪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伦理道德,关心生,亦关注死。为人子女者,长辈生时要尽心奉养,去世时以一定的方式送终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相对于婚礼等礼仪而言,丧礼更能够体现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时代的特点,所以,应当特别注意。

  阎氏丧葬仪式中有﹃装殓﹄﹃成服﹄﹃发丧受吊﹄﹃葬期﹄﹃坟墓安葬﹄﹃归葬﹄﹃合葬﹄﹃附葬﹄﹃改葬﹄﹃居葬﹄之礼以及立碑、上坟、供祭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自古至今,阎氏宗族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和衍传,一直受着中原正统的汉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的影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遵守丧礼甚至作出了律法规定,绝大多数人,不论属于哪个阶级,都必须遵守。在一个特别重视人伦道德的生活环境中,不遵丧礼,均被视为极大的违逆之举,将处处受到各方面的惩罚和非议,漠视丧礼甚至会受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一、丧礼的要求。

  第一,子女要遵循厚养薄葬的原则。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多尽孝道,尽心奉养,使父母衣食丰足,没有生活上的忧虑。﹃父母在,不远游﹄,子女应该经常去探视,尽量的陪伴在他们的身边,承欢膝下,使他们能够颐养天年,安度晚景,以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父母去世后,要及时安葬,做到﹃入土为安﹄。在举行丧葬时应节俭成礼,而不必奢侈铺张,大事操办。只要子女能够做到生前尽孝,就不要太在意死后的繁琐了。忽视生者而刻意地操办丧礼,不管多么隆重,都只能是虚伪和做作。

  第二,要求行丧礼期间思亲守孝,不得纵情恣肆寻欢作乐。

  第三,要求行丧礼期间避免操办嫁娶等喜庆之事,也不允许参与他人的婚丧庆吊等事。春节不得贴红对联,可贴蓝纸书﹃守孝三年制,思亲免贺年﹄之类的对联,以寄托哀思。由于亲人去世毕竟是令人异常悲伤之事,所以人们还是较多的继承了前人的做法,以表示自己的至悲至痛。

  二、丧礼的程序

  第一、初终、更衣。亲人生命终止,要谨慎地换上死者寿衣,入殓,然后举家痛哭。

  第二,请人议谥,由死者友好,乡间名士根据死者生平,儿女叙述给死者议出一个谥号。然后出讣告︵闻。︶

  第三、讣告。家遭大丧使人前往亲友处登门讣告,并张贴讣告哀文。

  第四、吊临哭奠。死者亲友接到讣告凶讯后,携带供品等,或资助钱物,亲自或派人前往灵堂祭奠。

  第五、超度荐引。古代佛道盛行以后,在丧礼中引入的宗教仪式。请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灵,设道场,作法事。荐引亡灵早登所谓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传统习俗在今天的农村仍被衍传。但是真正相信所谓灵魂西游的几乎是没有,只不过作为一种寄托哀思的传统罢了。

  第六、发引安葬。由阴阳术士择定吉日,勘定坟位,发引安葬。孝儿孝女、贤孙族亲,五服之内及亲朋故旧,护送灵柩入土安葬。其中还有较繁杂的祭奠程式,在农村中仍在沿用。

  第七、卒哭期尽。旧时是按七做佛道法事,贫寒人家则早入土,按七上坟,﹃五七﹄﹃百日﹄之期大上坟,亲友都来参加,其他各七只嫡亲属上坟,还有﹃七七﹄﹃断七期尽﹄之说。之后便不再穿送葬那么重的孝衣了。

  第八、袱于宗庙。指死者入土后,将刻制的神主灵牌置于宗祠供奉,无祠者供奉于家中堂屋。该风俗现已成为传说古制。

  第九、周年奠祭。一年称小祥,二年称大祥,亲友齐集酒礼祭祀亡灵。

  第十、除服禫祭。三年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亲友齐集,举行禫祭礼。三年忌日坟祭是最隆重的了。之后尚有九年祭祀上坟,谓之﹃永言孝思﹄。作为子女,父母的每年忌日,都要上坟祭奠,以寄哀思,并示香火不断。

  丧礼的传统,从形成发展到衍传至今,它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富贵门第与贫寒之家会有天壤之别,但是唯一共同的就是一个﹃悲﹄字,若偏离了﹃悲痛﹄,排场越大,耗资愈巨,越无天理人道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