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样脱离手机

 脚后跟干枯 2016-09-08

讨厌的手机

我有过四只手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功能机,都不知道具体型号。

自幼不爱人管,长大也怕人找,离家读了大学,立成脱缰野马,更不爱打电话。家中长辈颇多不满,我只当没听见。大二某天,读厦大的小堂哥来鼓浪屿找我吃饭,顺便给了一只手机,说是长辈们的所托。

从此不能安生。我是嘴贱话多爱吃好色,可也不曾作奸犯科,从小没打过架啊,却隔三差五听电话那头训斥:“啊你在外面读苏(书)要安混(分)啊,你听得懂哇?阿玉娥你记得没?小时候老弄你哭那个。她大鹅(儿)子啊外面养阿长(小三),还去住单面街(红灯区),得了内个内个病啊,上个月死掉了。”

爷爷,你真含蓄。

第一次经历不堪回首,自然生出成见,平时就怕电话响。别人的手机各种铃声,从流行歌到叮叮当~叮叮当~,五花八门,竟隐隐然相互较劲看不顺眼。有的人手机比较好比较贵,掏出来还不马上听,先瞪着看,等铃声一段快结束,吸引足够多目光才接起来。声大胆气足,不怕鬼来电。

我呢,铃声觉得吵,震动好了,放桌上一通电话进来,那声音抖得整个人变马赛克,慌忙抓起,鬼鬼祟祟,喂你好,在旁人眼里,我的形迹一定很可疑。

后来和女友吵架,一怒把这只手机扔进鹭江里。满以为从此世界清静,没多久,小堂哥就送来第二只手机。

听长辈们唠叨多了,脸皮也厚,反正打不打电话回去,那边一定会打过来。最初我想只要不接,他们会以为我在上课,或课外活动不方便听电话,便放弃骚扰。想不到大人的耐心、愤怒,好比八神庵的能量槽,可以累积,一旦爆发放大招,那就是秒杀。

自从被大招秒杀过一回,我更恨手机了。

其实我也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比如到女友楼下,打个电话叫人下来一起吃早餐什么的,挺好。奈何大学总归无聊,太多脑残的课程,没必要的会,不乐意参加的活动,偏偏有些积极分子打电话四处找,如果不出席,就扣操行分。哎哟我操,我好怕哦。从此变本加厉,干脆静音了。看到了不接,没看到那怪不得我。脸皮修炼至此,神功乃成,长辈唠叨不怕,扣操行也不怕,同学间本来道不同,不相为谋更好。人际社交种种纷扰不来,画画更有灵感了,读书更有效率了,吃得好,睡得香,脑清神明,行事专注。

毕业后,工作不得不使用手机,电话一响,必得先涌一阵鸡皮疙瘩出来。第二年更严重,三更半夜惊醒,觉得电话响,拿起来看看,确认没有未接来电,方能安心。差点患上强迫症。终致一朝辞职,立刻关机,一关三年,从不想念。

为什么关机

除了电话短信,手机的多功能极为实用,APP也层出不穷。我认真考虑过用手机写字、听音乐、读书,做它能做的一切事,因为走到哪儿即开即用好方便。然而不久我发现开APP的目的,由完成某事,逐渐转向工具的本身。小婆最近迷上一个应用:Timi时光记账。她并非真的记录开销,而是为这东西“用起来很带感”。用户体验这词,自iPhone成功后不停被提起,我以为最好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专注于工具的目的,忘记工具本身的存在。

而在我的必需功能上,手机未能取代原先的工具。听音乐不必讲了,以码字为例。用手机写文章就是自虐。纸笔、键盘,输入过程是连续的,而手机是断断续续的。我手大指粗,在那么小一块区域上常常误操作。且输入标点符号要切换,太费神。思维不停被中断,等一句话写完,我已落入操作的泥沼,之后要讲什么早忘记了。

街边任意一间咖啡馆里,肯定有相对无言的两人,各自端着手机。

其中一个有微信消息,嗲声嗲气的声音:亲耐滴,你在干嘛呀?

嘴巴对着手机的屁股,答:仑家跟脑公在Starbucks呢。

不是面对面,且非实时的对话,回复消息时语气语调竟能有丰富的变化,想象一下自家老婆跟电冰箱撒娇的样子?一种以手机为媒介,与现实情境完全分离的交流模式正在普及,如果我们坦然接受这番模样的对话,朋友见不见面,有什么所谓?

科技进步是场加速运动,把生活变快,把地球变小。从前写封信好几天才能到远方那个人手里,我们伏案沉思,下笔犹豫,写就诚意满满一堆话,仍觉言犹未尽。后来电话拨号打去,一边煲电话粥,也做不了其他事,还可以认真说话。手机则不同,电话不方便讲,发短信吧;短信收费高,发QQ消息吧;手机QQ不好用,还有微信呢;腾不出手打字,那就用说的。而在信息一来一去的间隔,你还能分心做点别的事,比如约男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同桌异梦各摸手机。世间事莫不如此,太轻易,就漫不经心,就以为寻常。

今天要找人,你总有办法让他知道,倘若无论如何联系不上,你就会恼怒,埋怨他:真不知你的手机是用来干嘛?

这正是我所怕,本是为便利,倒成了义务:你必须为他人的期待负责。谁喜欢被绑架?当手机响起,一个来电,接不接在你,但不接你有错。你怎么不接电话?什么?没听见?你怎么会没听见?你知道我打了多少个电话吗?说你到底做什么去了?

这真的是手机么?这是狗哨啊。

关机至今近三年了,并未错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至于毕业多年同学聚会、为谁的作品参加某展拉票的请求、某人结婚邀你去送红包,此类烦恼事,都知道联系不上我,没人高兴自讨没趣。而真有要事,你总能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知晓。就如同我也不用微博,外面世界发生了大事,最先知道与最后知道,只是一个谈资的区别。因为真相被挖掘和披露还要几天时间,那几天里,整个地球都传遍了,你也必有耳闻。谁的人生无聊到比先后刷存在感?那是小屁孩才乐此不疲的事:比比今天谁第一个到学校。

若不是外星人来袭、地球爆炸、人类灭绝这样的大事,那也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价值。要说关机的这三年我有什么心得,就是与手机保持一点距离,让工具是工具,让生活是生活,这样纯粹得很好。

要读书,我从包里摸出一本书来。要写字,我从包里掏出本子和笔。要听音乐,我会回家戴上耳机。无聊了怎么办?看人。想打手游怎么办?不许一个问题问两遍。

End...

订阅『青果』微信号:qngoolif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