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花间挹香 2016-09-09

摘要:

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新颖独特、富有张力,是表达民意的一种符号。基于创新求变、模仿从众、排遣宣泄、寻爱求暖、自我实现等普遍存在于青年网民中的社会心理,于是青年网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作和使用主体。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社会选择,有生命的语言自然会流传下来,约定俗成后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对待网络流行语应多加包容、积极引导,使其成为网络交流的有效手段。

网络流行语 使用主体 青年网民 社会文化心理

作者简介:

赵辉,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基金项目:

2011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文化视阈下的汉语流行语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汉语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zyz2012008)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本文刊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