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章节、段落,一些好看的句子,基于我们自己认为的原因,你会希望记住它、给它做标记、在它旁边的空白处做笔记。 现在开始,凤凰读书开设一个新的版块,我们做一件古老的事:抄书。 我们现在就是要一起寻找和分享书里这样的闪光之处:一段话,几句话,击中你的。 参与方式: 直接在本文后留言,摘抄你特别喜欢的书中部分。 —— 读书笔记 ● 第八辑 —— 夏天过去,冬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低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 《城南旧事》/林海音 摘抄:vinny 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惟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摘抄:标 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议、意义不明、单纯无害。她以前没做过这种事,以后也不会,每次回想起来,她都会觉得自己很奇怪,感到有点震惊。然而在当时当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她想要这个男人。 ——《无声告白》/伍绮诗 摘抄:萝卜 他活到四十七岁,动身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一个新世界,大海在凛冽的北风中一片灰蒙蒙,白沫四溅,他迷茫的盯视着逐渐消失、再也无法重见的法国海岸。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摘抄:莫呼洛迦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钱钟书 摘抄:Yolanda 时光静悄悄地流逝,世界上有些人因为忙而感到生活的沉重,而有些人因为闲而生活得压抑。 ——《平凡的世界》/路遥 摘抄:王慧 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 摘抄:松鼠 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个伤痛着的人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是幸福的,因为你不必在熟悉的人和风景面前故作坚强,你完全可以放纵地流泪。 ——《雪窗帘》/迟子建 摘抄:汐颜 但愿黑夜早点到来!静静地等着吧,我的灵魂;罪恶的行为总有一天会发现,虽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们遮掩。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摘抄:静
男朋友和买鞋子是十分相似的一件事情,看了几百双鞋,店员小姐不耐烦,追问到底要什么花色式样的,自己往往说不明白,但是,当你一眼看见一双合意的,立即就知道是它了。可怕的是,视觉心灵上的选择,并不代表那双鞋子舒适合脚,能够穿一辈子。总而言之,那种灯火阑珊处的蓦一回首,至今想来仍是感动的。这件事情不来则已,一来便立即粉身碎骨,当年不顾一切的爱恋和燃烧,是一个年轻生命中极为必须的经验和明证,证明了一刹永恒的真实存在与价值。 ——《你是我不及的梦》/三毛 摘抄:Winehouse 北方的黄牛一般分为蒙古牛和华北牛。华北牛中要数秦川牛和南阳牛最好,个儿大,肩峰很高,劲儿足。华北牛和蒙古牛杂交的牛更漂亮,犄角向前弯去,顶架也厉害,而且皮实、好养。对北方的黄牛,我多少懂一点。这么说吧:现在要是有谁想买牛,我担保能给他挑头好的。看体形,看牙口,看精神,这谁都知道,光凭这些也许能挑到一头不坏的,可未必能挑到一头真正的好牛。关键是得看脾气。拿根鞭子,一甩,“嗖”的一声,好牛就会瞪圆了眼睛,左蹦右跳。这样的牛干起活来下死劲,走的欢。疲牛呢?听见鞭子响准是把腰往下一塌,闭一下眼睛,忍了。这样的牛,别要。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 ——《史铁生自选集》/史铁生 摘抄:天地玄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最为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与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活着》/余华 摘抄: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曹雪芹 摘抄:陈晓慧 在经过编排的舞步底下,我看到每一个人原有的走路姿态;在很标准化的对话格式之中,我试着去听每一种声音的来历。我怎能对她们视而不见?人所承受的,人怎么可以装作看不到? 我们设计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叫她们去比较,然后看看里面会不会闹出些勾心斗角的不和传闻,好证实人性的丑恶;我们还希望在这名利场的游戏中看看谁最想“出位”,好证明人的不择手段;我们喜欢耻笑她们答问时犯错呆滞,好证明漂亮的女子果然都蠢。 只是,我们为什么把一个人投进这样的处境呢?我们想证明人性的什么? ——《我执》/梁文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抄:泷 至少,人们可以到恐怖的残骸之下去寻找波淹没的悲剧性,到那些有勇气为真理冒生命危险的人的最初冲动中去寻找悲剧性。 但是,在有些灾祸之下,任何考古的挖掘都找不到一丝悲剧性的残余。比如,为金钱而屠杀;更为糟糕的,为了一种幻觉而屠杀;还有更为糟糕的:为了一种愚蠢。 地狱(地球上的地狱)不是悲剧性;地狱,是没有任何悲剧性痕迹的灾祸。 ——《帷幕》/米兰·昆德拉/上海译文出版社 摘抄:天水碧 自1919年1月到纽约后,至本年11月,“已买新旧书115册,计价120元。平均每书1元有零……琳琅满目,致足喜也。” “买书已成癖。康侯言下城有店,储书甚富。欣然偕去,摸索二时,得书十三册,共价九元,携归展玩,满志踌躇。” ——《徐志摩未刊日记》/徐志摩 摘抄:张振起 这是个神秘之地,就像一座神殿。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那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的人留下来的灵魂。一本书,每经过一次换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视它的每一页,它的灵魂就成长一次,茁壮一次。 ——《风之影》/[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摘抄:小小小桃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词三百首》 摘抄:红依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世说新语》 摘抄:艺美 土著对于取予授受的爱好有其自身的理由;拥有、移交财富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快乐。 ……礼物绝对不是随意送出去的,实际上总是为了履行特定的责任、义务,并且是拘泥于大量合乎礼仪的细枝末节。送礼最基本的动机,即展示财富和权威的虚荣心,便是土著人的一种心理阈限,这就排除掉了任何共产主义意向或风俗的假想。……在特罗布里恩,几乎所有形式的交换,都没有丝毫获取利益的企图,也没有任何从单纯功利主义和经济学观点来看待这类事情的理由,因为这里并没有通过交换以增加双方互利的事情。 还有人认为,土著人生活在个体觅食状态,或他只是为自己的家庭寻觅给养,与任何的食物交换都绝缘,这样的观点暗藏着一种工于心计而冷漠无情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这种观念,还有前面己经批评过的所有假想,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有夸示、分享、贮藏的内在根本冲动。他们忽视了一种深刻的人的天然意向,即可以通过交换礼物而创造社会关系。特罗布里恩社会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赠送礼物完全不考虑礼物是否必要,甚至也不考虑礼物是否有用,赠送的理由就是为了赠送,并且,从它非常普遍而基本的特征来看,我服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这是所有原始社会的普遍特征。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124~125页 摘抄:荒野侦探 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能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 摘抄:范世琦 很久以前,有人写道,书籍和人一样,有着它们的命运:不可预料,与人们的期望和预期背道而驰。这两本书的第一本(《如果这是一个人》)也有着一个奇怪的命运。它的出生证明是遥远的:它写于“我写下我永远不敢告诉任何人的事情”的地方。 在集中营里,我是那么强烈地希望讲述这些故事,从而在那里开始描述我的经历,当场记录,在那个充满刺骨的寒冷、战争和警惕的眼睛的德军实验室中。但我知道,无论如何,我也无法保存这些随意而潦草写就的笔记,而且我必须立刻扔掉它们,因为如果它们被发现,会被当作一种间谍活动,让我送命。 尽管如此,那些记忆如此强烈地烙印在我的心上,让我一回到意大利就迫切地感到要把它们写下来,而在几个月内,我完成了《活在奥斯维辛》(Survival in Auschwitz)。很多重要的出版商都拒绝出版我的手稿。一九四七年,一个小出版商终于答应将本书付诸印刷,但只印刷了两千五百册就停止了。于是我的第一本书在多年中一直被人们遗忘。 ——《再度觉醒》/普里莫·莱维 摘抄:黄青海 以前长期处于贫困,后来即便摆脱了贫困也还是缺少安全感,不能不以埋头苦干来积累财富。问题在于,当这种无休止的苦干由群体行为演变成心理惯性,就陷入了盲目。而这种盲目的最大危机,是对公共空间、公共生态的隔膜。 ——《文化苦旅》/余秋雨/长江文艺出版社 摘抄:泷 江浙学风这一种的转变,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秀才教”精神,却渐渐消沉了。至少他们只能消极的不昧良心,不能积极的出头担当,自任以天下之重。 清代虽外面推尊朱子,但对程朱学中主要的“秀才教”精神,则极端排斥。他们只利用了元明以来做八股应举的程朱招牌,他们决不愿学者认真效法程朱,来与闻他们的政权。 此等风气,恰恰上下相浃洽,而学者精神,遂完全与现实脱离。应科举觅仕宦的,全只为的是做官,更没有丝毫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存在胸中。清代中页以后学术虽日盛,而吏治却日衰,正为此故。 清代统治中国的传统政策,一面箝制士大夫,而一面则讨好民众。但到士大夫腐化了,吏治振作不起来,则民众只有受苦,绝对沾不到惠泽。因此待到士大夫阶层反抗清代的意志渐渐消灭,即下层社会反抗清廷的气焰渐渐炽盛。这是狭义的部族政权不可避免的一种厄运。 ——《国史大纲》/钱穆/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P.926~930 摘抄:荒野侦探 如果没有公正的法律,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今天得到不公正好处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明天的牺牲品。如果任由法律的不公正发展,必然会逐渐削弱公共信任和公众信心的基础,代之以全社会普遍的彼此猜忌和悲痛困苦。 ——《论司法部门(一)》/汉密尔顿 摘抄:往事如风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 《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梁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10 摘抄:守望幸福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俩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还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谈美》/朱光潜 摘抄:彤Grizabella 《城南旧事》/林海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无声告白》/伍绮诗/孙璐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7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傅惟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 《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 《平凡的世界》/路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12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张密译/译林出版社/2012-4 《雪窗帘》/迟子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4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孙大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8 《你是我不及的梦》/三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 《史铁生自选集》/史铁生/海南出版社/2008-1 《活着》/余华/作家出版社/2012-8 《红楼梦》/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 《我执》/梁文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帷幕》/米兰·昆德拉/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8 《徐志摩未刊日记》/徐志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1 《风之影》/[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范湲译/上海文艺出版/2015-10 《宋词三百首》/吕明涛、谷学彝译注/中华书局/2016-1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9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张云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第1版 《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 《再度觉醒》/普里莫·莱维/杨晨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2 《文化苦旅》/余秋雨三十年散文自选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 《国史大纲》/钱穆/九州出版社/2011-7第1版 《论司法部门(一)》/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 《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梁衡/北京日报出版社/2012-8 《谈美》/朱光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 鳳 凰 讀 書 |
|