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在疑心自己有病

 阳光心态心理馆 2016-09-08
当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感或者疼痛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一定会想:是不是身体哪个器官出现了毛病?然后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对症下药。多数病症能够在求医问药之后治愈或缓解,但有些却怎么也找不出病因。为什么各种检查做下来,没查出什么病,但身体的不适感仍真实存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老在疑心自己有病

                                                                 ——了解“躯体形式障碍”

                                                                                   费春华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月前,一名女患者来到我院心理门诊,四十多岁的她显得非常憔悴。她告诉我们,自己平时经常感到乏力,多汗,特别怕冷,睡眠不好,有时感到头晕、胸闷、心悸、有时还觉得上腹饱胀,皮肤上经常有游走不定的烧灼感等诸多不适症状。“这样的病症已经困扰了我近两年!我去过多家综合性医院就诊过,反反复复做检查,接受了各种治疗,服用了很多的药,还是这样,钱花了不少,就是查不出毛病来…….”。

其实,这样的患者在心理门诊中非常常见。这些患者对躯体症状高度关注,认为自己一定有什么大病,只是查不出来,他们所犯的其实是神经症范畴中的一种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到底是什么?

躯体形式障碍这个概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比较陌生,那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医学上将“躯体形式障碍”描述为:病人常会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简单地说,这种病的患者总是会伴有身体上的不舒服,并且深信这种不舒服就是躯体生病造成的,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原因是多层次的的,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心理社会因素中的述情障碍、潜意识获益等,在疾病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从心理社会因素来看,这些患者中大部分通常病前有一定的压力或应激事件。而“述情障碍”是指在情绪的感受和表述上有障碍,患者的情绪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所谓的“器官语言”释放出来,就会表现为器官和躯体上的各种各样的不适。 

另外,潜意识获益是存在的。病人的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躯体症状宣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患病角色,可以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获得关心和照顾,当然这些心理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躯体形式障碍有四种类型

1.      躯体化障碍

这种类型的躯体形式障碍经常伴有变化多样的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又往往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恶心、呕吐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刺痛、麻木、酸痛等),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2、疑病症

以疑病观念为主要临床表现,即持续存在的先占观念,患者担心或相信自己患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反复看病、频繁换医生、重复做检查。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3、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患有这种病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常见的有胃肠神经症和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在胃镜检查中往往会显示“浅表性胃炎”,但消化科的常规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心脏神经症的患者长期胸闷、心悸、胸痛,但心电图甚至冠脉造影等都检查不出问题来,患者长期辗转于消化科、心内科,成为“看不好的病人”。

4、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患者声称疼痛剧烈,但可能缺少器质性疼痛时所伴有的那些生理反应。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患者主诉最多的是头痛、腰背痛及不典型的面部疼痛,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常常变化。

得了躯体形式障碍该怎么办?

一旦患了躯体形式障碍,该如何治疗?作为患者及其家人,又该怎么做?

对于患者本身而言,要尽可能从躯体症状的关注中转移出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患者心理上要植入一个“身体上的不适感不等于有病的”理念,要顺其自然接受这些不适。对于内心有明显冲突压力的患者,“不回避、积极面对”是治疗关键,当然,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需要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作为家属应该充分接纳和理解患者的情绪及不适。

在治疗时,首先要对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做彻底的医学评估和全面的检查,先排除躯体疾病的可能,医生对于检查的结果给予清楚和正确的解释,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支持保证,首先要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的痛苦和叙述,理解其的确是有病,而不都是“想象的问题”或“装病”, 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健康有一个正确的理念,逐渐领悟躯体症状对其具有的意义,并逐步和患者探讨躯体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问题,改变其错误的认知。其次可以辅以小剂量的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调节失调的植物神经功能,让患者明显感到躯体上的不适在慢慢好转。25心理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