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老照片,聊老绵阳故事

 一丁书屋311 2016-09-08
看老照片,聊老绵阳故事
发稿时间:2015-04-18 05:5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几十年前的老绵阳城是啥样?老绵阳人的生活工作状况是怎样的?你要是有这般好奇,那么在越王楼上近日展出的“流金岁月——绵阳30幅最具珍藏价值的老照片”展览中可窥见一斑。

  ▲杨松林拍摄的《铁牛街片区》

▲杨松林拍摄的《丰谷镇百年古渡口》      

◆苟义龙1997年拍摄的《南塔远眺》      

◆杨松林拍摄的石板巷的公厕少,早上倒马桶是大事。      

▲周治平拍摄的《邻里之间》      

▲颜晓亚90年代拍摄的《临园干道》


▲颜晓亚1995年拍摄的《建设金柱园》

◆杨松林拍摄的绵阳开元场东方红大桥头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记者 田明霞
  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绵投控股集团等单位主办的“流金岁月——绵阳老照片征集活动”前不久揭晓,从绵阳摄影人选送的近600幅照片中精选出100张照片入围。这些照片,记录了绵阳城市发展与生活的瞬间。
  几十年前的老绵阳城是啥样?老绵阳人的生活工作状况是怎样的?你要是有这般好奇,那么在越王楼上近日展出的“流金岁月——绵阳30幅最具珍藏价值的老照片”展览中可窥见一斑。昨(17)日,记者采访这些老照片摄影者和部分观展群众,听他们讲述老绵阳故事。
  70年代的涪江:坐船过河出远门
  杨松林拍摄的《丰谷镇百年古渡口》老照片上的大船与小船,勾起了观展市民陶大娘的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我还在老家射洪生活,我的父亲是射洪县洪航社的船工。那时,我父亲常年在涪江上跑船,有时也会载着我和我女儿到绵阳城来买点生活用品。那时,涪江的水很宽,两岸还能听到不少的鸟儿在树丛里鸣叫。每当看到绵阳南塔时,父亲就对我女儿说‘乖幺幺,绵阳城就快到了,外公带你赶绵阳城去买冰糕吃。’”
  “当年,我借朋友的海鸥相机拍纪念照,到了该还相机时,相机里还剩下几张胶片没用完,于是我就把镜头对准了涪江的船、绵阳的老街小巷等。”这幅作品的作者杨松林对记者说,他拍了40多年的绵阳城,用镜头留下了太多老绵阳的影像记忆,其中包括这幅勾起很多老绵阳记忆的《丰谷镇百年古渡口》。
  从杨松林拍摄的这幅作品中,记者可以看出现在已成繁华地带的涪江江边,在当时还十分荒芜、泥泞遍地,老百姓肩挑背磨着生活物资,坐渡船过江。同样令人唏嘘不已的还有苟义龙于1979年拍摄的《南塔远眺》,这幅作品同样记录了现在已了无踪影的涪江边冷清荒芜的景象。黑白照片中江边洗衣妇女形只影单,远处停放着渡船,更远处可眺望到南山的南塔。
  今年60岁的杨松林是我市最早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现为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曾出版了《见证——老绵阳影像》摄影作品集,并获得省第七届巴蜀文艺奖。杨松林告诉记者,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地方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相机来留住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影像,让城市历史人文少留空白,成了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的追求,也为保留老绵阳记忆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80年代的老街:小院邻里乐融融
  《邻里之间》这幅作品由周治平拍摄,这幅老照片记录了20多年前城区油房街小院内的邻居,在一天的劳作后,吃过晚饭,端出小凳,聚集在小院中,拉家常、讲时政。周治平告诉记者说:“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但邻里之间交流往来得更多些。过去小院里,晚饭后黄昏时,邻居常常聚集一起,摆龙门阵,话油盐酱醋,街头见闻均在笑谈中,这种小院生活其乐融融,也维系着邻里和谐关系。
  杨松林拍摄于石板巷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居民手提马桶的老场景。“石板巷在现在的绵阳四中附近,过去是山西、安徽、湖南籍商人在绵阳集中居住之地,商人们比较富裕,建有不少具有他们家乡特色的漂亮四合院和祠堂等。”杨松林说,石板巷在1995年修建欧亚商城时拆掉,那些巷宽仅2米,但院墙高达7米的老建筑也随之消失了。那些年,为了留住这些建筑的影像,他在石板巷、崔家巷等地拍摄了10多张黑白老照片。
  “铁牛街上主要是民国时期小青瓦建筑物,而泗王庙则是明清建筑。”杨松林上世纪80年代末拍摄的《铁牛街片区》,留下了老绵阳的记忆。记者看到,在一片小青瓦建筑屋顶远处,东方红大桥、碧水寺隐约可见,这片小青瓦建筑物留存着绵阳主城区的老街记忆。
  90年代的大道:开工建设旧貌换新颜
  现在的绵阳城,人们已习惯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挺立在交通要道口的金柱园更是成为绵阳市民熟悉的地标。但是从颜晓亚拍摄的《建设金柱园》这幅作品中,老绵阳人仍可依稀回忆起金柱园的前世今生。作品拍摄于1995年,画面上繁忙的建设工地就是今日车水马龙的金柱园,从这幅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几位热心好奇的市民正在围观建设者查看施工图,不知今日金柱园的景象有没有超出他们当时的想象。
  如今的东方红大桥头,越王楼矗立龟山,右侧是大片绿地和商住小区。杨松林1992年拍摄的《东方红大桥头开元场》给我们回放了几十年前这里的真实风貌:楼房矮小,骑自行车的、蹬货三轮的、手挽着手过街的人们和出租车混行在大街上。因为汽车还没有成为街道的主角,所以也就没有现在街道的各种交通标记和秩序需要遵守。
  颜晓亚于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临园干道》,也记录了当时绵阳城市主干道的实景,没有立交桥,行人机动车混行,街道两边建筑很破旧。
  如今的游仙区芙蓉大道车水马龙。杨松林拍摄的《90年代初芙蓉大道奠基》,则显示建设者们修建之初着实不易,“热烈祝贺游仙区芙蓉大道开工”的标语,贴在三辆大货车上。颜晓亚说,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绵阳这些年城市建设,经过建设者们艰苦努力,发展变化巨大,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