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碉城旧事】光影百年——探索赤坎古镇的百年电影文化

 颐源书屋 2016-09-08


这座有着百年电影文化的赤坎古镇,是当之无愧的光影之城。



2013年,电影《一代宗师》在北美749家影院大规模上映,上映后获赞一大片,不少外媒在影评中都提到片中的赤坎:“This beautiful town in southern China(中国南方一个美丽小镇)”,这是赤坎古镇首次以华丽的姿态走进国际大荧幕。随后,电影大热,主景地也大热,众多游客不远万里的奔赴赤坎古镇,就为了寻访这座“天然的民国影棚”。



 

然而,赤坎古镇的标签不止是“天然的民国影棚”,早在八十多年前,这座小镇的电影文化早已遥遥领先于当时国内百分之八十的城镇。

 

众所周知,赤坎古镇有着关族和司徒族两大家族,而这两大家族都在民国初期各出一位银坛先驱,他们就是关文清和司徒慧敏,因为他们,赤坎古镇自此与电影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个把电影带进赤坎的,是关文清。



(青年时期的关文清)


关文清 ,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著名电影编导,他于1894年生于开平赤坎镇大梧村朝阳里。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关文清就远涉重洋到美国学习电影。上世纪20年代回国后,他创办山月影片公司,并受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之聘,出任电影顾问。



(位于赤坎古镇解放路的关文清英文学校旧址)


1928年,关文清回到开平,在赤坎镇衙前街创办“关文清英文学校”。并在此开办电影社。那时候,他带了多部教育片回来,想以电影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唤醒家乡人民的爱国情怀。当时的放映场所设在衙前街,设备简单,只是吊起幕布,用胶片放映机播放,但随着机器“吱吱呀呀”的转动,那些围观的喧闹人群逐渐安静,大家都惊讶地盯着幕布上的影像。从那天开始,一个与寻常小镇生活迥异的光影世界,就此打开。

 



这是电影第一次走进赤坎古镇,自此以后,电影便成为民国时期赤坎古镇的一个主要的文化娱乐项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赤坎古镇第一座正式的电影院“东升戏院”于民国22年(1933年)7月,于赤坎镇下埠长堤(即巴黎酒家)旁边开业,由司徒俊慰独资创办,这所电影院占地一个铺位,座位几十个,地方狭窄,增加放映场次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因设备简陋,开办数月后,司徒俊慰将影画院与裕民金铺合并,租借中华中路司徒濂川祖祠为院址,改名'蟾宫影戏院',座位增加到五百个,并增购了一台放映机。初期放映的是无声画片,配设解说员。影片有《十三妹大闹能仁寺》、《封神榜》等,时事画片有关东三省军民抗日片,后期受香港影业文化影响,放映的武打片较多,《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

 


民国二十六年(1937),该院与上海联华电影公司联营,联华提供有声电影片源,影戏院又改名为'蟾宫有声影画院',一代电影表演艺术家阮玲玉主演的《故都春梦》、《新女性》等影片陆续在古镇上映。其时票价一般在5分至一角,吸引了众多群众,除却赤坎古镇,附近城镇的居民都纷纷前来看电影。

 

除此之外,'蟾宫有声影画院'还有粤剧、歌舞、武术团演出,直至1941年,日军入侵,地方动荡,造成生意不景,才告歇业。

 

五年后,赤坎关族的关崇焯、关泳堂、关天任、关则活等人在上埠东南巷集股创办了有七百个座位的'东南戏院'。这也是个综合性的演出场地,放映机与东升一样也是法国生产的'百代'牌,《渔光曲》、《姐妹花》等艺术影片和《神鞭侠》、《关东大侠》等武打影片给古镇的居民带来不同的文化享受。后至1940年,因战事频繁,社会动乱,影片源断绝,生意不景暂时歇业,两年后又复业,继续放电影,一直到1950年才宣告歇业。

 

1959年,因电影文化市场需要,于赤坎开平巷附近一直公演粤剧的大同戏院(原名开平戏院)拆除改建,改名为“赤坎影剧院”,并增设厢座,总计座位1300多个,除每日放映电影外,还经常有粤剧团,歌舞团,杂技团前来演出。该影剧院一直保存到21世纪,是我们这一代的集体回忆。



 

 

民国时期的赤坎,除了电影商业文化,还有就是影视艺术文化,因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将赤坎古镇拍进记录片里,而这个人,就是司徒慧敏。

 

(司徒慧敏)


司徒慧敏,左翼电影运动领导人之一。他曾经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1910216日,司徒慧敏生于开平赤坎永坚楼东闸村,他于1946年赴美学习,结识了电影大师卓别林并在美国导演过舞台纪录片《中国民族舞蹈》。1952年回国后,他参与编导大型彩色纪录片《八一运动会》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摄制领导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司徒慧敏于是用电影展开各种抗日工作,他拍摄了中国最早一部公开宣传抗日的电影《血溅宝山城》,此片获得周恩来的极高评价。1939年,司徒慧敏回到故乡广东开平,组织一批电影工作者,以赤坎古镇为背景,将赤坎以及四邑几处的民众抗日救亡的实况拍成纪录片,而后,这部讲述四邑民众抗日的著名的纪录片《保护大四邑》,对当时的政治宣传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有《保护大四邑》这部记录片在前,70年代的革命电影《山乡风云》也选择在此取景拍摄。其后,香港电影界也发现了赤坎这块宝地,洪金宝、成龙等电影大咖们纷纷前来赤坎拍摄电影。直到今天,赤坎这座小镇已经拍摄过上百部影视作品,成为王家卫、姜文、孙周、许鞍华、张婉婷等大导演们青睐的“天然民国摄影棚”。

 



时代变迁,古老的潭江依然环绕着赤坎这座古镇,镇上的百年建筑已成文物,几经沧桑的赤坎古镇,从最早的电影风潮到今天的民国拍摄基地,都让这座小镇充溢着厚重的电影文化。

 

然而,过去的电影业今日已在古镇消失,希望赤坎古镇开展的修复工程能把曾经的电影院和戏院在照旧修旧的基础上修复,让赤坎重现当年辉煌的电影业,让我们重拾往昔记忆。

 

 



来,我跟你讲讲这座城的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